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01 “个位数”背后的才子(文/杨明蕊)
第一次认识这个孩子,他并不是我的学生,我也没有亲见他的人,只有他的名字,两个字:西风,在一张卷面成绩只有个位数的英语期末考试卷子上。虽然,我早就告诫自己,不能也不愿意过评判他人的生活。但是,作为老师,当我在办公室里大声询问‘这是哪个教学班的学生的卷子’的时候,我心里却是暗暗庆幸‘他’不是我的学生。在试卷被其他老师认领之后,我没有花任何心思和精力去想象和询问那个位数的成绩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第二学期刚开学拿到学生的选课名单,‘西风’两个字竟赫然在册。应该不会这么巧吧?难道是老天爷惩罚我上学期末庆幸他不是我的学生的幸灾乐祸?我忍不住微邹眉头。看班级名册上学生名字的时候,除了我已经认识的那些栩栩如生、各不相同的孩子们的名字,更多是一些我不认识的、有意思的、但不会让我产生喜爱或其他情愫的符号。但是,‘西风’两个字却是在一进入我眼帘的刹那便如一根小刺,让我的心忍不住疼了一下。说实话,虽然我有极强的耐心和爱心坚信我的努力可以促使一些事情发生,但是我也实在害怕面对我还没开始发力便忍不住怀疑是否我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会以无能为力而告终的孩子。
第一次上课邀请孩子们介绍自己的时候,我刻意地认真观察了一下这影响我心情的两个字背后的那个孩子。出乎我意料,他和我愿意去想象的‘学渣’几乎一点都不沾边,眉清目秀、安静、内敛,颇有几分谦谦君子的气质。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我对他卷面只考个位数的那副‘不在乎’的英语学习姿态有所改观。尤其,在我了解到他竟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之后,我几乎都要武断地认为他对英语学习是极不负责任的了。
接下来,面对几个教学班、超过两百的学生,以及他对英语的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便很快淹没在‘学生’这个名头里,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如果不是我喜欢课间和孩子们沟通,如果不是我总想要看清楚孩子们到底都在做些什么、想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我想他除了再次以一张冠以‘西风’之名的英语卷子离开我的课堂之外,再无其他。
那一天下午,是西风他们班的英语课。第一节下课后,我开始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看孩子们到底在做些什么,寻求机会和他们交谈。当我走到西风旁边的时候,他正在小心翼翼地整理课桌上的几张打印纸稿,上面写满了各种七言、五言的古体诗。我问他,“西风,这么多诗啊!这是你们上课的资料吗?”说完,我自顾自地拿起书稿,一首一首仔细地阅读起来。“不是的,老师。这是我写的。我们老师让我打印出来,拿给他看看。”
“哇!……”我的崇拜之情立刻溢于言表。“你怎么这么棒啊!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自己语文修养极差,所以我总是特别敬佩那些语文修养好、还会吟诗作赋的各类人群。
“……”他被我说话的夸张语气弄得有点不好意思,冲我笑了笑不再搭话。
我忍不住再次仔细地看他,还是那个眉清目秀、看我的神情里有几分腼腆的男孩子。我不想放弃发现宝藏的机会,于是开始鼓动他。
“西风,下次上课你可否把你的诗整理一下,设计成教学课件?风格你自己决定,用简单的英语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创作心得?我给你10-15分钟的时间。”
“老师,我不会说英语。”他想不到我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来,有点不知所措。
“怎么会呢?你汉语这么好,怎么可能不会说英语呢?你应该只是没说过罢了。没关系的,你不用讲太多,简单地说几句就可以了。关键是分享你的诗以及背后的创作故事。”
“好吧,老师,那我下去试试吧。”他看我坚持,便不再拒绝。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能确定西风会给同学们带来什么。他会如何设计他的课件、如何讲解、讲解的气质如何?这些都是我不知道、且暂时不能把握的。但是,我接触过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孩子,像他那样有才气的还是很少见,我不想错过这个‘以分享带动学习’的机会。
