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知而行焉

孙彩文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20

那日途中,遇到你

给我一壶清水

饮下一口

清爽我的心肠

淋了一身

洗净我的倦怠

才有今日,我站到山巅

望见天的蓝

01那么远,那么近(文/陈密哲)

我自1997年师专毕业,一直到现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历时18载。十八年的青春年华都付诸在教学上。谈到“教育”很惭愧,感觉它离我是那么近又是那么远。近,因为我每天都在上课天天从事教学工作。远,是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教学而不是我想象的教育。这种痛苦一直相伴相随。

基于以上原因在加入河北省教育叙事共同体群中我很茫然很无所适从,所以我选择“禁言”,“禁言”的原因实际上是我对于教育理论的匮乏和对于教育专家的敬仰,感觉无法说话。慢慢地才发现,这些理论性质的我所畏惧的是那么远又是那么近。只在我的内心,我可以接纳它,那些距离我遥远的东西便可以触手可及。所以孙彩文老师昨天告诉我可以梳理一篇游离于教育之外又亲近于教育的叙事,刚刚好,有一段时间了,我也该总结总结自己了。

从2013年十一月份执笔以来,我写作的缘起很简单,就是在外面的同学问我一句:家乡的天气如何?我回答:天蓝的让人心碎。自从一发而不可收。开始QQ日志,以后网站报纸书刊,都有散见,直至今年完成长篇小说。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和我的教学紧密相关,原来我一直都和《板桥学画》一样,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所画之竹既非眼前之竹又非心中之竹而是手中之竹,中国画讲究意趣,皆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近那么远的理论知识也在我这里变得似与不似了。当老师问我我的写作为什么大多和我的职业没有关系时。我回答物在化外,意在笔先。其实也是在沿用国画画法的意境。而《板桥学画》就是我所讲授的河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只不过是我在教授学生同时这些内容都可以为我所用而已。

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很普通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天最少三节语文课要上。学习工作生活都要兼顾。有老师问你的时间都是从哪里找出来的?其实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每一天都是如此,积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朗诵,他曾经两次获得过全国朗诵比赛大奖,我就让他在班级里朗诵李白的《将进酒》,那种颇具播音员素质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多么难忘的课堂。在这节课上,学生和老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我们更是遨游于唐诗宋词的氛围中。就学生个体说他的才艺得以展示,就学生共同来说学生学习了身边的典范,就老师来说完美完成课堂教学,真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我从来认为学生的成功都是学生自己努力所得,老师只是导引者和分享者。所以在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一直会分享他们的喜悦。2015年全班20多个学生参加河北省“雏凤杯”作文竞赛的就有14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参加语文周报“三驾马车杯”作文竞赛40人,其中30多人获奖。在导引学生的过程中,我也在自己所喜爱写作上小有收获,2015年九月签约江山文学网,十一月成为网络编辑。这一路走来,坎坷曲折与鲜花掌声是并存的,我也曾经彷徨也曾经苦恼也曾经文思凝滞,但是都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都随风飘散了。对于学生写作的指导从没有刻意去做,也许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吧。我有一次手腕受伤,学生关切的询问我写成《2015年的第一场雪》,发表于江山文学网和校报上,学生读到文章后说:老师,原来我们说过的话可以写成文章啊!虽然近2000字个的文章只有三五句话和学生有关,但是学生感觉到写作就是和生活如此贴近。再做写作训练时,人物语言更贴近生活了,人物也鲜活了许多。这可能就是我学生写作的优点与长处了。

那么近,那么远。这一路走来风光旖旎,风景无限。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这一路走来,挫折不断。这么近,已经离我不远。这几天深刻反思,才明白我的苍白源自于教育理论的匮乏。人们都说四十不惑,所幸四十岁之前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幸相遇于教育叙事共同体,这个世界不管从宏观来看还是微观品读,都是无极限的世界,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家,在这里可以感受家的温馨。漂泊的行舟,需要温馨的港湾。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小洪点评】

