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微光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13

01 读写,伴我成长(文/侯晓斌)

1991年师范毕业,我回到农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只是凭着一股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中途,也曾迷茫过。我一心想着有所创新,能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面貌,但自身能力不足,且不被他人理解、支持。我不知自己能走多远,便开始迷茫。

 2006年,我来到教育在线网站,我一下子遇到了很多同路人,也找到了出路。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醉心教育,热爱阅读,勤于动笔。我才知道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不能只有热情,还需要勤读、多写。我也建了博客,从此,踏上了阅读、写博之路。我又找回教育的乐趣,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由于经常更新博客,我从网上看到“全国第一届新华文杯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的活动的信息,报名参加了这次令我难忘的活动。活动中,有位老教师的叙事分享让我潸然泪下。因一次不经意间的批评对学生的伤害让这位年过半百的、高大魁梧的老教师痛心不已。他对学生的愧疚之情告诉我,做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如今,我们的教育由于受功利主义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的眼中没有学生,导致教育畸形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师生关系冷漠并不断恶化。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塑造学生。若干年后学生会忘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但一位师德高尚的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这次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各位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并结识了几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优秀教师们。他们对教育也有颗赤诚之心,他们通过阅读、写作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我为能结识他们而感到自豪,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我愿和他们一道前行。

我还参加了“灞桥沐春读书共同体”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也得到一次机会登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我自小就是一个不善讲话的人,长大后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但在这次活动中我来到外校在众多教师的面前讲了自己的读书收获。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冒险,但这次冒险让我得到了自信。但如果没有平时的读读、写写,我是没有勇气登上讲台的。

去年,我又加入“河北省教育叙事专家群”,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教育叙事群。大家以共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为媒介,深入的、真诚的交流着彼此对教育的看法。在这个群中我遇到了杨小洪教授,全国名师孙彩文,河北的郑昌军等一大批热爱教育的老师们。在他们的激励、引导下,我更加热爱教育,热爱阅读和写教育叙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深感自己阅读能力还很欠缺,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也为了读懂《教学勇气》我开始大量阅读。

据吴国珍老师介绍:2005年10月《教学勇气》中译本刚问世,北京第80中学田树林校长第一时间给全校教师人手一本,从2007年张文质老师在1+1读书俱乐部引导在线教师阅读《教学勇气》,十年来依靠许多教师培训者和高校教师的传播,这本书越来越多进入教师的案头和心底。阅读它相伴勇气更新,心灵觉醒的体验,酿成教师智慧,教育幸福的福报,是最值得加大传播力度,照亮更多教师心灵的一本书。

很有幸我也读到这本书,但要读懂这本书却并非易事。我认为这本书的前三章主要就是告诉教师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要找到真正的自己,然而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却非易事。负责陕西省高端培训的牛文明博士,自费购买50本《教学勇气》,和研修的学科带头人约定共读五年,提醒第一遍真读懂是不正常的。

对于热爱教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起初我读这本书,读了一半就放弃了。直到去年11月份加入“河北省教育叙事专家群”,又开始在专家的引领下,读这本书了。这本书便成了我随身携带的必备之物。为了读懂这本书,我同时开始大量阅读其它书籍。去年11月至今累计读了14本书。我反复阅读这本书,慢慢地便有了收获,自身也有了改变。

帕尔默在书中说:“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有助于发挥自己天赋的教学技巧,用教学技巧使自我的天资更好的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我发现自己比较擅长朗读,我就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我的这一特长,突出朗读教学。我喜欢阅读,我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也喜欢上阅读。阅读对于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课外书籍比作一片森林,语文教材只是这片森林中的一棵树而已。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大量的阅读,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

美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所有伟大的教师都有很重要的共通点,他们都是尽情发挥自身的天赋才能,才能做到极致。”只有发现自身的天赋并用于教学,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出色。所以帕尔默说:“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当下,为了提升教师的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教育部门都积极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但是如果忽略教师本身这一因素,不重视教师自我的觉醒,很多培训都是收效甚微的。如果教师不了解自身的优势,一味模仿别人,就会出现无数个“东施”。