由于时间紧,西风在课前并没有询问我的任何建议,也没来得及把他准备的材料给我看看。所以,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因为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心里多少有点忐忑。我去到教室的时候,西风已经在教室里。见到我,他很快迎上来问我,“老师,是不是我先分享?还是您有其他的安排?”“你都准备好了吗?”我轻声问。他坚定地点了点头。看他的状态,似乎并不紧张。于是,我建议他先把资料传到电脑上,把一切准备就绪。上课铃响后,我跟同学们解释说,课前想首先邀请西风分享下他个人的诗歌创作。
接下来,西风便打开他的教学课件,开始给大家展示他的作品。穿插介绍的时候,他就讲几句简单的英语,呈现作品和故事的时候他就讲汉语。他的声音很好听,他站在台上的样子也充满自信。尤其他的课件,图片的选择、背景颜色、以及音乐的插播,都配合得恰到好处,极好地渲染了他的诗文的意境。所有的同学,包括我,仅在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内,就被这个孩子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深深折服了。在他结束的时候,同学们带着满是羡慕和崇拜的神情,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虽然,我没有问他,但是我敢肯定,西风应该是第一次在英语课堂上受到这么大的肯定,最终让他决定从十多年英语学习的幕后工作者,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展示他自己。
自从第一次分享过后,西风好像变了一个人。只要有机会,他就跟我主动交流,经常询问我学习相关的问题。没过多久,有天晚上当我正在备课的时候,我收到他发来的一个消息,问我,“老师,您睡了吗?我想跟您商量一件事:这几天我查阅了一些英文资料,我想向您申请一次跟同学们分享我的学习成果的机会。可以吗?”我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我很高兴看到孩子们愿意夺回属于他们的阵地(教室里的讲台)的任何努力和尝试,而且我鼓励他们这样做。我在课程评价里设计了一个模块:主动到教室里贡献学习资料的同学,按100分计算,每次活动记10分,记满100分课程综合成绩加5分。所以,孩子们的分享不仅满足他们兴趣和特长展示的需要,同时也解决他们对课程期末评价的担忧。
在后续的学习里,西风便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了所有他可以参加的学习活动,不仅在过程评价中拿到了较高的分数,期末的卷面成绩也相当可观,最终“开心”地走出了我的英语课堂。
但是我想,对这孩子而言,在英语课上不仅成功地摆脱了不断重修的悲惨命运,而且还收获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和崇敬之情,这份感受终究对他而言应该是特别而难以忘怀的吧。在他离开我的课堂之后的新学期开学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电话里他问我,“老师,您在哪里?我从老家带了石屏豆腐过来,想给您尝尝。”我跟他说不用,知道了他的心意,我便已经知足。因为我知道,带豆腐很麻烦。我知道他的同学多,建议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但是他坚持,跟我解释说那是当地最有名的豆腐王家制作的豆腐,和我平时吃到的不一样。最后,我当然是欣然接受了他的馈赠,并特意安排了一个时间,把西风和同学们邀请到家里聚餐、分享西风带来的特产。
西风没想到我会发出这样的邀请,刚开始的时候只想拒绝。后来经不住我一再劝说,他还是来参加了。其他同学因为对美食的期待,表现很活泼很兴奋,尤其是女孩子。西风反倒有点不适应,虽然提供了食材,整个过程不多话,只是默默地吃着饭菜。……
现在静坐在图书馆的书桌前,认真回忆和写下这个孩子的故事,想起恩师说过的话,‘中国的经义里倡导的“知”,更多是指“知人”,而非“知”客观世界。’由此,我衷心感谢,教师这份职业赠予了我一个天大的恩惠:让我可以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习得“知”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让他们在教室这个小小的天地里、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写下西风的故事之后,我仍如以往,立刻把故事发到了他的邮箱。但是,邮件发出去之后近一个月,我没收到任何关于这个孩子的只言片语的反馈。我忍不住猜想,或许,这孩子的邮箱已经废弃不用。这样想的时候,心里忍不住有点小小的遗憾。
