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的日志

陈晓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我欠《回忆鲁迅先生》一个提挈全篇的问题

陈晓东
分类: 教学回眸
更新于: 2017年3月17日 08:45

我欠《回忆鲁迅先生》一个提挈全篇的问题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想用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来撬动整篇课文。

 

而在讲《回忆鲁迅先生》的时候,我一直也没有找到这也得一个提挈全篇的问题,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只以引导学生做批注,敷衍过去。但是我知道,我心中有一个遗憾:我欠《回忆鲁迅先生》一个精彩的切入点。

 

昨日,受到同事周老师的启发,我突然就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就是一句话,课文中许广平许广平先生跟萧红说的一句话——

 

“周先生的做人,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我终于找到了足已撬动全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点点小事”。至此,对本文的梳理,豁然贯通。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简介如下:

 

一、导入新课:

 

话说某日,鲁迅走进理发店。店伙计上下一瞥,心里嘀咕着:“这家伙,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肯定不是有钱的主儿。”于是,他就三下五除二“打发”了鲁迅。鲁迅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随意掏出钱给他,把他高兴坏了。   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来理发,又是上次的店伙计“接待”他。店伙计心想,真是人不可貌相,这回可要认认真真理才行。于是,他便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理,满脸写着谦恭,还时不时与鲁迅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心里打着如意算盘:看来今天又能捞一把了。   谁知付账时,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仔细地数给他,一个子儿也没多给。店伙计大惑不解,说道:“先生,今天咋给这点儿?您上回……”   鲁迅笑笑:“上回你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次你认认真真地理,我便认认真真地给。”言毕,背着手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小,却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来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学生谈初读感受,这里的鲁迅没有声色俱厉,没有横眉冷对,就是在琐琐碎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平凡的鲁迅,多情的鲁迅。(引导学生自由谈)

 

三、沉入文本,进行批注

 

这篇回忆文章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缩写,在那么多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中,萧红的这篇文章是公认最好的。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们来看在这篇文章中许广平对萧红一段话:

 

“周先生的做人,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我终于找到了足已撬动全篇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点点小事”。

 

萧红正是抓住了和鲁迅交往中的点滴小事,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现在我们大家就抓住这些点滴小事,沉入到字里行间,抓住具体的词语,进行批注,体会萧红的文字表现了鲁迅什么特点。

 

教师示范批注:

 

片段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我读我思:
 
寥寥数语,一个别样的甚至略带孩子气的鲁迅便跃然纸上。我仿佛听到了鲁迅爽朗的笑声,我仿佛看到鲁迅那独特的走路的姿态。萧红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爱极了这样的句子,就是那么自然熨帖,就像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强扭的瓜果不甜,强写出来的句子也不美。鲁迅先生的每一个细节都烙在了萧红的心里。

 
片段二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我读我思:
 
萧红在鲁迅面前就像个孩子,调皮而可爱的问鲁迅对自己衣服的看法,而几乎可以算得上对别人的衣服熟视无睹的鲁迅反而兴致勃勃,条分缕析甚至达到了琐碎的程度。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原来我读过的先生的诗句,甚至诸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句子也温暖起来,鲁迅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从神坛上走下来,越发可亲可近了。这样的鲁迅更可爱。
 
感觉萧红跟鲁迅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今天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才豁然开朗。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在她很小的时候,最疼爱她的祖父就去世了。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片段三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我读我思:
 
有两三好友,秉烛夜谈,外面冷雨敲窗,心中便有幸福流转。鲁迅的家便是这样一个温暖的所在。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鲁迅成了多少人心中的光源。又有多少人,从鲁迅身上从鲁迅的文字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我想到了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风雨的日子,鲁迅的家可以停泊萧红一颗漂泊的心。

 
片段四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
 
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我读我思:
 
萧红的笔为我们呈现了海婴的顽皮淘气可爱,而我仿佛看见了鲁迅先生那眼神里含着的慢慢的慈爱和宠溺。他把萧红和海婴都当成了他的孩子。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信然!
 
 
片段五
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
 
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带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回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我读我思:
 
信是鲁迅与青年人交流的一种极好的媒介。我想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我想到了我大概上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就是《给颜黎民的一封信》。信里,鲁迅给青年人的写作提出了真诚的建议。我还记得有这样的句子:不要只读文学书,如果只读文学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要采很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如果只盯着一朵花,就枯燥了。没有故作高深的礼物,只有真真切切地微微诉说。

 
片段六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我读我思:
一滴水里见千里,半瓣花上说人情。越是寻常的小事,越能看出人物的大精神,大情怀。这段文字里,我读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片段七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我读我思:
 
五十六年的人生,五百六十万字的著作!鲁迅这是和生命在赛跑。我的耳边还响着他“救救孩子的呐喊”,我的眼前还浮现着他“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身影,我们的思想深处,还有鲁迅文字中爱国主义的因子。
 
鲁迅先生从来都不曾离开。

 

四、布置课下作业

抓住日常生活的小事,通细节来表现你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教师范文引路:

 

一份称呼,一份情!
 
