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的日志

张凌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由“3,2,1”所引发的“意外” ——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张凌
更新于: 2017年4月2日 19:47

      在我教学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使我感受颇多,本以为一节轻松地探索课会让学生喜欢,老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我简单的准备下,出现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

     准备本节课时,在研究了课标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分小组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是想让孩子在今天的课堂上能通过拼摆各种情况下的三角形的三条边,自己经历(体会)到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任意两边的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在让学生准备学具的前一天,我其实已经考虑到小棒是有粗细之分的,可能会影响到组合时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用棉花棒来制作学具。但是,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当我出示了三角形三条边“3cm,2cm,1cm”,让学生拼摆三角形时,孩子们竟然骄傲的告诉我说,“老师,我们组摆成了钝角三角形”,其他小组也纷纷举手汇报说“我们组也摆成了!”其实,作为老师,肯定知道结论,像“3cm,2cm,1cm”这样一组数据,是不能拼出三角形的,因为它们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规律。可是,孩子们摆成的三角形也真实的都摆在他们的桌子上啊!并且在我一再的追问下“有没有其他摆法?”“有没有哪一组不认同这一结论的?”“你们在摆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仍然很坚持、很自信的望着我说“没有”,于是,我只好把孩子的结论先写下来。又出示了一组组不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数据,让学生拼摆,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最终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匆结束了本节课。但是课后,对于这组让我很纠结的“3cm,2cm,1cm”数据,我想总不能放在那里,而且这样明显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数据,孩子们怎么还能摆出来呐?于是,第二节一上课,我便让孩子们又摆出了这一组数据。当我仔细巡视、检查后发现,原来这组数据出现问题的地方还是在所用的学具小棒上,因为学具小棒比我们平时作图所画的线段要粗的多,所以学生在用小棒组合三角形时,以为只要三条小棒相接触就行了,没有考虑到如果组成三角形,是要求三条线段要完全相连组成封闭图形的。所以,我索性利用粉笔,放大这种学具存在的缺陷,让一位学生帮助我固定了3cm一条边后,我把另外两根2cm和1cm的粉笔,从3cm的两端一点一点倾斜、往一起靠拢。当三根粉笔都接触后,却形成了一个不封闭的近似钝角三角形的形状,这时,我问学生“现在老师所拼成的是一个三角形吗?”这时,学生仍肯定的回答“是”,接着,我继续问“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于是,我们班一位学生立刻举手回答说“由3条边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很好!那么请问现在我所组成的图形状态叫封闭图形吗?”经我这么一问,大家都好像恍然顿悟了,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说“老师,对!我们用小棒摆这组三角形时,好像三根小棒是很困难的连接在一起的”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上节课得出的三角形三边关系不是说,必须任意两边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组成三角形吗?这组数据不符合这一规律”。“对!现在大家的发现才是真正的结论,所以,当我们学习数学时,不仅是要学习数学的知识和提高逻辑思维,更应该学会数学研究中的严谨精神!”。其实课后我也在想:今天与学生强调数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时,何尝不是也在提醒我自己?如果在课前我能将例题中的数据自己实际操作一遍;准备教具和学具时,再想想、多试试;当学生出现意想之外的结论时能及时想到办法纠正,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讲授新课时的“意外”,也不会再花费半节课时间重新研讨了。可见,在数学课中我们也要做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