当我已经把西风以及他的故事再次淡出我的记忆之后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有点熟悉又陌生的声音。“老师,您等一下有没有空?”……“是西风吗?”我不太确定。“是的,老师。谢谢您还记得我!您在学校吗?我从家里给您带了一箱杨梅,我等下给您送过来。”“哦。”我再次受宠若惊。“不用了,你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我在外地呢!”……“噢。这样啊,老师。”语气里有点遗憾。“老师,我看了您的写的故事了。……”“是吗?我太高兴了!我还以为你没看见呢。出诗集的话一定要赠一本给我啊!”“一定的!老师。”……
【小洪点评】
读阿蕊,一个教师最不愿意面对的个位数成绩的现实,在她充满诗意和远方的课堂里,悄然化解。先是化解了教师内心的空间,头脑中关于差生的偏见,然后化解了学生对英语的漠然,让他从一个年年英语挂科的大学生,变成了口语和书面语俱佳的优等生。
奇妙的是,阿蕊并没有制定什么特别的计划。她只是一如既往营造她自己的课堂文化,在课堂的巡视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创造自我激发自我展示的机会。
阿蕊的方式,建立在一个坚定的信念上:课堂是心灵互动的精神场,任何正向的能量投入都可能像蝴蝶的一次扑翅,在另一心灵的彼岸引起改变现状的暴风雨。这让我联想到我从教近四十年的生命体悟:最好的教育一定要克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短板的恐惧,而把注意力集中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各种空间激励他们长处的发展。当他们的短板成为他们长处发展的障碍的时候,短板的克服就是自然水到渠成。
当课堂成为一种生命与知识的之生成的时候,一切奇迹都有可能。只是这些奇迹,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和地点,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与过程。如果教师相信自己有限的理性胜于相信心灵互动的自然节奏,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诗意和远方。我们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世俗和现实遮蔽了世界的真相,让我们陷在苦苦的挣扎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像阿蕊那样,克服内心恐惧,让自性随缘发生,课堂与生命一定会充满奇迹。
02 折翼的天使(文/杨明蕊)
当我不再用学生两个字来看待我面前的孩子们并与他们相处的时候,我越来越发现这些孩子总是会以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给我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丰盈我人生的脚步,让我明白:一个人,爱自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他人。
和花相遇的那一学期,我接她们的课并不顺利。那时候,她们还是大一的新生,我刚研究生毕业,我们都需要时间适应和调整自己。尤其,我因为G老师的邀请,去香港学习了两个多星期。等我回来再接手她们的课程的时候,刚好又碰到国庆节即将放假。更糟糕的是,在我和她们还没来得及认识的时候,我便遭遇了人生中最狼狈的时候,所有我曾经以为的生命中的美好全部被破坏,甚至曾经至亲的关系顷刻间也几乎全部陷入反目。因此,我与她们相处的日子,更多是我疲于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磨难,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潜心研究我的教学。我对他们不太熟悉,她们对我亦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花首先进入我的视线,是因为她无故缺了一个星期的课,同时也错过了学院统一组织的期中测评。
我知道学院的规定,没有期中测评成绩,就意味着100分的课程成绩,只剩下85分了。我有点担心在85分的范围内她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学校的绩点效要求。于是,在她再次出现在教室的当天上完课后,我留下了她。想了解她的情况,看看怎么补救。我问她,“花,你怎么缺了那么多天的课?你去哪里啦?”
