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前沿性思维
教学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是什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又是什么?
数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你是如何认识的?“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又是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是什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如何使用技术”?
教材是固定的,要靠教师们赋予生动的讲解,才能为之注入鲜活的生命色彩;教材的顺序是人定的,课堂內的变化却掌握在台上教师智慧的一念间。要教会HOW是简单的,但简单往往导致乏味。要教懂WHY是具挑战性的,但挑战往往充满趣味。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印发 〈教 育 信 息 化 十 年 发 展 规 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 《规划》),开头直接引用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 《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总纲。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过去的提法是 “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以是 “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与教育 “深度融合”,这是 《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曾先后出现十次以上,可见它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 “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 学 结 构。只 有 紧 紧 抓 住 这 三 个 基 本 属性,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实质。
这三个基本属性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 (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实现以 “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 “整合”课的具体目标。
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下述最终目标: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将教师主宰课堂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正是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也就是整个 “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核心内涵)。
由此可见,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如上所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正是 “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最核心内涵)。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