读密哲,那文字,让人感到是生活经过心的沉淀后汩汩流出,平实而又清亮,平凡之极而又张力十足。叙事的起点,都是当下的经历,三言两语,便沉到表象的背后,直指内心深处的感悟。

很惊讶密哲写作的缘起,竟是对远方的同学关于家乡天气的提问。“天蓝得让人心碎”,短短七个字,诗意喷薄而出。他说,他的文字,与《板桥学画》暗暗相通:意境已在,就于似与不似之间挥墨。这其实就是教育最大的奥秘,且近且远,心才有足够的空间灵动腾挪。

密哲说,他在群里“禁言”,是因为他缺乏教育的理论,但他的教学,却处处展示出一个教育家的灵动:他让学生那具有播音员素质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把受伤时学生的问候写成了《2015年第一场雪》。面对生命涌动的心灵,理论是苍白的,只配在激扬的生命乐曲中为心灵伴舞。

在理论与生命践履之间,生命践履永远最为重要。没有理论而却脚踏实地而践行于每一举手投足之中,这其实是古往今来先贤梦寐以求的境界。《中庸》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密哲不知而行焉,秉天地之厚爱,让人好生羡慕。

在教育叙事群里与密哲相遇,是密哲的幸运,也是本群所有人的幸运。密哲的心曲,因为有了众多的伴舞者而不再孤独,群友的读书和践履,因为有了激越的心曲而有了随心挥洒的节奏。

密哲说,四十岁之前与教育共同体相遇,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我在想,这种幸福,其实是生命践履与理论的促膝对话。在对话中,生命超越了日常的琐碎,理论超越了文字的空洞,于是一切都在水墨的朦胧中改变了其原有的姿态,在似与不似中生命的教育得以复活。

02 棣棠之花(文/陈密哲)

在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着不同的风景,不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心情总有不同的收获。不记得何时起头顶的片片飞花已经被浓浓的绿叶所替代。

这一路走来,唯有千叶碧桃和榆叶梅最见风致了。犹记得在百草枯黄时节,从打苞到绽开也不过是一晚的事,东风夜放花千树,也许就是这个样子吧!那桃花盛开,给人带来最多的是驻足围观。看一看层层叠叠的花瓣,嗅一嗅馥郁的花香,摸一摸蜡质般的花朵,心中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春天到了!榆叶梅更是开的热烈而奔放。花开之时,千朵万朵压枝低,玫红浅粉月白占据整棵树,连树叶子也被挤得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模样罢了。一场东风一场花事,就这么匆匆之间结束了,在我每一天毫无例外的擦肩而过时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大街小巷里已经满是翠绿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子了,哪里还可以找到花的影子呢?

在这里,一座小小的立交桥左右各有一米多宽四五米长的那么一簇簇一丛丛棣棠花,这几天只见花开不见花谢,一朵一朵黄的耀眼黄的灿烂黄的令人动心。这种花高1-2米;花枝是小枝有棱无毛绿油油的。叶子如卵先端渐尖形状圆润。只有指甲盖大小花朵有着重重花瓣,花瓣类似菊花不过小了许多,花蕊很长,摸一摸手感光滑细腻,闻一闻是另类的清香。这就是棣棠花,我很诧异前几年我就没有发现,只是最近才留意到。在我早出晚归来来往往的路上很少留意路边的风景,对于一朵花的心绪就是在那一瞥之间在那心动的刹那。