“老师,我妈妈去世了,我回家了。”
“……”她的回答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作何反应。从花的年纪来看,她的妈妈当时最多也就40多岁,怎么会去世了呢?我不敢乱猜,只好等着她说。
“老师,我妈妈去地里的时候,不小心昏倒了,摔倒在水沟里。当时身边没有人,所以……”她实在说不下去了,开始哭了起来。我只能慌乱地轻拍她的肩头,我却不能给她拥一个拥抱(我从来没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我的身体,总是在我心潮澎湃的时候僵在那里,不知所措)。
和她交谈之后,我才发现,她妈妈的葬礼是她和当时同在昆明读大学的哥哥一起办理的。她爸爸在她妈妈去世后完全变了一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对所有的事情都撒手不管。她和哥哥不仅要承受失去妈妈的痛苦,还要当家,同时还要照顾他们的爸爸。
从那次谈话以后,每次上完课,花都会留住我跟我说话。她的话里不再是失去妈妈的伤痛,却是越来越多对她爸爸的不满和抱怨。她告诉我,他爸爸经常会打电话给她,电话里总是无力的哭诉。
“老师,我爸爸几乎每天都打电话给我,我每次都试图安慰他,但是好像一点用也没有。他根本听不进去,就是很软弱的样子。然后就是每天他都要打电话,不是打给我就是打给我哥。家里的事他完全都不管,妈妈不在的时候不仅什么事情都要我们出面。后面的很多事情都是我和我哥在操心。他就是那样一直唠唠叨叨地沉浸在他的情绪里,什么都不管。我和我哥都有点烦他了。……”
就这样,带着失去母亲的悲痛,一下子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同时还要面对突然被击垮的父亲,花对他爸爸的态度开始从原来的同情、关心、忍受、到最后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于是,我们之间更多的谈话,便是我开导她如何体谅她爸爸的苦衷。记得我总跟她说这样的话,
“花,你要体谅你爸爸的难处。我知道不是每个男人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像你爸爸那样软弱,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过不去的地方。你们失去了妈妈,你们自然很悲伤。但是你爸爸,他的感觉和你们不一样。他失去了自己的爱人。虽然你们都很痛苦,但是痛苦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也许你爸爸现在的状态是因为他太爱你的妈妈,所以受不了她的突然离去。也可能你爸爸的生活里一直过分依赖你的妈妈,所以现在没有了她,完全没有办法适应,这些都是你们不知道、或者不了解、也暂时不能理解的。毕竟你们都还没成家,不太能体会这些情感。……”
我知道这孩子她未必是真心或者一定要跟我抱怨她爸爸的诸多不是,她只是想找个人好好地多说说话。所以,我和花后来的每次见面,差不多无一例外地都是关于她对她爸爸的无奈以及我的耐心开解。我从来没打算中断我们的谈话,花便也是每次课后都会留住我。直到有一天临近期末的时候,当我们再一次在一起交谈的时候。她没有像往常那样以“我爸爸”开口,而是突然跟我说,“老师,对不起!”
“花,你今天怎么了?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要跟我道歉呢?”
“老师,我不知道您的生活原来那么艰难!您有那么多烦心的事要处理!可是我这么长时间,却只顾着天天跟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浪费了您很多时间。”
“啊!……”我不知道花从哪里打听到我的近况,一下子有点反应不过来。也因为让学生看穿了自己的狼狈,有点不好意思。
“花,你并没有占用我的时间啊!说实话,和你聊天,表面上我在听你讲你的事,实际上你也在帮助我啊。当我努力听你讲你的事,愿意为你操心的时候,我自然就不会为我的事情焦虑、难过。所以啊,你不仅没有浪费我的时间,你还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让我能够站远一些看待我的生活、审视我面临的问题。所以,我最应该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信任。”
花以为我是为了消除她的顾虑而刻意说那些话。但我清楚知道,我说的不仅是真心话,也是大实话。在我愿意把时间和经历花在学生身上的时候,正如我跟花解释的那样,我不仅不会有太多的可能陷入自怜的情绪里,去责怪与我同样处于事件中的人,也自然会找到出路走出自己的人生困境。而且,我在真心关爱学生的时候,我便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那时候,我身边的孩子,不仅没有因为我疏于照料而缺失什么。相反,因为我的忙碌以及我愿意去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努力,我的孩子不仅学会了照顾我,而且也学会了关爱他人。
