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商丘市第八中学 李建梅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求得会学,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更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乐学、会学、好学, 创设符合时代育人精神的学习方式, 由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一是学生感到所学内容重要;二是对所学内容有疑问;三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四是对所学内容感到有难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以上情况,可采用“以需引思、以疑促思、以趣诱思、以难激思”的教学方法。
一、以需引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行为来源于动机,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去达到学习目的主观心理因素,它通常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教学过程中,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欲望,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中的长期、持久的内驱力。不仅把这种学习动机的引发贯穿于每一节课、每一阶段的实际教学,开展知识竞赛、问题抢答、作业评比等课堂活动和阶段考试、学科竞赛,还要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以疑促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强化学习效果,首先要在“生疑”上下工夫。“激疑”是生疑之术,有“它激”与“自激”两种。“它激”是指教师通过巧设疑难,造成悬念,点燃其思维火花,进而开发学生的智能。将“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学生处于“愤、悱”情境(就是想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又难于解决、表达时的心理)时设疑,会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释疑渴望。下课前或学习一个单元设疑,能象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越学越想学。“自激”是指学生运用学习周期性原则(预习——学习——复习——作业)以主动迎击的姿态领会教材内容,搞好课前学习。预习好比“过筛子”,“过筛子”的内容听课时可与教师的分析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就是进步的开始。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认知冲突会引起定向反射,引发思维。而没有“下筛子”的可以“生疑”,把疑难问题当成听课重点,以便有的放矢的听老师讲解。
三、以趣诱思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动因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产生内在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课讲好,使学生学有所得,所得甚多。通过“积累升华”,知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就会焕发出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驱力。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不要越俎代庖,只是起解决这一问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就可以了。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兴趣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立志成材的方向。要使学生顺着“有趣——乐趣——志趣”这条环环相扣的“兴趣链”,对知识迸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以难激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的思想只有在困难中才能发奋振作”。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跳,即摘到”,或者顺手就可拾到落地果吃,印象都不会深。当然“拼命跳,摘不到”,也回挫伤学习积极性。最好是“跳一跳,果子到”。使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学懂它,非经一番思索、用一番脑子不可。要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学生在由“望”到“及”的过程中尝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和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加强素质教育,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 使其一生都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热情, 有终身学习的欲望。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