今天清晨,刚刚睡醒的女儿跟躺在旁边的奶奶商量:“奶奶,让我到你的被窝里,跟你挨着躺几分钟吧!”奶奶有几分迟疑。
 
我懂女儿的心。这次女儿跟我回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看望奶奶,陪陪奶奶。而今天,女儿就要跟着我回市里了,女儿是想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再跟奶奶亲热一下。
 
我不假思索,随口劝道:“妈,你就让我闺女到你被窝里去跟你呆一会吧!”
 
这听起来是最正常不过的话,女儿却立时反驳道:“爸,你怎么这么说话啊?我是你的闺女,而此刻我更是奶奶的孙女啊!”
 
我的脸顿时红了。
 
我从女儿的角度出发,心里想着女儿的要求得、的时候;女儿却在心里始终惦记着她的奶奶,在这个时候,他知道她的身份更应该是奶奶的孙女。而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着让我妈妈答应女儿的要求;却没能从老人的角度,让老人体会到这是孙女对她的爱和牵挂。
 
再回味一下我的原话:妈,你就让我闺女进你被窝陪你一会吧!(我的出发点是女儿)。而女儿批评我的背后的潜台词是:我们回家是孝敬老人来了,你此刻不应该想的是我,应该以奶奶为出发点。你应该这样说“妈,你就让你孙女进你被窝去陪你一会吧!”
 
一个是“我闺女”,一个是“你孙女”,指的是同一个人,着眼点却是如此的不同啊!而这无意识之中说出来的话,才表现了一的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女儿刚刚十九,可是我扪心自问,这次回家的表现,我真的不如女儿。
 
这次回家,我只想着多给母亲点钱,多让母亲买点好吃的。除此之外自己更多的时候是摆弄电脑写点文字,摆弄手机,看看新闻,传递一下过年的问候。
 
而坐在炕上,陪着奶奶聊天的是女儿;
 
坐在灶台边,一边烧火一遍帮奶奶做饭的是女儿;
 
每天晚上,睡在奶奶旁边,陪奶奶睡觉的是女儿;
 
昨天晚上家里请客,命令奶奶在炕上休息,而在堂屋里跟着大家一起忙着烧火、做菜、做饭的是女儿。女儿不但以半个西瓜为主要原材料,精心地制作了一个精美的果盘儿,而且还亲自下厨,烹调了一个湖南菜——乱炖,还别说,口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女儿跟我说悄悄话:这里忒冷,比起咱们市里的家条件差远了。但是条件再不好,我也要多住几天陪陪奶奶。因为我上大学一走,陪奶奶的时间更少了。这就是懂事的女儿。
 
我妈今天75岁了,使习惯了老人机。女儿很坚决地跟我说:“我要给奶奶换一个智能手机,这样我上大学走了以后,奶奶想我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用微信说话了,还可以视频,奶奶想我的时候,就可以随时看到我了。”女儿一番话,说得我的眼睛湿湿的,险些没掉下泪来。
 
二胎生育政策放开后,以三妹晓宇为首,很多人都劝我再要一个。我微笑着拒绝。
 
其实,真的,一个女儿足够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陈晓东讲更好的课做更好的人”让我们一起且歌且行。坚持真的不容易,您的阅读、分享、转发都是对晓东最大的鼓励让我们一起把爱传递。

 

作者简介:

陈晓东,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税东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名师。2011年编著《中学生写作素材集锦》,新华社出版发行。在省级刊物《快乐作文》上与特级教师王君、司艳平共同撰写专栏“京冀晋写作三人聊”。在各类书籍、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公开课多次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奖励。渴望“讲更好的课,做更好的人”。

 

郑重推荐:王君青春语文有声频道,王君授权,主播晓东。2016年12月28日建立,现在已上传音频191个,关注者超过6500人,收听人次达到17万。包括“王君讲作文”“王君讲经典名篇”“王君特色家庭教育”等十个栏目。

 

“王君青春语文有声频道”把王君的经典作品变成音频,让王君的青春语文理念变成可听的青春语文,在业余时间将我们伴随,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师思想的熏陶。
 
具体关注方法:
① 手机应用宝或者网络百度下载:“喜马拉雅FM”——
② 查找“王君青春语文有声频道”(

③  关注(微信或者qq登陆),收听。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王枫
    回复 @王枫: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伴随每一个学段。常读弥新!
    2017-04-10 1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