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上诗仙多情
黄鹤楼上诗仙多情
徐文祥&周继伟
按:本文转自河南安阳徐文祥老师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黄鹤楼上诗仙多钟情》,素材来自徐老师和我的微信聊天,由徐老师整理,我就是那个吃等食儿的——源头则是我附在本文之后的《诗仙李白的单相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再次阅读课堂实录之后我必须得承认,当初第一遍阅读时我对课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也不够完整,它最大的价值大约就是成为徐老师引领我思考的一个引子,一个诱因,就像我在他的日志下我的感怀所说:
紧张,忐忑……
能跟徐老师产生思想上的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能被徐老师整理了聊天记录发出来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儿,我记得那天我们聊到凌晨,脑子都混混沌沌不会转了却还是明白自己正享受着思辨的乐趣。真的是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一晚书”的感觉,严格来讲,这也不是交流,而是徐老师以他的渊博和循循善诱扩充我的见闻,深化我的思考,我的收获比徐老师要多得多。或许,我带给徐老师的,是自己的倾情奉献被认真阅读的被敬重的幸福感吧,但是我想说,这样精彩的课堂,这样富含内容、文化、感性和思想的课堂,得到尊重不是应得的吗?期待阅读徐老师更多的佳作。
下面上正餐:
前几天发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课堂教学实录,收到了一份来自唐山的周继伟老师的评论。内容如下——
首先惭愧一下,这些诗中有两首我也不会背。
这节课让我想到巴金著名的观点――写作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整节课似乎就是随意流淌的江河,厚重又灵活,转折递进都了无痕迹,教师语言字字珠玑。评课的这位李老师也真是厉害,看得出她至少很深入地了解徐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模式,而且对本课的整理很细致细心,反复品味之后写的评论让我想到一个很美好的词――解语花,有着独立思考的优秀素养的解语花。
此外,对李老师的思考,我也有一点自己不成熟且没有深入思考过的想法:本课要教学生什么呢?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诗本身的内容和情感,了解李白其人,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手法,三者相互关联,互为观照。
徐老师似是以“李白”为核心塑造了一个“场”,这个“场”里有他曾经游玩过的地方,有他某一部分经历,有他的心事,也有他与朋友的互动。这样一来李白其人就似乎穿越了悠悠的历史岁月,带着烟火人的小小心事和诗人不羁的灵魂来到了课堂和学生心间,学生是可以从某种程度和角度对他感同身受,和他对话的。
而写法这个东西,是一个很“类”化的东西,多见多闻多用才能体会得灵活恰切,我猜徐老师之所以上成这样一种群文阅读的样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想法呢?且按照我的理解胡乱猜测一下。
至于课堂内容太丰富,学生能否学会能否掌握能否承受得了,我倒是觉得,讲得少,学生就能留下得多吗?今天听樊登读书会分享的书,一个现象我还是同意一部分的——学的东西大部分是学生想学需要学才能记得住,或许这节课过去,这些多讲的内容能给学生埋下一颗种子——将来工作了要去黄鹤楼看看,其他的全忘光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我觉得这首诗本身的教学学到这种程度,应付考试足够了,再多的都是赚的,学生就各凭本事看自己多赚多少呗!
以上,基本是瞎胡说八道,欢迎批评指正。顺便,很想看看配套的视频和教案课件,与实录对照相比会很有意思。
最后小小吐槽一下,这些天很忙很忙很很忙,今晚一堆任务还没做,徐老师你发个实录可害惨我了!不看吧,忍不住;看吧,就这样了……
非常感谢一篇七千多字的实录加点评的文字能够有周老师这样的朋友认真读完,并且给出自己这么认真而深刻的评论。我留言表示感谢。于是,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有了更为令我满意的精彩对话碰撞,让我对这节课本身之外的东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对我们的对话进行了一次梳理,并征得周老师的同意,呈现出来。
徐:谢谢周老师的评论。视频太大,且不完整,又是一个侧镜头到底,当时就是为了整理实录而做的一个资料而已。设计方案简单,基本是资料填充,课堂生成发挥较多。课件简单,基本属于资料呈现。
周:我还是想看视频和课件以及一切相关的东西,还有备课资料和教案,因为想去感受课堂氛围呀。语言有陷阱,描述越细致,某些方面的缺失越严重,基本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能自己看的,我喜欢自己看。
徐:课堂氛围李老师基本还原了,那些东西都是工具辅助,预设永远代替不了生成的精彩!就借助文字想象吧。备课资料基本没有。搜集那么多的东西,课堂上基本都在了。课件没啥内容,基本都在课堂实录里了。然后就是读书了,各种书籍上的东西看看,倒是对相关的这些诗歌的解读,看了许多资料罢了。
