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同龙的日志

马同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收藏文言文教学技巧

马同龙
更新于: 2017年4月5日 09:30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简报第四期

 

“国培”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团队编

 

文言文教学专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言文承载着记录传播祖国文化遗产的重任。文言文化典籍涉及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凝聚着古人超凡而无尽的智慧。要想很好地继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就有必要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运用规律,挖掘和利用这个“宝藏”中有生命的东西,以做到古为今用。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不但没有展示出其迷人的魅力,反而让学生望而生畏。

本次研修,有几个工作坊的研修主题即是文言文教学;研修过程中,各个工作坊都有不少老师提出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问题,现分类梳理回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学术界对古文、文言文的定义还存在论争。这里出于教学便利的需要,不做区分。本教学简报部分内容源于北大初中语文教学团队中一些优秀老师的教学实践,因教学情境各不相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激发老师们的思索。

 

    一、古文也“惊艳”——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员问题:在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程度并不亚于写作。往往在教授古文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的都无精打采,避之不及,文言文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现在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他们也为之惊艳?

 

学生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语文学习最怕古文、作文和周树人。我想学生怕学古文的两个原因一是读不懂,二是要背诵。语言的障碍的确将学生挡在经典文言文所蕴含智慧与文化之外,再加上背诵的压力,自然就会产生厌恶之情,面对这样的学情,究竟怎样教、教什么,就成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将“言”的教学,即字词解释作为教学的重点或唯一,进行繁琐、细碎的讲解,等于是将经典古文拆解成了一地鸡毛,学生也会先入为主,原来文言文学习就是这么一大堆面目可憎、完全没有用的“之乎者也”,等到进行“文”的理解与欣赏时,早已是强弩之末,兴趣全无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重视“文”的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文本,提出将“文”与“言”结合起来的问题,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落实词语理解,还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欣赏文言文语言的表现力,一石三鸟。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夜缒而出”,如果强调“言”的教学,就会将重点放在“夜”上,强调是名词作状语,就会忽略了一个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 “缒”,如果此时设问“烛之武为什么’夜缒’而出”,一方面表现出了当时郑国已经兵临城下,危如累卵局势,另一方面表现出了烛之武的临危不惧、勇敢担当。我觉得文言文是充满了智慧的宝藏,如果我们能够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探寻智慧,那么兴趣总会有的。

(课程教学团队: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柳莉)

 

    二、古文并不难——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建议

学员问题:对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知识,但总觉得不扎实。对于老师自己来说,心中无底;对于学生来说,一提到学习文言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那么,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才能收到实效性?

 

 “文”“言”并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媒介,“以趣激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不能重“言”轻“文”,只有“文”“言”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经典古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及超然的智慧。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重视诵读,因“声”而体味诵读之趣,在诵读中可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感情,读出境界,同时还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因“问”而品味探究之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地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时更能够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因“境”而感受创造之趣。创设情境,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教学团队: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柳莉)

 

现在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是串译,不管是教师译还是学生译,对号入座写在书上才踏实。传统语文教学(古代),小孩子上学先跟先生学句读(断句),因为那时的文章没有标点,标点符号是“五四”才传进中国的。然后诵读,之后先生讲授文意。今天教学文言文,看看古人的教法,其中是否有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呢?

白文点断,促进理解贯通

借鉴古人,用白文点断的方法(类似句读)进行教学可不可以呢?用白文点断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如果通过努力或大家的研讨,基本能够断准确了,文意也就大体弄明白了。于是,我有了一种尝试的冲动。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在北京郊区的一所农村学校做了一次教学实验,教学的是初二下学期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学生当时还在初二的第一学期,也就是提前了几个月学这篇课文。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学生没有预习,上课后,教师借助大屏幕打出课文题目和作者的名字,问学生:“能看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没关系,学完课文就知道了。”说完,教师把幻灯片翻到下一页,这是课文的第一段,但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如下: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段。大家把书合上,自己放声读一读,看看这段文字在什么地方需要停顿一下,自己能读出几句话。

教室人声鼎沸,但学生读的速度很慢,经常停顿。教师知道这是正常的状态,便不着急等着学生慢慢读。

过了一会儿声音渐渐停下来。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试着读几句,可以不必从第一句读起,会读哪句就读哪句。

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试着断句,大多是从前往后读,但是停顿的地方不尽准确。

师:刚才几个同学试着读了一下,大体读对了。现在请大家把投影上的课文抄在本子上,一边抄,一边试着加上标点。慢慢抄,看准每个字,不要抄串行。

学生按要求抄课文。教师上课前自己做过试验,照着投影抄这段文字大约用五分钟,估计学生需要八分钟左右。

学生陆续抄完抬起头。教师又出示了一张投影片,如下:

记下自己初读课文时的问题

不会读的字

 

不理解的词语

 

