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的日志

陈晓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一字立骨备《故乡》(第三稿修改)

陈晓东
分类: 教学回眸
更新于: 2017年4月24日 21:49

一字立骨备《故乡》(第三稿修改)

 

第三次修改说明——

 

昨天上午,自己在北京名师大讲堂主讲《故乡》一课,课前王君老师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上完课后,王君老师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提出了非常恰切的建议。优点略过不表,最主要的不足就是讲课绝不能停留在研究写的是什么,要向为什么这么写迈进;不能碎问碎答,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大环节设置几个小活动,使之微课化。而今,自己利用候车的间隙,根据王君老师提出的意见,特完成第三稿修改。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上这堂课对我们将是一次挑战,这篇小说篇幅很长,将近六千字;鲁迅的文章思想比较深刻,不容易理解;我们只有45分钟,时间很短。

 

这节课我们将运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一字立骨法,所谓的一字立骨就是用一个字既撑起文章的骨架,更撑起文章的神韵。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只围绕着一个字展开。

 

(晓东自评:开篇简洁,单刀直入。我们一定要省出时间用在最关键的环节。)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字,它写出了“我”心中连酒都不能化开的块垒,这种愁、苦、闷,郁积在心里,就那么一点点啃噬你的心,你却吐不出来,这个字就是——横。

 

我们齐读,先找一下感觉——“横”,感觉一下气流在口腔中的特点。(学生自由谈)

 

师:我们能感觉到气流在口腔中的特点,声音不能从容发出,气流在口中淤塞。这种气流在口腔中的淤塞不顺正和我心中那欲说还休的苦楚融汇于无痕。

 

跳读课文,找出 “横”这个词出现在哪里?

 

投影出示: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方法一:对比法

 

跟老舍《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进行对比。一个“卧”,写出了小村庄的慵懒、安闲、舒适、惬意,会享受)而“横”则有一种“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之感,再加上天气的阴晦,北风的呼啸,荒村的萧索,这“横”正和我此时心中的悲凉的一致。

 

方法二:重音朗读法

 

引导学生通过重音朗读,绘声绘色地读出萧瑟之景,老师可以范读,也可以相机进行指导。

情因景生,同时一切景物皆情语,心中情也会影响眼前景。

 

 

投影:“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此处略讲,老师一语带过)

 

板书:横——萧瑟之景(字体略小)

 

故乡宛如自己心灵的憩园。失去了故乡的老屋,自己就像那浮萍,在人世间只能做无根的漂泊。

 

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心中的悲凉除了要永远将自己从故乡拔出的那份苦痛,其实更来自于横在我与故乡的人心灵上的屏障。    

 

板书:“横”——心灵之墙(字体中等)

 

投影出示:“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厚障壁,厚厚的屏障。寒噤:寒颤。

 

师:我从哪里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厚的屏障呢?

 

投影出示: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师:为什么快乐和凄凉不能调换顺序呢?(调换顺序法)

 

故友重逢,第一感觉就是高兴,这也符合人之常情;但是想到这么多年的辛酸苦劳,想到自己生活的艰难,所以又心生凄凉。

 

师追问:你从哪里知道闰土生活的艰难?

 

1.       闰土的衣着: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2.闰土的口述:“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只读不讲)

 

 

用还原法解读:动着嘴唇,没作声

 

少年的情谊犹在,他想说,他想叫迅哥,可是有一种更大的力量阻止了他,他意识到他的身份已经不能说。他想说,他想说说快乐的往事,但是自己早已经在苦水中尝够了生活的艰难。

 

 

身份代入法解读:恭敬、老爷

 

封建尊卑观念,封建礼法的束缚,认为我有了钱,是官,而他是民,小时候不懂事叫也就罢了,而现在必须要有规矩。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拉开了我们的距离,那种童年的亲密无间再也不存在了。

 

从标点符号切入运用对比法体会闰土的呆滞、麻木的木偶人形象。

 

闰土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连续运用省略号。跟少年闰土的话语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闰土的话语体系里也用了很多省略号,但那是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话说得没完没了。(比如雪地捕鸟、潮汛跳鱼儿,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在贫困线上挣扎,在苦水中浸泡,欲诉无言,欲说还休,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呆滞,如一个木偶,甘愿生活的摆布。那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形象只是成了一个幻梦。

 

 

为什么闰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到根据——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解读:是生活让少年时代那么活泼可爱勇敢的小英雄折腰,那个英姿飒爽的亲密伙伴不见了,只剩下一个愚昧麻木的木偶人。

 

齐读,体会“横”在我心中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心情。

 

投影出示:“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闰土,那个活泼可爱有着无限想象力的小英雄被生活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质,如果一个人,一家人靠辛勤劳作连自己的温饱都满足不了的时候,那这个社会一定出了问题。

 

投影出示:辛亥革命结束后,军阀依然混战,民不连生,小生产者破产,农民在贫困线上挣扎。

 

 

究竟路在何方?

 

闰土看不到出路,但是闰土不痛苦,因为他还有香炉和烛台可以寄托。作者鲁迅看不到方向,身为一个思想者,清醒者,他才更痛苦!但是鲁迅伟大也就伟大在这里!

 

即使内心彷徨,他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即使内心苦闷,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我记得鲁迅写作这样一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足,荷戟读彷徨”。由于时代所限,当时的他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理想是什么,但是他有一种直觉,路就在脚下!路一定在脚下,只要横下一条心!只要勇敢地走下去!

 

板书:横——脚下之路

 

这是作者心灵的呐喊,为人民,为百姓!这呐喊,绵延不绝,40年后彭德怀看到民生凋敝,毅然写下万言书,为人民鼓与呼。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横”走进了鲁迅的内心,看到了鲁迅看似冷峻的文字背后一颗滚烫的心,心中有识,肩上有担,我也希望你们将来用文字,用心灵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呐喊,用行动走出一条崭新的路。

 

让我们再次感受鲁迅那别样的情怀,齐读最后一段——

 

投影: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晓东修改于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北京南站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