天赋就是天资、资质,未学先懂、生来具有、禀受于天的。它是成长之前就已经具备的成长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特性,天赋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宝藏。天赋所包含的内容其实也是很广泛的。如:爱心、耐心、理解、尊重、真诚、自我悦纳、体谅、友善的个性等也都属于天赋的范畴。天赋需要发现,有些天赋我们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我们以前不知道,这就需要发现;天赋需要发掘,有些天赋还没有表现出来,就需要通过体验新的事物,来发掘。发现、发掘自身的天赋,需要自我反思,自我对话,阅读、写作,敢于冒险;也需要借助他人,我们的学生、同事、朋友,都是重要的他人。

要改变教育,先要从改变自己入手。正如谢云说:“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任何发现、探寻和开掘,都将造成我们的改变,最终造成教育的改变—让我们成为独特的自己,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更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教育。”

当我们展现了自己的天赋,当我们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后,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就会和我们所教的学科融为一体。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我们自己。

因为读写,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重建自己的心灵,相遇更美好的自己;因为读写,拓宽了我的世界,结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优秀教师;如果没有读写,我就只能看到村小上空四角的天空,是读写让我改变,是读写让我开阔了眼界,是读写让我不断成长。

【小洪点评】

读晓斌,直觉是他又一次在重构自己的故事,并在重构中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

记得其中不少片段,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到过,有的是在对话中,有的是在叙事中。这些场景,应该是晓斌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每迈过一道坎,他就觉得生命中少了一道枷锁,勇气就增添了几分。怪不得昌军常羡慕晓斌的进步,也为自己介绍晓斌入群流露几分自豪。

从心灵的最初解放到笔下文字的解放,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教育叙事,容不得日常的俗语,也拒绝太多的书本引用。她要的是来自解放了的心灵之敏感的观察,将自己对世界的领悟表现在我们熟视无睹的细节里,使它们在具象的重构中表现出振聋发聩的力量。

由此想到山水对叙事近乎迷狂的不断重写,那是一个登山者对最后的高峰反复冲击。在这样的反复冲击中,心灵与表达渐渐地融为一体,如同剑客,在反复的实战中晓斌正处在走向人剑合一的开始。文字中还有许多日常语言和书本语言的痕迹,也有许多形容词在激发读者的日常性评判的积习。这些语言,与叙事对直觉的呼唤格格不入,阻碍着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山水,苍穹,丽玲,晓蓉还有妮妮,都经历了与晓斌相似的爬坡阶段,他们的叙事,如今已经风生水起,成为本群读书叙事的旗帜。希望晓斌,牙关苦咬,在反复的重构中实现人剑合一。

02 你有爱的能力吗?(文/侯晓斌)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有爱和被爱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而我有能力爱我身边的老师吗?优秀教学源自心灵,但是,我重视教师的心灵了吗?我仅仅是依据教师们外部的表现来评价他们。无论教师所写的教案、课堂的表现、所教学科的成绩不都是他们外部的表现吗?我对教师的管理、评价不都是以这些可见的外部的表现为主吗?我只重视这些外部的表现,只赞誉这些外在的表现,这就忽视了教师内在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教师内心一定有许多挣扎,也一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即使他外部的表现不够出色),而我的管理却无视他们的内心。我既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痛苦,也没有发掘他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没有促成老师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阿蕊老师是那样富有爱心,小洪老师的胸怀也是那样的宽广,他们的内心都是开放的,包容的,广阔的。他们能接纳不同的人,深爱着每一个人。对于“牛妈”阿蕊都能给予那么多的爱和关心,何况人乎?。正因如此,她的爱成为一种力量,融入学生的灵魂,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

彦超老师用文字和学生谈心、交流,一次会写上千字。学生在他的激励下会写出很长的随笔。为了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我也想了不少的办法,可总是效果不佳。尽管我每天都一一批阅,也会写出评语。可是学生们的日记总是三言两语。我曾对学生说,我爱他们,但我为他们付出了多少呢?和阿蕊、彦超相比,我还差很远。所以,尽管我以为我比其他老师都做得好,却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今天看学生的作文《我的小学老师》只有一位学生写到我,也只是说我善良。看到学生的作文,我有些伤感。现在,我想学生是对的,我并不很了解我的学生,也没有为他们做出什么,没有打动过他们,也不具备爱的能力。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我是个希望给予他人更多爱的人。我希望通过爱,让老师们、学生们发挥出他们的潜能。爱是一种能力,看来,我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我所带的三年级的班上有一位学生,他非常聪明,但课堂上纪律特别差,也很自私,我有些不喜欢他,经常会批评他。这几天从叙事群中获取爱的能量,我开始转变了对这位学生的态度和看法,这位学生一下子也变得可爱起来,我开始发现他的优点并予以表扬。每个人的大我都是美好的。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大我,包容他的小我。