不明白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也把这个表格抄在刚才抄的课文下面。

待学生抄完,教师又将第一段课文的白文出示在投影上。

师:我们大家齐读这段没有标点的课文,看看能多读出几句吗。

学生读,但依然不能读得顺利。教师等学生读完,将有标点的这段课文投影在屏幕上。

师:请同学们对照刚才自己在抄的课文上加的标点,看看自己对了几句,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抄完后,抬起头。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遍这段课文,把刚才画的表格填一填。

待学生填完表格,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师:现在课本打开了,大家看看注释,看它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表格里的问题。

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着,看得出学生此时看书的需求很迫切。

师:大家好像都看完了,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这次读得是不是流畅一些了。读课文之前,大家先看看老师在课文里加重了颜色的这些字怎么读。

教师出示下一张投影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因为学生已经看过课下的注释了,因此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明显地读得好多了。

师:有标点的课文大家都会读了,再来试试没标点的,看看还能不能读下来。

教师又出示没有标点的白文课文,学生基本上能读下来。

师:读得真有进步!理解课文的意思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试着说说每句话都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看书,就对着屏幕上这段没有标点的课文说,要翻译哪句由发言的同学自己选。谁先发言?

因为有了前面看注解的过程,学生们对课文大致的意思能够说出来。但是像“以是”“既加冠”“硕师”“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卒获有所闻”等还是说不准确。于是教师让学生再次打开书看注解。

师:看过注解之后,这几处的意思明白了吗?

教师又出示一张幻灯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师:这里画横线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学生基本上能够回答出来。

师:对照一下刚才你在表格里面记下的问题,看看都解决了没有。

稍后,教师出示这段课文翻译的投影。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投影上的课文翻译读给大家听,同学们看书,对照原文,看看是不是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还有不明白的句子就问老师。

一学生读翻译。

师:谁有问题?好,下面大家在本子上把这段课文翻译出来。

待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让一位学生读自己的翻译,其他同学纠正不准确的地方。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下课。

完全出乎我和听课教师的预料,学生们阅读得很棒!通过前面的简述可以看出,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在“布置任务”,学生一直在“忙”。但是凭借着母语的“血缘关系”,他们很快就可以进入学习的状态。只要教学设计得当,学生们是完全可以把文言文学好的。

白文点断的用法很灵活,学生程度好的,一上课就可以呈现白文;程度稍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看有标点的,然后再读白文。白文点断练习要选择有故事性的课文,这样学生容易前后贯通理解,不至于因为感到很难而丢了自信。

(课程教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彬福)

 

文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言语感,有了语感才可能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说,只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就是一种智慧。

听读听写,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的教学有时还可以利用课文朗读录音,从听入手,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例如《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如下:

学生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要求学生听清课文题目和作者;听出课文大概讲了些什么内容。

听完后,请学生说出课文题目和作者,并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若出现问题则予以纠正。

不着急让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再换另一个人的朗读录音(如男生朗读后可换成女生朗读,以增加新鲜感,形成刺激),要求学生听其中的内容,最好用笔记一记。朗读录音只有两分钟多一点,此时学生已经听了两遍课文。

教师请几个学生说说听到了什么。他们会说出如“有一片竹子”“有几个人”“有个小潭,水很清”等等初步的感知。

教师接着说:“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于是教师呈现课文投影,播放朗读录音。

之后依然是用白文点断的方法,但学生们因为三次课文朗读,所以不是很费力。

最后是翻译课文(就像前一个课例介绍的方法)。

除了白文点断的办法之外,听写文言文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方法。例如,昨天刚学了《送东阳马生序》的第一段,今天一上课就让学生打开本子听写,教师念:“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这是上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理解有困难的几句话,通过听写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使他们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为背诵打下了基础。

(课程教学团队: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彬福)

 

学习文言文一般的共识是:不要浮于表面,要做到字、词、句落实,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要结合语境,揣摩规律,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要把握古今语言演变的规律,不要割裂古今的源流关系。现在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不过也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学习方法,例如背诵法、归纳法、比较法,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

传统方法,依然有效

背诵法。其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其二,积累文言词语句子等语言材料。在背诵的基础上学习是学好文言文的最佳方法。背诵虽苦,但收获很大。因为文言作品是文字、词汇、音韵、语法等各种文言知识的综合体现。背读的文章越多,就会越来越熟悉文言文的语言,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运用规律自然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增强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最好做到背熟,背熟才能终生受益。课程标准后附有推荐背诵的61篇古诗文,这一要求是应该让学生落到实处的。

归纳法。就是把有关词义、语法、语音等方面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要求归纳,从中找出文言文字、词、句运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例如:

= 1 \* GB3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曹刿论战》)

= 2 \* GB3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 3 \* GB3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 4 \* GB3 ④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 5 \* GB3 ⑤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 6 \* GB3 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将这些散见于各篇的含有“故”字的句子综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就可以归纳出“故”字的基本用法,依次为:名词,译为“缘故”、“旧交”;副词,译为“故意”;连词,译为“所以”;形容词,译为“原来的”。