这样的情况两年后再次得到深刻的印证。记不得那是哪一天,由于我在上课前听闻我最最敬爱的师公去世的消息,在前往教室的路上,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路流泪前行。从我住的公寓到教学楼只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我却走了十多分钟都没走到。一路上,我不时停下来擦拭决堤的泪水。为了不让路过的学生看见,我绕道到树林里穿行。快到教学楼的时候,我专门停下来,用清水洗了一下自己的眼睛。虽然近视,平时我特别不喜欢佩戴眼镜,总觉得太累赘。但是那一天,我却庆幸我的脸上有了这样的累赘可以掩藏我放肆哭过的狼狈。我便是带着这样的一副姿态和心情走进了英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班的教室。
刚走进教室,我还没来得及调整我的表情和心情好好看看同学们,以便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就有位男同学手里拿了一张字条,来到我的跟前。我当时的反应很慌乱,我实在不想让同学们从我脸上看出什么端倪来,可是我已经来不及闪躲,只好硬着头皮,等着他跟我说什么。“老师,我上周请假了,我来给您补一个假条。”“嗯。我知道的,你的同学已经跟我说了。”我本想告诉他让他不需要再为此事操心,很快把他打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是我的嘴巴却先于我的脑袋问了一句话,“启超,我听你同学说你回家了,好像说你妈妈生病了,对吗?她情况怎么样?现在好点了吗?”“老师,是的,谢谢您的关心。我妈妈前两天刚刚去世了。”
“……”这不是我想听到的。我忍不住仔细察看男孩子的面容,清瘦中略带几分憔悴,眉宇间隐藏着淡淡的哀伤,但表情却非常镇定。妈妈去世了,又是一个如花的季节。可他为何那么坚强与镇定呢?而我又为何如此狼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当男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我重新在讲台上站好之后,望着下面那六七十双也在回望我的眼睛时,我的心莫名地安静了下来。于是,我很快邀请做小组活动的同学上台,跟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中,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的聆听和点评的质量竟超过了平时我还算是正常的时候。等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从我眼前走过、跟我告别,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温暖。
那时候,我心里特别想感激那脸上有点淡淡哀伤、却镇定自若的男孩子。于是,等孩子们都离开之后,我飞快地跑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写下了这篇简短的日记,《游走在生命的边缘》。
今天/游走在生命的边缘/惶恐如初生婴儿般/不知所措/唯恐一瞬间/所有的伪装都碎落满地
是你/一个天使的孩子/用你那满载忧伤的淡然/为我铺垫了多么优雅的一段台阶/拾级而下/冠冕堂皇
我倾泻了满世界的悲惋哀祭/抖落了身心超负的重荷/轻盈漫步/依然发现
天使仍在天际/守护你我/隐隐悲伤的孩子
谢谢你!/但愿天使永伴你身边/看护你/成就人生中那一抹别样的绚烂
谨以此记献给那个忧伤而坚强的孩子……
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走出我的生命,走上他们的人生旅途。然而,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却是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为我的成长、我的理想不断助力。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经因为这样那样的缘由与我的生命交接的孩子!
【小洪点评】
读明蕊,惊喜她叙事的进步。明蕊向来是个多情善感的任人,对细节有超人的敏锐。但是以前她的叙事,情感归情感,细节归细节,炽热的情感像火山一样爆发,而排山倒海的细节像乱麻一样纠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浓烈得化不开,琐碎的不得要领。