六年级班上有两位女生,近来不知为什么,好像对我有意见。语文课上一言不发;作文课上,半天写不出一行。我曾有过不想管他们,任由他们“静坐”的想法。现在我想,我不能放弃她们。

如彦超老师所说,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过程,过程,过程。每天我们都会和学生一度过,为何不和学生一起共舞,让这每一天都成为美好、难忘的一天呢?或许,我们付出很多,学生在学业上也没有大的变化,但我们真心付出,陪伴学生度过的美好的日子,难道就没有价值吗?只要整个过程是美好的,结果也差不了;过程是痛苦的,瞬间的快乐又有何意义呢?教育要远离功利,不能只重分数。不要让分数剥夺了我们心中的爱,使师生关系变得冰冷。当我们太看重分数,太注重结果的时候,很多学生就变得不可爱了。同时,我们的生命也就少了很多快乐。我们也就难以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阿蕊说:“当我不再用学生两个字来看待我面前的孩子们并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这些孩子总是会以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给我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丰盈我人生的脚步。”我想:只有把老师、学生都当作自己生命中美好的相遇,在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才是爱自己,也能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如小洪老师所说:“借用阿蕊的一句话,爱他人,是爱自己的最高境界。因为太爱自己,所以只有通过爱他人,自己才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成长。”

【小洪点评】

爱是一种真正的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一种单方面在语言或行动上的宣告。爱的前提,首先要理解对方,并设身处地地去为对方思考。在这样的自我放下中,对方不可抗拒地会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既滋养他人也滋养自己。能力,谁不渴望拥有这种能力呢?那就在爱的过程中去提升吧!

03 规律与成绩(文/侯晓斌)

本周,一位在美国读初中的学生回国度假,来学校支教一周,每天下午为孩子们辅导英语。下午的辅导我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听写单词。其中有一位英语成绩很不好的女生,第一次听写得了60分,在复习之后的听写中得了90分,我由衷地称赞了她,她也非常高兴。辅导结束,她的爷爷来接她,我特意给她爷爷说了这件事,她的爷爷也很高兴。课后,这位支教的学生谈他以前参加的英语辅导班,对于听写单词这项学习任务非常重视。每节课都要听写单词。

这使我认识到,英语学习先要打好单词的基础。通过听写单词,有两个作用:一是有助于句子的学习;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每次听写10个单词,得到优异的成绩,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培养了自信心,而培养自信心尤为重要。有位作家说:“一个拥有自信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知识的人会走得更远。”很多学生的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反思我的英语课,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是因为我以前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视学生识记单词。(按照教材的要求,书中的重要单词达到会认、会读、能听即可。)由于不重视让学生识记单词,加之缺少应用,很多学生学了后面的单词就忘了前面的单词,单词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也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要让学生学好英语一定要打好单词的基础。

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但在按照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坏事。

【小洪点评】

晓斌的规律与成绩,从叙事开始到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步步递进,结论落到实处。文章厚实了许多。很惊讶晓斌还能教英语。从晓斌以往的介绍看,他的主课应该是语文,英语大概是副课。

 

04 重构中探索生命的意义(文/杨小洪)

缺乏信任、只有控制的教育,其后果我们或无能为力,或熟视无睹,或助桀为虐。

晓斌谈及的那位教师智商超群、情商超低。但是我们自问,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里,情商是否有任何地位?变态的应试教育,不仅扭曲了孩子更扭曲了教师,正如竹子所说,带着镣铐舞蹈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

觉得那位青年教师确实有些可恶,但细细一想,又有些可惜、可怜。我们许多人,在缺乏信任的教育中不至于太过扭曲,这是因为其个性特点,处于社会公认的常规之内,或者虽不在常规之内,但其背后有父母或教师的安抚、鼓励和导引。那个教师,也许因为智商超群,在应试的环境里,人格方面的问题完全被遮蔽。

大凡遇到问题的人,因其独特的个性,在某方面天然地处于常模之外。若教育者不肯俯下身段,直面学生真实的问题去理解他、引导他,而是僵硬地抱着常规的准则去横加评判,自然会引起他强烈的对抗,让他偶然遭遇的问题变异为一生的死结。凡事有问题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在他遇到问题陷入困境的时候缺少一个帮助他点拨他的贵人。

