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芹的日志

汪秀芹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后感

汪秀芹
更新于: 2017年5月13日 14:03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一书中指出: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后来,人们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我们从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把期望和爱倾注在学习好学生身上,一旦发现了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上课时总爱提问他们,一旦回答的好,立即给予表扬。学生也十分敏感,特别是教师那和蔼的语气、鼓励的目光,都能使其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这样便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回报老师。久而久之,就会使教师更加爱这些学生,学生也更加努力学习以回报老师。这样循环往复就会使这些学生由好走向更好,成绩也越来越好。

而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灰心,不能看扁他们而放任自流,而应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们应以较强的毅力使自己保持耐心,细心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并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使他们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可爱,才能激发心中对他们的爱心和热情,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对他们付出爱心和热情。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认定学生的现状无法改变,并且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对学生的不满或失望表现在行为和言语中,那么当学生接受到老师反馈过来的信息后,感觉到老师的不信任,再加上本身已有的自卑,就会更加丧失信心地“破罐子破摔”,这就更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更难取得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该调整好自身心态,才能对学生倾注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当教师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后,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一步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在现实中,我们见过为救学生奋不顾身牺牲自己、为接济学生甘愿苦守清贫的伟大的师爱,但教师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中。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有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教师在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他的爱。这种爱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有利于交流的进行。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也就能起到效果。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加倍努力。美国教育家本尼斯说过:“只要老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教师对学生有着期望,由此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有着角色期望。教师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角色期望中的形象越符合,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应越大。一个被学生尊重的好老师,学生会更珍惜和看重他的期望,而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取得好的效果。而一个学生不喜欢,不欢迎的老师,学生会从情感上抗拒他们,他们的期望对学生影响不大。因此,教师应维护和完善自己的形象,处处严于律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早已开始尝试并加以运用,若我们能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发挥一切对教学有利的因素,就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