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晓梅的日志

花晓梅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最好的爱有时就是闭嘴

花晓梅
更新于: 2017年4月6日 15:46

 

家长每天“叨叨叨”,对孩子可谓掏心掏肺,孩子却对家长爱理不理,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恨,家长如何走进孩子的心呢?答案是:请闭嘴!

  孩子画画,涂了个家长不喜欢的颜色,家长就禁不住指着其他颜色教导:

  用这种颜色不好吗?这种颜色多漂亮啊!

  孩子吃饭,吃的不如家长想象的多,家长又开始爆发:

  再吃点,再吃点,吃这么少怎么行呢?营养不够的!

  如果小孩在看书,妈妈跑过去说:

  你在看什么书?《奥特曼》有什么意思?我给你看《格林童话》。

  带孩子买衣服,孩子挑了一款,家长不同意:

  哎呀,这种款式不好看,你看这个多好看啊,买这个,这个…………

  我相信在很多家庭里,这都是常态——家长以孩子生命导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的任何一种不符合自身期待的行为或跟自己不一样的习惯指手画脚,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原则性的是非对错!

  美国成功大师卡耐基曾说,“在魔鬼发明的所有恶毒办法中,唠叨是最厉害的。它就像眼镜蛇毒一样,总是具有毁灭性,置人于死地。”

  说实话,我很同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每天的每天,他都要被迫面临太多的教导,好像自己动不动就会出错一样,事实情况却是,在这类无关原则是非的小事里,他只是在坦然地释放天性,自然地做他自己,但因为不符合成人的期待,就被耳提面命,一天到晚……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孩子最不喜欢妈妈的行为,首当其冲就是“唠叨”。家长唠叨的出发点是爱,唠叨的内容是有爱的,但为什么话出口,就令孩子如此反感呢?

  1.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

  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吭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

  2、亲子关系不佳

  亲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

  3、父母没有原则和界线

  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

  4.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父母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这种喋喋不休的陪伴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唠叨和农药一样,过度使用就会让人产生“抗药性”。当孩子反复听到家长说的同样的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选择性失聪”。于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家长在唠叨时,孩子其实是走神或“神游”的状态。

     有一个妈妈嗓子发炎失声,医生说她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好几天。晚上她儿子放学回到家,一见她就说:“我再也不去上课了,我恨死许老师了!”妈妈听了大吃一惊,要是平时她早就制止儿子,不许他胡说八道了。可是这一天她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看着儿子,静静地听他说。儿子趴在妈妈腿上,流着眼泪继续说:“今天我们许老师冤枉我了。我没搞小动作,她却说肯定是我,真不讲理!”这个妈妈能感觉到儿子说的是真话,她很想安慰他,但是嗓子不能说话,就用手轻抚着儿子的背。过了一会儿,儿子似乎从坏情绪中走了出来,他站了起来说:“许老师平时对我还是不错的,也许他只是一时没搞清楚。现在我要去写作业了。”然后又搂了妈妈一下说:“妈妈,今天您真好,能够听完我说话。”说完就回他房间写作业去了。

  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使这个妈妈发现了倾听的妙用,原来自己什么话都不用说,只做听众就可以知道儿子是怎么想的。此外,更令她惊喜的是,儿子自己就会分析问题,并不需要她讲一堆大道理,而且,他自己也会调节好情绪。她几乎要感谢嗓子的病了,看来以前她总说教、总唠叨,真的会给儿子带来困扰,完全没有安静倾听来得有效。

  家长与其啰哩啰嗦地唠叨和指责孩子,不如和孩子一起找找方法,方法总是比问题多。老话说:“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留有深刻印象的经验,都是亲身经历得来的。所以孩子不爱穿衣服,妈妈怎么念叨效果都不大,倒不如他自己出门被冻着了,就会长记性了。宝宝非要往下钻,那就放手让他去好了,撞疼了撞哭了,下次就知道桌脚不是什么好玩的东西了。小时候让孩子多做尝试,大了以后也能少走弯路,当然,这些尝试是以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为前题的。放手让孩子自己摸索,适当学会闭嘴,你改变了,孩子就会有所改变。你敢不敢试一试?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