晓斌给我发来短信,说他想帮助那位教师。晓斌的力量源泉来自帕尔默的提示:“在认识到我们自己就是伟大事物之前,我们不可能认识宇宙中的伟大事物”。晓斌说:“ 既然我们是伟大的事物,那么每一人都是伟大的事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他们也都是伟大的事物。每一个伟大的事物都是“值得尊敬”的,同样对于这位来‘自地狱的老师’他也是伟大的事物,他也是值得尊敬的。我要引导他,我必须先了解他,走近他。”

晓斌这样的读书,才真正是知行合一的践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解放自己和世界。晓斌把帮助有问题的教师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他已经懂得信任自己和信任有问题的教师,因为他知道,自己和那位教师都是伟大事物,值得尊敬。

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懂得尊敬自己和教师,我们就会帮助教师去找回那个心中的伟大事物。如果我们的教师也懂得尊敬自己和学生,我们就会帮助学生认识心中的那个伟大事物。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于是有当下教育的种种怪象。我心中自问,晓斌所描述的那位脚踢孩子的老师,与那些把去掉百分之五的孩子的制度,或那些卖“题”挣楼的校长,他们之间难道有本质的不同?为何前者会受到一致的谴责,而后者竟会被社会无可奈何的认可?

晓斌把他与那位教师的对话发群,引来大家的关注。我细细咀嚼对话,发现晓斌果然以伟大事物去相遇另一个伟大事物。切入的话题恨直接,直指每个人的心中:“你爱你自己吗?你认为怎样就是对自己的爱?”对语也很直接,是心声的袒露:“爱自己就是把自己当个人物,多为自己着想”。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他长期观察社会,认真反思的结果。因为他说:“以前,我很多时候是为别人着想,但自己却受伤害。以前,我给教育局帮忙,就是想着将来能到中心校当一个会计。后来,我认为:当官有三种人,一种有能力,一种会讨好领导,一种愿意为领导牺牲。但只有后两种人会被提拔。”他曾经的想法,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所以他愿意付出。后来他发现,关键不是付出,而是讨好领导。他有他的自尊,他不愿为五斗米弯腰。所以他要把自己当个人物。

晓斌对话中第二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关于孩子未来的探讨。“你的孩子非常聪明,你希望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之前,我的想法是,中学让他上市里的重点,考上好大学,将来出国留学。现在,我不管了。”“什么让你改变呢?”“我们的家庭很复杂,我的妻子令我失望。我曾当着我妻子家人的面说过:‘将来如果我先离开,我的财产不能由我的妻子和孩子继承。’”

这里透露出大量的信息,晓斌可以继续追问。如他为什么不管了?为什么财产不能由妻子和孩子继承?这里涉及到一些重大的价值观的转变,深入探讨对理解这位教师很有帮助。

晓斌对来自地狱教师的关注,让他开始有了一种柔眼。他在群里说:“这位老师也有很多优点,不口是心非,对于交办的事,做得都很好。还主动整理了2000册图书,义务挖水渠”。这样看来,这位教师与我年轻在中学时有点相似: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言行一致,不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因此也经常与领导发生冲突。但是,人若敬我,我亦敬人。我结婚后,学校不肯放我走,与我达成君子协定,要我好好干,等来了新的英语教师再放人。后来学校失信,我就用我的办法捣乱,校长拿我没折,只好放了我。

晓斌说:“之前,我曾有把他调走的打算,或自己离开这个学校。但读了《教学勇气》我不再这样想。一是,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也曾在教师会上让我难堪,但他的敢于反对,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是我的一面镜子;二是,如果到其它学校,他的处境不会比现在好。”读了这些话,觉得晓斌很强大,不仅有一颗宽容之心,而且读了《教学勇气》,开始有了把地狱变为镜子变为资源的勇气。回读晓斌与那位教师的对话,显然晓斌的善意已经被他感受。否则他不会有那样的开放,将内心的想法和盘向校长端出。

觉得这位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一路坎坷,如丧家狗。落魄之人,周围如同冰雪世界,但得片衣裹挟,便会倍感温暖。也许,这位教师是上帝送给晓斌的礼物,而晓斌的生涯将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旅途。