比较法。可以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比较同义词的异同,也可以比较句式的异同。通过比较,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例如:

= 1 \* GB3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 2 \* GB3 ②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 3 \* GB3 ③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述例子都有形容词因带有宾语而活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不同之处是:“短”意为“诋毁”,与宾语“屈原”是支配关系,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异”意为“主语(渔人)认为宾语(之)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劳”意为“使宾语(其筋骨)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学习文言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进行选择或总结。

(课程教学团队: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蔡可)

 

刘玉玲老师提出,文言文教学相对枯燥,留给老师发挥的空间不大。这也是许多老师感到困惑的,似乎除了串讲,疏通文意,就没有更多可为的空间。这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我们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古文也有趣——改变枯燥的串讲教学

循序渐进教自学方法

老师们在教会学生自学方法方面努力做到授之以渔,并能够循序渐进。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在我们景山学校做到了初中“四年一贯”(我们是五四制的学校)。

学校的自编教材试验手册里特别提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本套教材指导学生自己订立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自己根据注释阅读课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设立‘自学自测’、‘自学自省’、自己‘修改作文’栏目,期末进行‘自我评价’等,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益处,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使热爱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学习陪伴他们一生,帮助他们成为自觉学习、不断进步的人。

例如,自编教材第十七册(九上)自学自省要求学生以《墨翁传》为例,以《我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为题,对初中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进行总结。在九年级,学生要对初中四年来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与方法作个全盘回顾,这并非搭建空中楼阁。能做到这一步,完全是循序渐进教自学方法的结果。

首先,六(下)七(上)集中学习文言文之后,七(上)第四单元“走进史传文学画廊”就以“我们能学会自主学习——为《纸上谈兵》设计一份自学思考题”为主要内容,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大限度的把握在学生手里。在摄取知识、训练能力上主动出击,检验自己在文言文学习方面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途径和思路。同时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接下来,七(下)《伤仲永》一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的方式,测试一下他们在自学能力上到底有多大提高。

八(上)的教材中设置了文言文的自学自测栏目。学生独立阅读《天目》,设计思考题,自问自答并集体讨论交流。《虞美人》和《浪淘沙》这两首古词也要求自学自测。

以上内容是直接体现在教材中的,有相关的栏目规定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实际教学中,对非重点精讲的课文,老师们也常常采用自学自测的方式,锻炼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最终,到了九年级,学生才能顺利地完成第十七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墨翁传》为例,谈谈我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

从手把手教,到自己独立完成自学自省,教学中这个训练过程是长期而有明显序列和难易度差别的,可以说,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根线”,随着教学的推进,时不时地就要“拎起”这根线,带着学生做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反思。我们认为,学生惟有在学习中加强反思,学习才能由不自觉变为自觉,才能做个学习型的学生,而不是只会跟着老师抄笔记,抄翻译,死记硬背书下注释。文言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规律,的的确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教学团队:北京景山学校周群)

文言文自学探究方法

我曾自己设计了一条“文言文自学探究”的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步:“读书须质疑”——文言文学习首先要积累常用多义实词,这已经成为一条共识。但是,对于如何“明句词”,不同的人有不同做法。结合我校校本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在六年级接触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垫底,所以,这个“自查字词”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他们自己完成。我是这样做的:

提前把一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布置下去,要求头一天进行预习,主要是依靠《古汉语字典》,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或者留有疑惑的字词句写在“课堂笔记本”上,等到课堂上解决。

第二步:“疑义相与析”——对于学生不懂的字词,教师不要急着去解决,而是在课堂上发动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全班任意挑选一人回答你的问题(注意是自己指定),如果你选定的人回答不上,那么他就可以向全班求援了。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基本解决文章当中的字词疑问,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三步:“奇文共欣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搜集阅读资料,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寓意的妙处。

古人文章言简意赅,讲究“咫尺之中,蕴万里河山”。中间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情意抒发,如不细细加以品味,实在是难以把握。但是,如果这些知识由教师讲解,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基于此,我只推荐对解读本文有帮助的文章(包括一些传记资料、学者文章、批评鉴赏等等)并提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带领大家去阅读。让大家在老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从而对文本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事实证明,以上方法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分析阅读,乃至搜集资料的能力。下面就以《马说》为例,谈谈学生对于资料的选择和利用。

《马说》自学探究活动

自学流程及提示问题:

一、借助《古汉语字典》读懂文义——要求字字句句落实

二、结合千里马遭遇,思考文章表面寓意。

三、阅读创作背景资料,谈谈韩愈创作这篇文章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四、创作手法分析: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意图的?

五、撰写研究结论,课堂展示汇报。评选“最佳研究者奖”

补充资料:《马说》创作背景(略)

在上述问题的指领下,结合老师补充的资料,学生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质疑、讨论、辩驳活动。两节课下来,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完成了字词掌握、文章背诵、意蕴理解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自始自终,学生们都是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可以说,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的。这不禁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课程教学团队:北京景山学校周群)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