更多时候是下班回家,随着滚滚人流前行。在走过一条南北的大路转入一条东西的小路。一路走一路可以买一些东西,那一次回家都是满载而归。其实路边的小商小贩何尝不是一道风景线?他们在马路边的站立就是春天里的最美剪影!这么多年来,在同一条马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的看到的是诸多门店的关关开开。不知何时,卷闸门上写着“转让”或者“出租”,几天的装修之后在鞭炮的噼里啪啦声中又有一家门店开张了,这种景象每个月都会见到。这十几年来能坚持下来的老店超不过十家,然而路边的小商贩就不同了。我和她们熟悉的都不能再熟悉了。卖菜的大姐笑着说:你家孩子最喜欢吃土豆,我都记住了。这里还留着两个大的你拿去吧。买华龙馒头也是天天必须的,孩子们更喜欢造型别致的馒头:小鱼、蝴蝶、兔子、元宝。连一些生活用品都可以顺手在路边买到,虽然这些东西没有超市的那么整洁上档次,但是就节省时间来说我还是会偶尔买一些的。水果尤其是时令鲜果更是让人垂涎三尺的,并且卖水果的大哥还告诉我,买香蕉买饱满的皮是泛黄的好吃,千万不要买桥头十块钱六斤的那种,剥开只有手指粗细,吃到嘴里跟嚼木头一样。

每天接上孩子回家,一路走一路说笑一路买东西看风景。偶尔蓝天上划过一道白线,孩子会兴奋地喊:飞机!我则专注骑我的车子,等我有空看时,连白线都不见了,换来一句:笨妈妈!我们每一天看花开花谢花飞花满天,在融融的日光中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从孩子学校出来就要放慢脚步了,一路走一路接触到不少人和事,就像今天一样的:小白菜两块钱一把,水灵灵的叶子嫩绿嫩绿码的整整齐齐;菠菜的叶片肥硕,也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等人带它们回家。本来家里有菜,看到那些新鲜的蔬菜还是忍不住要买的。一路走一路买,快到家时车子筐里已经堆满了吃的东西。路过小花园,空气里会弥漫出浓浓的青草味道使人精神为之一震。心情也大好快到家了。此时天正蓝云正白,日光的余辉把马路都渲染成橘红色了,真的很是唯美!

路边的棣棠花无论早晚都在绽开,那从荆棘丛中冒出的花朵是如此平常如此平凡。一片黄色形成路边一道风景线,不经意间装点了我普普通通的每一天。而那些站立在马路边的小商小贩和我一样普通,但是我们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努力付出使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一步步提高生活质量在一步步提升。人,不能只会活着,更得学会生活,不是吗?

【小洪点评】

有心人处处风景:花有花时,一年四季,人有人情,无刻不在。

密哲在匆匆赶路时,也有忽略的风景。但孩子一颗童心,永远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在功利的迷惑下,成人往往失去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教育里,我们是否真正想过,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才是其生命其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03 送行(文/陈密哲)

2016年6月21日,经过一夜的休息,晨起却是那么清醒。昨夜的小雨过后,空气是那么清新。走到操场学生们已经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圈开始最后的冲刺。

太阳出来了,日光并不那么刺眼,反倒显得柔和了许多,稀疏的树叶下透露出斑驳的影子,光影和谐相处,天空中掠过几只飞鸟,丝毫影响不了孩子们看书的专注。口中的念念有词和舒展的眉头证明他们良好的心态。恰如其分的心理辅导和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时时刻刻到位。一切准备充足,就等上考场了。

短暂的自习之后,就是早餐,利用早餐时间又辅导了两个学生,之后就是集合,在操场整队出发。

一下子从学校封闭的环境出来,内心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说:中考就是从一个监狱转移到另一个监狱。不由得默然。

大家步行到考点,一路上好多家长,碰到熟识的打几声招呼,走走停停进入考点,等我到达警戒线旁边时,发现早学生早已进入,我们只能等在警戒线外。忽然有几个学生从里面走出来,几十双眼睛盯着,一看就是穿我们学校校服的学生,以为学生发生什么意外情况,经过询问原来是出来买水的,大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我们精神的紧张就达到如此程度。

带考老师在专用休息室休息,大家在揣测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题型。此时此刻学生在考场奋笔疾书,遥望考场可以看到学生伏案的动作,我们在场外一样紧张。喝着茶水一边聊天一边瞅着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还有十分钟,真快啊!转瞬间就剩下五分钟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在树荫下等待学生的出场。

我举起手机拍摄第一个出场的学生,“丁铃铃……”刺耳的哨声响起,听到学生起立带动桌椅发出的噪音。出来了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拉住第一个走出考场的尤佳。

“试题难不难?”“有没有没见过的题型?”“作文是什么?”