*        *        *

入群,发现昨夜到今晨,群里精彩无数。群自有群的节奏,有时平静如泄湖,让你欲言又止;有时汹涌如大潮,让你如痴如醉。今日如醉,真好。

讨论内容太多,自己又要买菜练功去,只能挑此刻最被打动的地方胡乱说几句,以显我醉意不虚。

摘录几句:

山水:晓斌与老师对话中值得关注的点是关于孩子未来的探讨。比如:老师说,“之前,我的想法是,中学让他上市里的重点,考上好大学,将来出国留学。现在,我不管了。”“我们的家庭很复杂,我的妻子令我失望。我曾当着我妻子家人的面说过:‘将来如果我先离开,我的财产不能由我的妻子和孩子继承。’”这里透露出大量的信息,涉及到一些重大的价值观的转变,深入探讨对理解这位教师很有帮助。爱的循环有我们看得到的,也有看不到的。

晓斌:她(那位老师的妻子)不升旗,是本学期后半段出现的,记得一次教师会,我对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学生爱国,我们首先要爱国,升旗时要和学生一样,也要列队。至那以后她就没再参加过升旗。一次正在升旗,她竟然端着一盆衣服来凉晒。可能本学期,她课堂上用手机,被家长投诉,我找她谈过话。随意离开课堂我也批评过她。

山水:个人认为,偏执的方法是他宣泄的渠道,由他去吧。她很善良,在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社会。她是失望了。失望的女人是火山。但男人的责任是第一位的。男人是女人的天,他毁灭的是世界。“我们自己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你相信这句话吗?莎士比亚说:“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上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与者,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贵比皇冠,它与王权同在,与上帝并存。”仁者无敌。

晓斌:冲动时要自我觉察,要跳出自我,做我的观察者,要意识到我冲动了,当你觉察到了,冲动被接纳,立刻就不再那么强烈。“如果我们教师不对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做出反应,它可能不再发出声音,也可能变得粗暴。”觉察自己的内心就是对心灵内部的声音做出反应。朋友之间的对话有它本身的回报:我们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到回归了灵魂的家园。对话本身也有力量,有疗愈作用。有时我们只是需要说出来,说出来,内心就会平复许多。做倾听者。我不善于说,但我可以用心听。

山水:学会聆听自己,就会共情聆听他人,而不是制定更高标准去约束,或告诉他别人的做法,或去读什么书。这样的时候,都是误导让他知道自己错了,心门会自动关闭,自己也看不到内心的真实。以后再有问题依然会求助外力,而不会内观。

山水的言说,前后分成两段:前面显其天然本性,性情中人,快人快语;后段则透着生命的灵性。

后段自如下言语起:“当她错的时候,笑一笑,当她对的时候,点点头。多看她一眼,每天。那个男人,一边去,人人都喜欢的女人他不爱,随他自大吧。”到如下言说止:”用心听?如果眼睛专注微笑着回应,足以让对方感觉到心灵在场,其实什么都不用说,任何带有评判的语言都会阻碍心灵露头。如果达不到这样的默契,故事是最好的用心,当心被拽出来,一起痛一起抚摸,没有哪颗心不会被融化。平复?不需要任何外敷的膏药,让血流出来,然后自己舔一舔,就这么简单。心灵是可以自愈的,哪怕最后瘸了拐了也不断掉好些。”

两段之间,妙语无数,是理念与生命感悟的真融合,既跳出了经验的琐碎,又摆脱了理论的空洞。这样的妙语,是灵魂对悖论的驾驭,没有思维而思维灵动其中,没有事件而往事奔涌其间。

这也是生命自然的节奏。前些日子,山水的故事铺天盖地而来,或事件壅塞,或思维霸道,都只抓住了悖论的一端,让人读了,既被感染感动,又觉得其中有遗憾。今日群语,只是在对话中聆听。既聆听他者,更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自己的手指,只是一个心声外显的通道。这样的对话,把他者作为认知自己最好的资源,全情投入,内心那个伟大的事物便应声而出。

其实,我此刻解析山水,是把山水作为一个实例,让晓斌可以更好的对照自己,找到解开他人心结和自己心结的钥匙。

“你也不会被他人的评判牵着走,即便他说:臭美,你也知道那是喜欢,那是爱。可是当拉着脸用同样一句话说学生的时候,臭美,真的是浅薄的代称,家长怎会买账?语言需要心境,心境需要环境,环境依赖心情,心情受控于自己。不是语言的错,错在我们自己的分离。”

