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珍的日志

张立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学会生存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张立珍
分类: 精品教学设计
更新于: 2017年5月19日 14:30

学会生存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

学生学情

分析

六年级是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终生学习的一个中转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迎合了他们的冒险精神。

就我班而言,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课上随时提醒。在双基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在阅读方面,个别同学存在只阅读不思考,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因此,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了解鲁滨孙在荒岛创造条件、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过程与方法:

指导阅读方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为读书交流活动做准备。

培养概括、总结及口语表达的能力。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重点难点

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为读书交流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时设计

一课时,指导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准备课外读物《鲁滨孙漂流记》;

2、新华字典。

3、积累本。

教师:

1、课件制作。

2、打印:“制罐子”的精彩片段

3、鲁滨孙漂流记电影国语版网址:http://www.le.com/ptv/vplay/1083976.html

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我将此理念 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情境导思、问题引领,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感悟,以读代讲,抓重点词语品味,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交流。经历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板书设计


了解作者 大处着手

小处着眼

学会生存 写作背景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

精彩片段——人物、故事    拓展延伸

(困难?——解决?)

理性思考

教  学  流  程

媒 体 运 用

1、师: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请大家说说近期你都读了哪些书?并简单介绍介绍。

2、生:举例。

3、师:出示《鲁滨孙漂流记》读本。(板书主题)

4、师:这部小说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逊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5、让我们先看看其他名人是怎么推荐它的!













1





2、学生指名读。


3、阅读一本书,从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开始。


(板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4、学生:说一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补充:学会生存。


5、质疑:

(1)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

(2)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4







1、出示生活场景图。

说一说:你眼中鲁滨孙的生活。(板书:大处着手)

师:整体把握。







2、片段截取。

分别出示三个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借助字典解决字音——概括小标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鲁滨孙是怎样解决困难的?



板书:困难?——解决?






3、师:鼓励阅读。

其实生活中,鲁滨孙还遇到了其他困难?希望同学们课下读一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去感悟。


4、阅读材料:见附件一

其实,在原文中,描写的很细致,比如:“制罐子”部分。


板书:小处着眼

师:关注细节。

生:说一说,从哪里感受到了细致的描写?谈谈你的体会。


5、此时此刻,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生活场景。


























巩 固

拓 展

师:《鲁滨孙漂流记》被人们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它启发着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读一读原著,你们一定会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所吸引,还能发现更多值得珍藏的精彩语句,相信同学们会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出示:名言读一读,记一记。


师:小结。

一本好书,受益终生。在与鲁滨逊相伴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将不光看到一部艰难的生活史,更将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好书推荐







9














10







评 价

反 馈

生活感悟:

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联系实际谈一谈。





布置作业:

读书交流会准备:(五选三)

1、人物故事复述。

2、撰写读书感悟。

3、名言警句积累。

4、原创绘本故事。

5、读书小报展览。




11

















































































































































课后小结:

       带着问题读文本,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并让学生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有兴趣去读这部著作,调动积极性,以及该怎样阅读?阅读方法的引领,是本节的关键,通过课堂环节的设置,整体感觉,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希望接下来的交流汇报课,也能够很精彩!

      德育点的渗透,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学会生存,从主人公身上,联系自身,对学生们的触动很大。

细节再设计:

     让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的同学谈一谈,推荐理由,会更有影响力。

附件一:“制罐子”的精彩片段

       我早就想用什么办法制造一些陶器,我急需这类东西,可就是不知怎么做。这里气候炎热,因此,我敢肯定,只要能找到陶土,就能做一些钵子或罐子,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晒干;炎热的太阳一定能把陶土晒得既坚硬又结实,并能经久耐用,可以用来装一些需要保存的干东西。要加工粮食,制造面粉等工作,就必须要有盛器贮藏。所以,我决定尽量把容器做大一些,可以着地放,里面就可以装东西。

      要是读者知道我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做缸。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又塞上了稻草和麦秆。现在,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出来的面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做得还像样,像那些小圆罐啦,盘子啦,水罐啦,小瓦锅啦,等等,总之,一切我随手做出来的东西,都还不错,而且,由于阳光强烈,这些瓦罐都晒得特别坚硬。

       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流质放在火上烧,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虽然铅我还是有一些的。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看到陶器烧得红透后,又继续保留了五六个小时的热度。后来,我看见其中一只虽然没有破裂,但已开始熔化了,这是因为掺在陶土里的沙土被火烧熔了,假如再烧下去,就要成为玻璃了。于是我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