尤佳都被我问傻了,一脸茫然。此时此刻其他考生都从考场里走了出来。

“老师,我服死你了,三个阅读理解啊!”刘培松在我眼前伸出三个手指。我瞬间明白了,这次中考试题是我们所做过46套试卷中某一套的形式,也是大家做的最不顺手的一套。仔细算来就是上一周刚刚分析讲解过的。《骆驼祥子》片段阅读是今年最后一个阅读文段,上一周刚刚做过的,学生说试题不一样。思寒和梦燕说看到这个文段心里那个美啊,一下子就不紧张了,做题特别顺手。看来以后做中考备考时一定要注意题型的变换,而这两年题型变化的思路和方法和我所研究的方向恰恰吻合。

“老师,我今天早晨就问了你一道题,就考上了!”张若婷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诚然,今天6:10分我赶到操场时学生们已经准备好问我问题了。她就问了一个《蒹葭》,真是巧合。

“老师,就是咱们平时练习的题型。”魏世博高兴的说。我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百天的功夫我们没有白白浪费掉,大家都在庆幸。冰洁、柯杉、裴影、江蕊、小佳、思雨、依曼、雨帆、嘉琪她们反映作文都是记叙文,按照我教过的方法去写了。其实作文训练我自有我的模式,学生比较适应我的套路。而我今年所做的课题研究恰恰是关于初三写作方面的,一切就是巧合。

看来大家考的都不错,只有个别学生说一般吧,其他都说简单简单。至此我高悬的一颗心才放心下来,完成任务回到家里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吃完饭后就沉沉睡去。我必须得休息一下了。

2016年6月22日,早6:30准时到校。学生已经在操场上开始复习,很快就是早餐时间。然后集合出发,我们两个班是最后两个班。炎热的天气,孩子们路过小卖部买水的很多。等到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小卖部我心里说看看还有没有学生。谁知道一扭头还真有,江涛和敬家颠颠地跑过来,两人什么时候悄悄离开大部队的我都没有发现,我只想吆喝他俩一顿,一想马上就进考场了,还是算了吧!

考试进行了十七分钟,突然通知说一律不许往考场带手表,很庆幸昨天大家能带着手表看见时间,顺利完成三科考试。有人看到考点主任抱着一大摞子挂表。现在正在考试不可能在考场上有什么举动了,估计下午就不让往考场带手表了。

中午12:30赶到学校。阳光刺眼马路泛着白色的光,蝉在树上有一声没一声的嘶鸣。一切都懒洋洋的。再一次鼓励学生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两个小时要是飞快地滑过去了,终于结束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划上句号。还得回学校看着学生打包离校。璐桐看到我过来,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悄声说:老师,我考的还可以。否则就毁了你一世英名。呵呵,言重了,只要大家正常发挥就好了。

不愿意看到的那一片狼藉还是残忍地呈现在眼前了。我可是有点对不住大家,躲了起来。等我上宿舍时基本上人去楼空了,只剩下江蕊和小佳了,关门上锁。

一切结束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分别的骊歌总是那么百转千回,千回百转。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长情的陪伴到此为止。再一次感恩生活中相识相逢相遇相知,岁月如歌现世安好!

【小洪点评】

读送行,想起当年送学生高考的情景。那时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教学经验不足,更没有密哲那样对教学进行研究的意识。但因为是子弟学校多年分到的第一个大学生,因此便让我上高三的英语。

自己当年的教学视野很窄,以为英语教学就是单词、句型和语段。好在当年英语高考思路就是如此,上课只要把相关的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听说,基本不管,哑巴英语也能考高分。

那时,在知识至上的视野里,自己很讨厌教师这个职业,觉得每天都在重复,生命在重复中变得毫无意义。如今密哲已经体验到,教学中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灵状态的洞察和影响,教学本身成为一个心灵创造的过程:既要创造认知互动的空间,也要创造情感心灵互动的空间。即使在中考的倒计时阶段,还免不了应试的题海战术,但这种压迫式的学习,是建立在互尊互信自觉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短期的魔鬼训练营式的应试,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的有效手段。