山水这段话也是我为何让晓斌把他与教师的对话发群的原因。发群,可以激发更多人思考,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伟大事物的现身。

“评判?习惯每天对着镜子,说:你是谁?怎么这么美!于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可来自外面的声音不是的,哦,又憔悴了……即便是这样的关心,这样的评判也会让自己低潮。何必呢?告诉自己美,是想说,这几天别太累了,要照顾好自己。谁会像自己爱自己这样用心?如果不这样爱自己,我们和他们对谈怎可能做到聆听而不评判?听不到他者内心的声音,我们的评判有什么意义呢?徒增烦恼不如不说。反过来,如果只是赞誉,像课堂:你真好,你真棒!和谁都能用的言语会是真的吗?怎会放在心里?评判和评价不同。评价是理性的是客观的,是有实据实证的。我们需要评价,需要多元的,去主观的。”

山水的这段话让我细读晓斌文。晓斌认为教育是引导而非控制,觉得他前一段的努力,开始造福于他自己。从关注一个来自地狱的教师,到反思自己的父子关系,上帝就是这样出乎意料送给有缘人以厚礼。看来晓斌儿子的交流方式,以往还多是说教。这样的方式,家长高高在上,从空洞的老生常谈开始,又往往以不欢而散告终。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被扭曲,孩子虚与委蛇,不肯告知以实情,家长云里雾里,诉诸以更大的高压。于是乎,亲子之间就演变为双输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晓斌在对待‘来自地狱的’教师之过程中学会了忍耐。这是控制自己情绪理性面对问题的开始。这种自我驾驭,导致了生命向内转向,不再是心随境转,而是以心转境。当晓斌放下架子向儿子道歉的时候,父子关系就回到了常态,儿子不仅告知了实情,而且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晓斌的反思,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而获得了极大的穿透力。他从儿子的个案开始审视当下社会的亲子关系。他的结论,与帕尔默关于心灵导师的论述非常契合。可见帕尔默所论不虚,都是来自生命深处的体悟。

可以与家长分享晓斌的故事。

同意山水的观点,晓斌的忍耐是对父子关系的重新认知,是把父子的联系能力转化为力量的开始。这种转化,让父子成为一种生命的共同体,在其中,不仅有儿子的成长,更有父亲的成长。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为了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只是许多父母,性子太急,在攀比的竞争心理中忘记了给自己和孩子留出足够心灵成长到空间。他们只关注插花的繁花似锦,而忘记了插花永远不能成实。

一个不能与自己孩子结成生命共同体的教师,很难在课堂里与孩子结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这让我想起丽玲的期末复习,孩子们的煎熬,那样折磨着她的心灵。若非她与自己孩子的生命联系,她如何会有那样的观察,那样毅然决然的决定。只有我们不断反思与自己孩子的关系,我们才能深刻反思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会因此成为师生生命共舞的。

喜欢晓斌的那只野猫,喝茶是禅,砍柴也是禅,时时修炼正念,时时觉知自我。科班出身的我们,却在科班深入学业十几载中丢失了自己。丢失了自己,就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不爱自己,又如何懂得如何才是爱他人?晓斌说,孩子不是做自己,孩子的生命因此而枯萎、冷漠。但是这不是做自己的、生命枯萎的、冷漠的,首先是我们。我们是孩子那自我迷失、生命枯萎和冷漠的源头,或者说,孩子们的现在,是我们的过去!

晓斌的自由阅读,是生命的一种禅意。自由,意味着在孩子们能自立的地方放手。想起可爱的小外孙,四个月的时候,就满床的滚,一周岁的时候,牵着大人的手到处走。滚的时候,除了床沿,就没有禁区,走的时候,大人要小心的只是玻璃门、墙角。孩子的成长,成人要关注的只有两点:不要受到无法挽回的身体伤害,不要遭受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除此之外,任何不会给他带来恐惧的磕磕碰碰,都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是生命之禅的背景节奏。

自由的阅读,也需要一定的指导。成熟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常有不得法之处,理解有钻牛角尖之处,更遑论学生之年少。指导,不是理解的指导,而是方法论的指导,是自读共读、相互激励与启迪之环境的创造。指导,不是从成人的角度,而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童年的读书,曾经的妙处、曾经的苦恼,要充分地发掘,化为我们此时此刻的资源,用我们曾经的童心,来指导我们成年的操劳。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就不再是家长的猫,老师的猫,而是成为他自己的猫。天地之间,自有孩子们的自性,做自己,爱自己,然后爱他人,爱这个世界。而我们,在给孩子们创造这个一片自由的天地的时候,也会因此摆脱科班十几年对我们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重新变成一只快乐的小猫。

