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
论述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开发与实施
-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开发
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缺乏社会理想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了只重视数学的知识、思维的追求,缺少的是人文的熏陶,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用“死”的教案、机械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育,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这种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中丧失殆尽;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且以“灌输”的方式阻碍着学生智慧的发展,使得学生创造的潜能与激情逐步地退化、停滞;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最终使学生的健康生活道路增添了诸多的阻碍……这种教学显然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目标中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努力探索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了以“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研究课题。在本课题探索实践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以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为引导,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分层次提出教育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应逐步在数学教学中树立起“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开放的教学理念,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及良好思维方法的形成为首要目的,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互动生成、主动发展的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根据我校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课题组编写了《数学资源的应用》高年级这册校本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涉及编排了一系列训练题。这些题目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实施过程
中国古代有一句格言:“习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任何一样东西,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同样如此。
《数学资源的应用》的编写注重了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书中有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读读经典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和理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和理解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单元例题则采用了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等形式讲述思考方法、过程,让学生拓展思维,学会多种解题方法。在编排上除了有例题外,还有“探索与发现”和“实践与拓展”,通过练习,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根据大量实验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教育必须按照这些年龄阶段特点进行工作。《数学资源的应用》的编写亦是如此,教材反映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过:“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确实,打开数学发展史,见到的分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因此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数学的历史文化,探索和发扬先人的数学思想,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的传播。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时,教师重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先人在数学史上留下的脚印及为后人的贡献。
三、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实施效益
小学数学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分块,在学生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不但重视了人文资源的挖掘有利于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
1、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校本教材挖掘了许多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古老的数学文化是这套教材的独特亮点。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圆周率等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强盛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另外课上组织学生玩“24点”和“七巧板”等游戏,向学生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当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获得知识、主动地发现规律,主动地形成健康的人格。
数学是思维为核心的学科,而思维能力并不仅是为了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而且对学习社会科学以至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从培养人的素质高度来看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校本教材采用了对话、学生对话等形式讲述思考方法、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激发思维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维、探索,形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质疑能力。
3、开发学生非智力潜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决定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学习态度、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动力和前提。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教师首先要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好数学。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数学资源的应用》的“阅读”栏目向学生叙述了一则则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栏目展示了一个个从古至今经典的数学问题。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辉煌的数学文化历史,当学生们读着这些故事、名题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认真作业的品质,创设成功的机会。我们发现一些不爱学数学的学生特别喜欢和同伴一起听数学家的故事,钻研科学家曾经研究过的题目,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