我们曾在一起进行叙事研究,我亲眼目睹了明蕊进步的历程:情感渐渐地隐在了文字的背后,细节开始有了内在的逻辑。
今天读折翼的天使,与大家有同样的感觉,叙事的表层背后,有浓浓的情感,情感之后又有生命的启示。该叙事美不胜受,我在病重中,无力细细点评。且一其体为例,做一个简短的赏析。
折翼的天使,折翼的所指,显然是指失去了母亲的两位学生。但她们的家庭不幸,却在冥冥之中解救了阿蕊,让她从自己个人的不幸中超拔出来,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观之,阿蕊亦是一个折翼的天使,她自己的痛苦,让她对别人的不幸有了深深的同情和关爱。
阿蕊的叙事,无论从写作过程还是内容上来说,读给我们无限的启迪。她给每一个教师展示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生命联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生命滋养。
明蕊的叙事,没有任何的花哨,只是平静地讲,和学生的相遇对她的生活和生命的影响。她开篇就说,爱他人是爱自己的最高境界。很有哲理,启发人思考何为爱己,但这绝非玄思冥想的结果,而是来自切身体验,来自泪水与泪水的相接。
明蕊叙事的力量在这平静中一波一波推来,读者感动之中,也感受到了她的欣喜与进步。
03 “开放”是孩子的天性(文/杨明蕊)
今天,我受研究生导师黄老师邀请参加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智慧家庭亲子游学”活动。多多是黄老师,奶奶(黄老师的母亲)、活动组黄阿姨和我在去蒲阳农庄的半路上接到的参加活动的一个九岁的男孩子。上车的时候,他妈妈往他怀里塞了一堆吃的,酸奶、梨、香蕉、还有几块糕点。上车后,多多怀抱着那堆零食坐在我左边,八十六高龄的奶奶坐在我右边。看着多多吃糕点,满嘴满身落得全是糕点渣渣,样子可爱极了。看着多多吃糕点的模样,我想也只有孩子才会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表露出这么纯真的、不染纤尘的样子。一边望着多多吃糕点,一边想着在车里,不管他和黄老师、阿姨和奶奶之间的关系深浅如何,但我对他来说纯然是一个陌生人,我想改变这种状态,和他做朋友。
于是,当我看见多多吃完糕点后,小心翼翼地把其他的食物包起来放到妈妈给他的纸巾里,不知道要放哪里,我就问他还要不要吃,他说不想吃了。我就帮他把食物放到车子靠椅背后的空档处,同时借着给他餐巾纸擦嘴的时机,开始跟他聊天。听黄老师她们介绍他的时候,说他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便结合他的学习问他第一个问题,“多多,你们三年级现在都上些什么课呀?”这一问我才发现,外表看起来文静的多多,非常喜欢跟我聊天。
一路上,他跟我聊了很多他生活里的事,让我有机会看到在一个看似沉默的小生命背后,包含着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一个世界,尤其存放着一个特别爱交流、爱分享的开放的孩子的天性。多多告诉我他们现在有八门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绘画、书法。多多说,他最爱上历史课,因为可以听到古人的故事。多多还告诉我,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会让他们在纸上画出调子。他边说边用手指头在车窗玻璃的水雾上画出各种曲线、三角形、圆点给我看。说到音乐,多多告诉我,他们上音乐课要弹钢琴。而且,他家有一台钢琴,那是爸爸妈妈的朋友给他买的生日礼物。他告诉我,他们还要学小提琴,现在他还不怎么会拉,但是老师要求以后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拉小提琴。听多多跟我说这些,我心里对浙江省的小学教育情况忍不住多了几分好奇。
聊天的过程中,多多从小口袋里掏出几个金属小陀螺放在手里玩,并且很耐心地跟我讲述陀螺的故事:哪些是花五毛钱可以买到的、哪些是要花一块钱购买的、哪些可以立着转、哪些可以倒着转、哪些倒立都可以转。跟多多聊天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也有个孩子,十岁,和他一样也喜欢,也会玩这些东西。而且我的孩子他总会把我当作他的玩伴,他会教我玩他会的东西,所以我也会玩陀螺。于是,我跟多多约定到了农庄让他借我一个,我们可以一起玩。我很想让多多看看我的孩子的照片,但是我手机没电。听到我提起手机,多多说,:“我妈妈的两个手机都有电呢!”“为什么你妈妈有两个手机呢?”“不知道!她原来有个手机丢了,后来重新买了一个。后来又觉得手机有点旧了,又再买了一个。”听我说我只有一个手机,而且很少用来打电话,多多告诉我,“我爸爸也有两个手机!他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一直看手机,要么就读报纸,不然就写报告。”
