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秀云的日志

屈秀云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学教学语言儿童化浅谈

屈秀云
更新于: 2017年5月8日 13:43

教学语言儿童化既是小学生生理状况的必然要求,也切合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但教学语言儿童化的内涵是什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操作,这是很有学问的。对此,我有如下肤浅的认识。  

一、语言甜柔、轻缓 

儿童有一种“爱抚期待心理” ,这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本能,所谓“孩子宜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说话的语言应甜、柔、委婉为好,这样学生才爱听、乐听、听之入神。如果教师语言生硬、粗鄙,学生听之会感到刺耳,产生逆反情绪,甚至会引发防卫意识,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如做练习“看拼音填空”、 “树上有一只(wu ya)、“飞机的样子像(qing  ting)”“今天应该谁

zhi ri)”?当某些学生做不上来时,如果教师语言生硬甚至进行训斥,学生就产生对立情绪,思路也会闭塞,木楞楞呆在那儿。

如果教师轻声细语加以启发、引导,用语言描绘出相应的画面,学生就会结合拼音顺利完成练习。  

二、语调要有人情味 

    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喜欢那些活泼、好玩有趣的事情。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切合和体现这一特点.其一,语调要轻快活泼,就像那跳动的音符;其二,语调要作适度夸张和包装,创造某种情境,以适合学生的口味和心理。如果语调平板或“成人腔” ,学生必然昏昏欲睡,难以接受。如《美丽的公鸡》是一篇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情味的课文,大公鸡那对自己美丽的外表洋洋自得的神情以及在老子的训导下懦然悔悔的情景,很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如果教师语调成人化,情境全无,会大大冲淡课文的情味;如果教师能依据课文在语调上进行着色加工,把大公鸡比美时的神态和省悟后的羞愧显示出来,学生一定会备感有味的神弛意迷。 

三、语意明朗、清新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听力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他们会对那些成人听起来毫不费事的话语感到十分吃力。所以,教师在表述时不能采用自己习惯了的语言方式,而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尽量使语言明朗,语句简洁、明快,格调清新、流畅,让学生不只听懂,而且切合儿童积向上的心理。斯霞老师教《我们爱老师》时,讲到“辛勤”一词时说“辛就是辛苦,勤就是勤劳” 。园丁们工作很辛苦,很勤劳,所以我们说他们是辛勤的园林。斯老师将词语剖开解释,朴实明了,要言不烦,来了造句应证,让学生有了明确认识。同时斯老师的话语又是思想教育,会让小朋友们对词语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词语显出动感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喜欢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尽量生动化,把那些抽象、枯燥的语言转换为生动、有趣的语言。如讲“驮”与“背”的区别,可以说“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

“明明每天背着漂亮的书包上学” ,并把“驮”和“背”在这

两句中互换,学生会很快弄清意思,并兴昧盎然。再如讲“俭朴”

,可告诉学生“学校门口的老大爷着一身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家里陈设简单、陈旧,那便是俭朴。”语词要显出动感,有三条途径:一是交用动词;二是多采用比喻方式;三是善设情境。有些老师爱作“深沉”或不懂儿童心里,教学语言平板、枯燥甚至故作深奥。这是应当纠正的。

 五、语言规范、典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以语言示范,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语言不仅要有利于教学,而且要注意规范和典雅,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影响。教学语言通俗化、生动化,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用的,但有些教师在有些方面刻意追求,从而与规范

性、典雅性发生矛盾,应认真加以解决,实现两者的统一。比如教学语言“姓姓腔”现象,它不是“儿童化”的语言,而是一种极端的消极现象。这种语言有时很生动,但显然不够规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毫无好处。再如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很通俗,但自然化了,陷入了庸俗的境地,不仅不规范,更不典雅,既

不利于教学,对孩子学习语言也是一种污染。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儿童化的运用,这样方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适应儿童,也能让儿童接受老师。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