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俊焕的日志

窦俊焕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砸烂“鱼缸”,让孩子疯长

窦俊焕
更新于: 2017年4月29日 17:20


        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十几条鱼原本被养在一个鱼缸里,大约三寸多长,大头红背,特别漂亮。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虽然人对它们宠爱有加,照顾得无比细致,但那些鱼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

       忽一日,鱼缸被一个小男孩砸了一个大洞,待人们发现时,缸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大家急忙把鱼打捞出来。怎么办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当中的喷泉水池可以做它们的容身之所。于是,几十条鱼就委身在喷泉水池里。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都跑到喷泉水池边来捞鱼。捞上来一条,人们大吃一惊;再捞上一条,人们又大吃一惊——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一尺来长!……

        读罢这则题为《疯长的鱼》的小短文,掩卷深思:文中的“鱼缸”和缸烂之后“疯长的鱼”不就是我们每天都进行的育儿工作吗。想一想时下的孩子,他们依赖的“鱼缸”确实让人留恋:在家里他们是“小太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人精心呵护着。每天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在后面跟着忙来跑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家长们精心营造并赖以施教的“温室”恰恰就成了短文里的“鱼缸”。

        父母辛苦的付出,孩子无条件的索取,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定式。邻居家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每天都还是父母帮着收拾书包、削铅笔,就连造句、写作文也都是父母、爷爷给打好稿子,照抄不已。就这样,孩子天天依赖着、留恋着温馨的、熟悉的“鱼缸”,很少受到什么劣性刺激,又怎么会滋生出改变现状的想法和尝试突破的动力呢?到头来不反省自己的包办却还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太差,难以达到自己的期待。要想培养真正优秀、自立自强的好孩子,只有不拘泥于小小的育人之“鱼缸”,不断砸烂自己原本十分中意的育人之“鱼缸”,育人工作才会摆脱墨守成规和事倍功半的现状趋向不断创新,并健康发展,“望子成龙”或者“助鱼成龙”的教育愿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方面,要求家长不断转变自己的育儿观念、更新自己的育儿方式方法、改变自己的育儿习惯。身为家长,不应该在育儿实践中像井底之蛙一样墨守成规,抱着自己的“鱼缸”不放。只有培养社会化的人,才能适应客观现实的特征。社会是复杂的,人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告诉我们应大胆地走出自己固有的育人思维定势,不断砸烂自己的“鱼缸”,同时也帮助孩子砸烂他们成长的“鱼缸”,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战胜自我。

        另一方面,要求家长们不断引导孩子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成长的实践范围,不论是出类拔萃者,还是默默无闻者,都不应整日依恋在自己的“鱼缸”里而不肯去尝试新鲜的环境。许多“回头的浪子”的事实常常让大家感叹不已,在刮目相看之余更多的是愕然。其实,他们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屡考屡败,却屡败不弃。虽然受到的批评、冷遇很多,但是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一次又一次“鱼缸”被砸后的滋味,也经历过许多新鲜“水池”的体验,于是,他们的胸襟练得开阔了,意志磨得坚强了,他们成功的机会当然也就多了。他们的成长历程难道不就是不断砸烂“鱼缸”的过程吗?虽然他们有时并不是自觉自愿的,但也值得更多的育人者去思考。

        请每一位家长朋友都来“砸烂鱼缸”,还孩子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驹,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每一位家长在育儿实践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心理特征,勇于并乐于砸烂自己一直依赖的育人的“鱼缸”,同时帮助孩子们砸烂他们所依恋的成长的“鱼缸”,只有如此,才能培育出他们正视生活、巧于应付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疯长中更趋向完美,而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内涵。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