周:我就是超级想沿着原路看看,就好像一只母鸡下了一个超级好看的蛋,于是我就好奇:这么好看的蛋是怎么慢慢长大的呢?这个过程对我自己“下蛋”会有什么启发呢?可是对于下出这个好蛋的鸡来说,就是“我就努力调动自己已经有的储备然后找找方法途径身体力行去精心地做就下出这个蛋来了呀,可是我肚子里的过程又不是只有这一个蛋,你让我怎么说,读的书不一样,储备不一样,哪哪哪也不一样,你让我怎么下手找出线头给你捋顺了说呢?”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吧,啥时候你写个备课实录或者《我的某某是怎么炼成的》一定给我看看,我最喜欢看幕后消息了。但是我每次看都会想到文字的陷阱,老觉得不过瘾。
徐:我这个蛋也就这么下了,反正下了,至于好不好看,是圆的还是方的,下出来就不属于自己了。同时,我正在整理课后反思,估计整理好了你会看明白点。大凡我有实录的文字都会有背后的故事。古诗词教学,我有自己的一点思考。这么多年,在小范围内的老师也是知道一些的。
周:想看见课美人活色生香的样子,视觉的冲击力是不同的呀,读者和作者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小时候看一篇文章叫《一幅壮锦》,故事是好故事,可是我纠结很多年:文中写把血滴在壮锦上就绣成红红的太阳还是花朵,眼泪滴在上面就绣成清清的小河。可是血干了就暗淡了呀,眼泪留不下什么只能留下脏痕呀,哪有句子说的那么美。看见你的文字,我就又想起了这个故事。那种享受美又纠结它,其实是另一种情况的矛盾,很折磨人。
徐: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诗歌也是如此,需要去想象。因为文字具有其他载体所不具备的冲击力!画面是视觉的,音乐是听觉的,美味是嗅觉的,语言文字则是靠感觉的,脑海中各种器官冲击形成的综合。
周:所以我喜欢看文字,不喜欢看电视剧。但是我觉得如果赞同了这个观点就否认其他载体也有着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也是有失公允的。文字里的饕餮盛宴也不能填饱饥饿的肚子,人们喜爱美食是因为它色香味俱全且能满足口腹之欲。就像我读你的文章,再上瘾也会想着“徐老师啥时候再来讲座就好了,我一定努力跟校长争取机会面见”。 也就像教案、课件再好,让人一见再品都是精彩课堂,也不如实实在在的课堂更有说服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徐:这就是距离产生美!所以我才会让人整理课堂实录,就是要努力还原现场。当然,还原的也未必就是真相的全部。每个人都会有选择的盲区,有所取舍。
周:哈哈。我突然不知道说啥好了,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朦胧,但是课堂教学这个东西可不是朦胧最好。嗯~想想怎么说,我觉得这节课成功之处有一点就在于,多年以后孩子可能突然之间想起来,黄鹤楼是个好地方,这两天有空儿,去看看吧!其实这还真不是本课目标。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这样的因缘际会,但是会让孩子生出这种念头的这一颗种子是这节课种下的,你讲的黄鹤楼,是勾起听者去看黄鹤楼这个念头的一个引子。
徐:这就足够了。那是诗歌与故事的魅力。我在课后反思中提到了,我们不是让他们做诗歌评论家,也不是去学习怎样写诗做诗人,而是去感受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在课堂里面有三个浪漫。第一个是仙人乘鹤而去,第二个是李白与崔颢神交,第三个是这节课的落脚点。因为考虑到引入已经够长了,就舍去了三国费祎黄鹤楼成仙的传说。讲一个故事也许只需要一分钟,也可以有几句《黄鹤楼》文言文中描写的节选,但我还是一句话带过了。因为出示黄鹤楼简介的时候,已经提到了站在上面景色一览无余的内容。
周:对呀,我当时就在想要是讲讲这个多好。另外,李白跟孟浩然的……想不出准确的词儿来。
徐:李白是单相思。我已经在标题里说明了,或者叫“忘年之恋”。
周:我特别喜欢这节课的就是这一点,谪仙人的烟火气儿,什么都是活的。一个注定才华横溢的人对另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的单相思,不恰当地说,有点像“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更像是交错时光不得在双方巅峰时刻撞击火花华山论剑的叹息,尤其是“望你站在巅峰,等我迈上巅峰再惺惺相惜”却……其实自己也知道未必能实现的暗恋。
徐:让艺术还原到生活,然后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实,感受到艺术的美。才能明白艺术从生活中来而又高于生活。同样,他们也是一生谋面不过两三次,只是每次待得时间多几天罢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才有了李白这般被时空压缩得浓密的情感。
周:古来圣贤皆寂寞。
徐:李白一生多钟情。
周: “多”和“钟情”结合得妙!
徐:对谁都是真诚的。
周:所以呢,他真正钟情的其实不是那些人,而是他自己的内心追求。
徐:这就是李白的浪漫。此时再理解浪漫,就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情感犹如滔天巨浪一般的气势,加上喷薄而出漫无边际的覆盖。
(字儿是徐老师手书,我直接要了文章授权从他公众号转来的。)
- 所有评论(2)
-
冯翠红你的精彩越来越多啦!2018-01-24 19:55 回复
-
聂术江能把教学看重成如此的,都是好老师。2017-12-06 14: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