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立骨法”解读课文创意集锦(一)
“一字立骨法”解读课文创意集锦(一)
1.《孔乙己》以“记”字切入,直逼看客冷漠的人性(肖培东)
2.《祝福》围绕“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展开,如果说春天可以代表女人的幸福和青春的话,那么祥林嫂从没有享受过美好的春天:立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祥林嫂,脸上没有春天的光,骨子里没有春天的气,心灵里全是春天的梦,生命力始终没有春天的缘。(肖培东《人生四十始悟语文》中举例)
3.温州22中叶方碧在一个下雪的日子教《祝福》,由眼前雪到文中雪,再由文中雪到人物命运之风雪,最后拓深雪的思考,信手拈来窗外飞雪,再巧妙连缀,祥林嫂这一被无边风雪裹挟着的多余的人和草芥便深刻地植入到学生心中。
4.《女娲补天》围绕“神”字展开——作为深化,这个故事就有的特点就是神奇,要了解这个故事的神奇,就要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神性”,小组合作分别探讨:神功、神命、神友、神志、神奇。(开州区进校叶建国在《合作学习的话题设置和操作建构》中举的例子)
5.在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南师附中宿迁分校的董老师《石缝中的生命》教学创意——《石缝中的生命》作者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它们,描写石缝中的山花,董老师巧妙变换视角,先引导学生将“它们”换成“我们”进行集体朗读品味,之后又引导学生将“我们”换成“我”,由物及人,由“它们”及“我”,一步一步地感受山花的样子。
6.《社戏》中的关键词是 “那夜”,那夜的戏不好看,那夜的豆是偷来的(六一公公的话为证)就那夜的实际情况来说,戏不精彩,偷豆也难以启齿,但对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这是为什么?
A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那夜的戏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是,真的要离开了,感觉立刻就不同了。(一离开赵庄,月光——)
B.“那夜”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相信:自从那夜以后,我肯定又看了戏,而且不止一次;都也吃了不少,而且不止一次(实际上,第二天晚饭时就又吃了一次豆)。但是,我为什么再也没有吃好豆,看好戏的感觉了呢?
请注意,课文结尾里“豆”和“戏”的修饰语,不从食材、作料、烹制、滋味等方面修饰,却是从吃的时间上修饰——那夜!不仅从故事情节,场面服饰,而是从看戏的时间上进行修饰——那夜!可见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个时间,那个令我梦萦魂牵、一生难忘的夜晚。
但我们读到“那夜”这个词时,根据词语的照应关系,我们立刻回溯到前面关于“那夜”的描写和叙述中——
我们立刻一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我们已经点开船……
过了那松林……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而一离赵庄……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
不久,豆熟了,就任凭航船……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
从这个那夜的照应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戏和豆的怀念,并不是怀念戏本身和豆本身,而是“那夜”的不可复制。由此,我们得到《社戏》的主题北非题目所表达的写一场戏,而是对童年生活及小伙伴的怀念。
(本创意出自孔维波、周国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御用举例》)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