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妮的日志

王秋妮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游戏的重要性

王秋妮
更新于: 2017年5月2日 17:26

一、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是自然赋予儿童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动。“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乐嬉游”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将儿童心理特点归纳为七点,其中第一点便是“小孩子是好游戏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游戏,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所以,孩子才专注地从事着在成人看来极其枯燥无味的游戏。学习是一种需要,如果你仔细回想那些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你会发现他实际上是在学习。对于婴孩的这种学习本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体会尤深。他说:表面看来这是偶然的“玩耍”,但它却包含着对人类发育至关重要的潜在目的,所有的人生来就有一种生物性的需要,要用无数的感官和肌肉运动的经验去填充未发育的广大的大脑皮层区域。婴孩必须在生命初期就用信息和感觉充实自己的大脑,否则他以后就不能聪明地行动。
    孩子喜欢游戏,尤其喜欢复杂的游戏。因为游戏越是复杂,对孩子的刺激越大,孩子就越兴奋。孩子天生就是勤奋的,他们生来就有一种求得胜任的内在欲望,生来就有去做、去学如何做的冲动。他们喜欢如痴如醉、旁若无人地探索自己的世界,通过操纵、摆弄、尝试、重复、调查,求得对环境最大程度的把握,而这一切都是各种“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周作人倡导儿童教育“务在顺其自然”。鲁迅亦主张“顺性而动”。他认为“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
二、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新《纲要》强调教育要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游戏恰恰具有这一教育价值。
    首先,游戏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孩子需要游戏,就像人需要足够的食物与休息,他们在游戏中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后,综合感觉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一方面,游戏使孩子眼与手的协调能力得以提高,动作逐渐灵巧起来。例如,穿针引线的游戏;把沙子用小勺灌在转动的筒子里的游戏;一至二岁幼儿喜欢的“拼图”游戏等,对训练眼与手的协调、促进大脑发育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大小肌肉得到锻炼。如:孩子们爱比速度,在宽敞的运动场上你追我赶;在沙堆挖隧道的双臂运动;荡秋千时身体和双脚用力蹬地的配合;玩单杠木马、骑自行车、跳绳……。这些全身性运动的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运动神经,刺激其脑部细胞的发育,增强其大小肌肉群的均衡发展。
    其次,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游戏的功能表现为自我满足。儿童沉浸在游戏中,这时儿童是生活于现实以外梦想的世界,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的世界。皮亚杰从游戏的机能上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了满足。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就是说游戏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把握、控制、确定外部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游戏的功能表现为情绪的宣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和他人的控制,是自由自在的。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幼儿在游戏时满怀热情地创造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脱出来,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他们在游戏中主宰着自己的世界。所以,前苏联教育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
    三、游戏是创造性想像的源泉
    在儿童的游戏中,自我与外部世界、现实与梦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可以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对于游戏中的儿童而言,梦想世界的真实并不亚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每个正在游戏的儿童的行为,看上去都像是一位展开想像的诗人,他们亲手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使她以自己更喜欢的新面貌显现出来。在游戏中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当儿童以竹为马、以椅为车时,竹虽不足以代表马、椅虽不足以代表车,可是儿童觉得无关紧要。当游戏中的生物仅仅成为暗示的工具或行动的线索时,它们就远远超越了原来的生物本身,这当然是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导致的。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游戏为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为梦想和日常现实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对人类来说,在主观想像和更为客观的理性两者之间巧妙的平衡中,保留内在现实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可靠联系具有根本的重要的意义。人类只有保持主客观两个方向的畅通,才能成为富有创造的人。如果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连接被削弱,想像的翅膀便无法张开,这将使人从属于他的周围环境,或者从属于自身生理要求,以一种退缩的态度面对自我和世界。想像使主体向内向外自由驰骋,从而尽可能实现改变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潜能。而游戏正是创造性想像的源泉,因此它应当得到保护和加强。
    罗素认为:“真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泯灭儿童早期的创造性想像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栓在地上的生物,就无法创造天堂。”
    四、游戏具有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功能
    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
    首先,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探索。观察表明: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从不马虎,他们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他们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与外界事物作用,试图发现事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于游戏中的儿童来说,他们要观察和探索的事物是无数的,所尝试的方法也是无尽的,孩子们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事物的奥秘,其认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其次,表现为自发练习。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就是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活动倾向。这种重复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重复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游戏的重复机能是幼童发展的需要,当某一活动不再重复时,说明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需要已经得到满足;新的重复活动开始,表明新的更高一级的发展需要出现了。任何一种活动,任何一样玩具和材料,只要孩子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进行和反复摆弄,就意味着这一活动对他们仍具挑战性。由于游戏中的许多尝试活动也是在重复中进行的,所以重复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就不仅是巩固了他的旧有经验,而且是每一次重复对他的认知发展还具有新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着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然而,无论是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烁作用,还是仅仅依赖于儿童的内发作用,我们都无法强迫孩子学会,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所期望学到的东西。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即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需要,游戏恰恰显示了它的作用。游戏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孩子的发展。因此,游戏必然蕴藏着教育方法的契机,它成为教育的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必然确定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让孩子游戏绝不是采取简单的放任态度,让他们沉腼于没完没了、无边无限的表面热闹而内容空虚的“玩乐”之中,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游戏应该是有目的的,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教育者必须把握好游戏的几点要素,要做到既保证幼儿游戏的自发性,又保证间接的指导;既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又要保证教育者的直接指导;既要注重过程体验,又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这样,才能使游戏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功效。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