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三个生成层次
散文教学的三个生成层次
作者李卓彬
摘抄晓东
一、关于散文课题画面的形成
大凡散文,皆言之有物。此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可以是事。这些物就是散文的客体。学生阅读散文时,在所有的散文文本元素中,散文客体会首先通过视觉进入学生的思维。之后,学生凭借对文字符号的意义的理解,会生成关于散文课题的一幅幅画面,进而构建出散文客体的知识图式。
二、关于创作主体情思的生成
阅读散文,仅仅对散文客体生成画面,还不能真正读懂散文。因为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散文虽言之有物,但是作者的用意却不在物上,而在抒情说理、表达所感所悟上。郁达夫认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朱自清曾言:“我意在表现我的真情实感”。因此,教学散文时,引导学生实现第二层次的生成,要借助第一层次生成的人、景、事等散文客体,把握创作主体的情思,了解创作主体对人生、生活、自然、社会的感悟,倾听创作主体发出的心声。
比如《背影》表现的显然不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伟大与无私,而是想表达自己彼时彼境下对父亲当年关爱之情的无睹与忽视,甚至是不领情,直到时隔多年回忆起父亲的种种好时,才渐渐明白和感受到了父亲那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因此撰文表达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第二层次的生成是在学生和作者的对话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但是这一对话依赖于内外两类脚本的合力辅助。一类是文本中吐露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另一类是与文本相关的文外助读资料。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如果仅仅认为老舍写作此文是要如画家一般展示济南的美景,那就误解了老舍的苦心。事实上,《济南的冬天》选自《一些印象》,表达是一个客居者对“有山有水”的“一个老城”的第二故乡之情。透过“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等表情述理的主观语句,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果再结合老舍在《吊济南》中表达的心声——“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我努力地写作,快乐地休息,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便明显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借助这段文字,聆听老舍内心的独白,追溯创作主体的情思,才算是读懂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
三、关于语言载体审美的生成
如果说散文教学中的前两个层次的生成意在入乎散文之内,将其读懂,那第三个层次的生成,就是出乎散文之外,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散文进行品析,欣赏这一篇散文特有的语言美。换句话说:“就是前两个层次的生成重在知其然,第三个层次的生成则是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散文,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无论是构建景、人、事等散文客体,还是感知创作主体的情思,都必须依托散文文本的语言。因为阅读散文一旦离开语言这个载体,一切都无从谈起,也正是因为如此,散文的语言美才散发了无穷的魅力,从而决定了语言审美是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散文语言美的生成点在哪呢?可以从句式上关注散文语言的韵律美。比如《春》的长短句交错,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从内涵上关注散文的语言结构美;还可以从锤炼字句上关注散文语言的陌生美。
柯灵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可以是投枪匕首,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教学散文,要特别提醒学生去发现散文中的个性化语言。因为个性化语言是每一个创作主体的独特风格。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语言风格上独具特色,出现了大量的儿化词,如“圈儿”“点儿”“口儿”“这点儿”“树尖儿”“一髻儿”“一道儿”“天儿”“影儿”等,体现了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色。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用了大量“小”词,如“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小团花”“小灰色树影”,与文中表示“尖小、轻”等状态和性质的词错落相见,便把老舍对济南的喜爱、亲切的感情表现得鲜活而细致。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