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翠红的日志

冯翠红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对孩子,劳动的重要更在于教育

冯翠红
更新于: 2017年3月20日 09:07


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实际劳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学到劳动的技能,比如在扫地时学会扫地,在叠被子中学会叠被子,在擦玻璃时学会擦玻璃……劳动教育中让孩子参加劳动,除了学会劳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对劳动的热爱,在劳动中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所以,参加劳动,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和过程。

魏书生老师在关于班级自主管理的讲座中说:“一个学生为班集体付出的越多,他就越热爱这个班集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参加的家务劳动越多,他就越懂事儿,就越能体谅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对他的爱。于是无论小时候还是长大以后就都能以一种感恩之心来孝敬父母和长辈。而那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让家长心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小没有受到相应的劳动教育。

我干闺女叫赵玉洋,由于她家的特殊原因,她从六岁开始就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上大学后打工挣了钱,自己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却舍得花很多的钱给她父亲买药,买补品。我教过的2008年初中毕业的那届学生,班长名叫张伟。她家的经济条件在农村属于比较富裕的那种,但是从小父母并不娇惯她们。在北京工作的她,今年过年回家,临走的时候给她父母包了很多饺子冻在冰箱里。她说这事儿的时候,我还以为她的母亲最近身体不好。她说其实她妈妈身体挺好的,就是她觉得平时自己总不在家,父母平时挺辛苦的,这次回来多为他们做点事儿,心里踏实、舒服。而我认识的另外两个情况类似的熟人的孩子,回家后,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父母做好了饭招呼好几遍才来吃,吃完连碗筷都不管收拾。而且吃什么还要依着她们的口味。她们内心的想法是自己总也不在家,在外地上班也挺累的,这回放假了,回家了,可得好好享受享受父母的照顾,但她们没想到在家的父母也许比她们还要辛苦得多。这两种情况显示的是重视劳动教育的家庭和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家庭的区别。

    《弟子规》中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孝心是立德之本哪!如果一个孩子连父母的疾苦都视而不见,还能指望他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劳动教育不仅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对一个人智力品格的发展完善也同样重要。可以回顾一下,在前面秦秦的故事中,仅仅在我目睹的那一小段时间,她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数学计算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多么充分的锻炼啊,那远远比上几节口语交际型的语文课,做几道变式的数学应用题收获要大得多。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我一直非常看好劳动突出的那些孩子,而这些同学的发展后劲也非常足。
前面提到的赵玉洋市是2008年升入初中的那件届学生六班的班长,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突出,记得升入初中之后有的老师就说,觉得这个孩子并不是那么聪明,到了初中怕不好保持成绩。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劳动造就的坚韧和沉稳,以及安排事情的整体统筹、有条不紊。中考的时候她取得了丰南区前十名的好成绩,后来在开滦一中珍珠班就读,同学们有的戏称她为领领,有的戏称她为袖袖,我问原因,她说因为老师说过一句她是班里的精神领袖,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戏称。后来高考她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在已经取得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资格。还有前面提到的张伟,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品学兼优,让老师放心,让家长骄傲,让同学尊敬。现在在北京做着一份高薪的工作。每每提到劳动造就优秀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我更赞同更喜欢的一句话是:无论家里是穷是富,经受过劳动教育的孩子更会当家。2004年我教的九(7)班的班长叫姚文蕾,之所以选她当班长,是因为当年她上六年级我教四年级的时候,我看到她极其麻利地擦楼道玻璃,而且在擦完她们自己班的之后还主动过来给小同学帮忙。干活儿的时候带着一脸沉稳和喜气。我的眼光又没有看错,多年之后她以优 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美院,而且成为了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其实从小到大,姚文蕾家的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多参加一些劳动,多在劳动中经受锻炼和教育,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所需要的,无论其家里经济条件如何。

我举的这几个孩子非常优秀非常典型,但代表的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越劳动越聪明,越劳动越中用,越劳动越优秀。这是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条重要规律。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