从事基础教育,天天面对孩子们的童心,这本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祝福。要想把这份祝福,转化为自己生命最大的财富,我们就要珍惜、接纳、欣喜童心的万千气象,在这万千气象中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柔软、敏锐、灵动、智慧。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说:孩子是成人之父。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我们的个体经验和知识当作世界可能性的唯一标准,我们既封杀了孩子们雨后春笋般的未来,也堵塞了我们自己心灵成长的道路。

把教育当作一种邀请,意味着摒弃教育等于知识传授的传统,意味着我们把教育当作心灵相遇的一种方式。在这一邀请中,童心源源不断的在场,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生命更新的源头活水。记得虹霞老师前些日子发的那篇文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即将走进她教室的孩子们的渴望。正是那样一种渴望,证明了她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成就了她的幸福课堂。

晓斌再次与儿子相遇:

我不再把儿子当儿子,我开始理解他,尊重他。他可以冒犯我,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有一次我和小儿子去城里看上高二的大儿子。晚上,我们一起吃烧烤,儿子不满意我带三岁的小儿子一起来。我说:“你可以不生气啊!”为了反驳我,他把一把竹签扔到我的脸上,然后问我:“你生气吗?”我心中升起怒火,但我没有发作,只是气愤地说:“你不想吃可以回去。”吃完烧烤,儿子先走了。当时我想:他怎么能这样做呢?一点都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不再关心他了,不再理他了。当晚,我不辞而别和小儿驱车回到了乡下。我要以行动表示我的不满,直到他认错,我才理他。晚上回到家里,我又一想,这不全是儿子的错,作为父亲的我要帮助他成长才是。第二天,我主动给儿子发了短信,说了我当时的感受。儿子回复了。他说让我要尊重他,不要把他当后辈。

我在病榻上用手机码出这样一段话:

晓斌的叙事,目前只关注到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层面,没有深入到目前互动形式背后的理念层面。比如评语,还只是自己高兴,但对于学生有什么影响,还不在晓斌的关注范围。晓斌与儿子的互动方式,就当下而言,能够压制住自己的愤怒,确实很不简单。但是从长远来看,问题远没解决。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晓斌儿子的回信,其实让我很担忧。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他强调的只是尊重,不要把他当作后辈。个人觉得,晓斌儿子完全没有理解父亲的苦心,他觉得他是一个胜利者,已经取得了与父亲扳手腕的能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是孩子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有太多的反叛,将来会留下很大的隐患。这样以来,不把学生当学生,不把儿子当儿子,这样的看问题有失片面。虽然这是成长的烦恼,但晓斌确实要引起注意。关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才不会把自己和孩子置于这样难堪的一种境地。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就在小儿子的面前,这孩子又会如何感想,实在令人堪忧。晓斌的问题,是开始爱自己,但还没有学会爱他人。爱他人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不要强加与他人。和风细雨,自然就是春天。

晓斌能否用“相遇”的方式直面自己?如何无“帖诗”痕迹进入永恒的境界?

晓斌说:我们是小班,但没有发挥小班的优势,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这里的农村小学基本都是这样。现在农村麻雀学校有很多,我镇19所小学,10所都是小学校,有的学生更少,我们算是人数多的。感觉大部分教师好像已经麻木。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带课的一个原因。我以前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所以要读《教学勇气》,使自己的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我觉得,课堂应该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精彩,我们的人生才精彩。

有期待,是因为有众人的承担,正是格物方才致知。与内在体验对接,智慧自然生发。吃力,那是因为用心。忘记,正是读书的诀窍,关键是忘记的方式。学生如此少,教师如此多?这样的师生比例是实施个性化教学最好的条件。非常条件要有非常途径,科目、年级重新整合的空间很大。麻木,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还是先从自己做起,用自己课堂的生机,去唤醒麻木的心灵。从可以做的地方开始,追随生命的直觉探索前行,积跬步以成千里。教师的物质生活拮据,如果课堂再没有精彩,我们对不起的首先是我们自己。

能感觉到,晓斌从深谷中来,存在之光与众不同。他在呼唤芸芸初心超越麻木,道法自然。他能否冲破“隔膜”进入新视界?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