多多似乎很喜欢和我交谈,对于我问他的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解释给我听。他告诉我他们写字经常用什么笔、怎么涂改写错的字、钢笔什么时候必须用、什么时候必须用铅笔。坐在副驾的黄老师因为和阿姨在商量活动的事,不时询问我的意见,我只好中断和多多的交谈。多多看我忙着跟前面的大人说话,他很认真地喊了我一声,“阿姨,你知不知道我第二喜欢的是什么课?”我问他,“是什么课呢?”“体育。阿姨,我会打乒乓球、羽毛球、投篮、跑步也很厉害、有一次跑了年级第五名。”多多接着又跟我介绍了体育课的上课流程。听孩子告诉我那么多他会做的事,我实在难掩佩服之情,不时由衷地跟他表达我的赞叹和羡慕之情。
今天天气不算坏,两天的阴雨绵绵之后,天气刚刚开始明朗起来,但还是雾霭沉沉,车窗外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望着车窗外雾霭沉沉的世界,黄老师突然提议要教多多两句英语:Puyang is beautiful,but today is smogy(蒲阳很美,但是今天有点雾霾),还教多多smogy(雾霾)和fogy(雾蒙蒙)的区别。黄老师教多多的时候,正在开车的阿姨也跟着认真地学起来。那时候,我心里突然更加温暖起来,被这幅简单的生活画面深深地打动了。一边跟着黄老师学英语,多多告诉我,他们的英语老师是个外国人。他说他最不喜欢学英语,因为每天都有五种作业,尤其是抄写单词,抄错一个单词,就要罚抄十遍。有次多多抄错了30几个单词,晚上抄到十一点多才抄完。关于惩罚,多多告诉我,语文老师也有自己的规矩。抄错一个字也要罚抄十遍,如果是标点符号抄错了的话,就要罚抄二十遍。但是双引号除外,只需要罚抄十遍就可以了。……
一路上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孩子差不多把发生在他生活里、尤其是跟学习有关的故事全部跟我分享了。到了目的地以后,考虑到多多妈妈给孩子带那么多零食的用意,下车时征求多多的意见之后,我便把他的零食全部背到自己包里,以便他想吃的时候可以给他。找到活动的房间,很多家长还没来,我和多多就到外面的路面上PK陀螺。我本来想以一贯的成人力道上的优势胜过孩子,好博得他的崇拜。熟料地面太粗糙,我飞旋出去的陀螺不仅没有如我想象般疯狂旋转,相反,刚落地不到两圈就歪倒在地,败下阵来。……
活动结束之后,我有幸随同黄老师一起送多多回家,并去多多家吃晚饭。刚进门,多多立刻像拉着自己第一次约进家门的亲密的小伙伴,领着我参观了他们家里所有的地方,包括他妈妈睡的床,还跟我一一解释为什么每一个房间的格局是我看到的样子。然后,他又约我一起和他玩很多他爸妈给他买的还没拆封的拼装玩具、和我一起拍大头贴合影留念。走的时候,多多还送我们到门口,任由我抱了个满怀才依依惜别。
后来我才知道,多多竟然是个问题孩子。起初,因为爸妈不和,让他一会儿跟着爸爸过日子,一会儿跟着妈妈过日子,在身边人的眼里,他一直都很“自闭”、沉默,性格暴躁。后来,多多彻底地跟了他的妈妈生活在一起,情况才好了些。不过,仍然“沉默寡言”、不善交流。但是我跟多多相处的一整天,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仅很开朗,很爱交流,而且有许多东西想要跟人分享。我实在没办法把我亲眼看到、感受到的“活泼”“开放”的多多,和熟知他很多年的亲朋好友嘴里那个“自闭”“寡言沉默”的孩子重合在一起。凭着我自己的经验和人生经历,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没有太多的“问题”。孩子们更多需要大人蹲下身躯,去感受他们敞亮的心扉和怒放的世界。
【小洪点评】
德龙说:虽然不是第一次读明蕊的文章了,读了之后还是会感动不已,唏嘘不已。文笔那样的细腻,就像刺绣的工夫,一个针脚一个针脚穿过去,一幅幅画面就在眼前展开。故事貌似那么普通,明蕊似乎那么不经意的,一个教师的追求、思考和理想,就在那里了。
阿蕊的叙事有一种浪漫,不紧不慢,贴近了写,生动,传神,且处处都洋溢着她的精神气质;悄悄推开小朋友的门,让一个个真实孩子的形象自然显露出来。像电影中抒情的长镜头,让读者完全沉浸在当下。其短处在于局限一个视角,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全貌。如果采用蒙太奇的手法,长镜头和短镜头交互使用,则有助于揭示生活的悖论,让人重新思考教育与孩子天性之间的关系。
阿蕊一片童心,瞬间就走进了儿童的世界,也由此发现当下教育的偏执。不知在这样的偏执下,孩子的灿烂能够维持多久?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