特别注意到密哲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让她成为考试积极的迎战者,而不是被动的应付者。记得几个月前,密哲就向我询问过如何做作文课研究课题。我根据她的情况,提了几条意见以供参考。后来密哲告诉我,她的课题通过了。如今读她关于中考的叙事,知道她的研究给学生带来了自信。建议密哲在这次中考后,根据课题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访谈,为课题的结题或今后的论文准备好相关的素材。

访谈最好遴选十几个学生去做,每人采访一组,这样会更有真实性。访谈的问题,可以与委托的采访人共同商议,可由采访人视采访现场的情况酌情增减。采访人需要手机录音,并将录音整理为文字归档。这也算你作文课的最后一次尝试,让学生体验一下语文在真实场景中的运用。

运用,是教师最好的送行。

04远方,懂的(文/孙彩文

在高铁上读《趟过》,足足四个小时,不累。如在没过小腿的河中前行,阻力恰好,凉度恰好。

咀嚼主人公白露、孙易阳的青涩爱情有蓝莓果的味道,甜酸,是去年从内蒙带回的纯天然的那种,不好保鲜。拉手、抱抱、轻吻,在无意有意间掀开记忆的角,浸泡在花季中的困惑,在青春的诱惑面前为阅读留出遐思的空间。

无论快读还是慢读,总让人感觉不够了解也不够同情作者,她是一同浸泡在水中、被各种疑惑困扰冲刷、击打而趟过的人。白露是她的影子,高考备战从入学时34名到第一名,至稳定在第三名的分数单一次次被晾晒,是懂得90年代读书人真正痛点的缘故。“分”揭开困惑背后冷峻的现实给我们看:高考这道窄门,能立竿见影回报给我们这代人的是换一个“商品粮”户口本。

考学是好事却不易被农村孩子持续性实践,一定有它悖于我们人性之常的地方。村子里同龄少女结婚生子、重复父辈拉车种地生活的人多,只有少数人穿越高考这道窄门,到达后面可能性的梦幻世界。白露的幸运是她天性的勤奋,还有甘心上师范类专科为父母省钱的良善。像白露父亲买机动车拉脚挣钱供孩子上学,在农村那个年代还是少数。父女同根不同运。

在大学,白露竞选学习委员、组织编辑校刊,出落得亭亭玉立。读者会勾联开篇和父亲一起拉车的画面,多少会感慨今夕何夕教育并未真实地为农村孩子忧心。白露一直的办法是“超越”。“超越自我”那种荒凉感,还有登时浮上心头被锁闭的青春模样,让人不寒而栗。我们记忆里有过,那是升学“指挥棒”断裂性纵跳,其间存在着漫涣联想的教育体制,但属于阅读者一人,藏在书里。某一刻,捧起《趟过》,你真正的阅读开始了,她会露出头来。

《趟过》的作者叫陈密哲,她天生可以当作家,至少我这么认为。

和密哲相识在省读书叙事分享会上,之后拉她加入勇气村“专家”群,偶尔能读到她撰写登载在“江上文学”网站上转发群的文章。不说她文笔干净如水、天然淌出,仅是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忆就让人疑问中止。那些暂时被搁置沉睡回归而成的,看似无用的田间劳作、生活琐事、课堂教学,在她的笔端自由完整还原雅明的面目。我怀疑她对生活真的没有疑问,细细琢磨,是层出不穷的疑问一次又一次被细节重构。

公平地说,作为中学教师,密哲说她不写教育,我是不会相信的。教育和写作可共容不相互排斥,能够半年完成15万字,还有数万字的散文不间断发表,心中总有某种教育因子存留,非有不可——是通常难以实现的“心意”。有可能性,而不是答案。

我个人坚信,写作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极其可能是未能为自己心中疑惑找到的答案。但只要动笔,可能性就不会消失。密哲的《趟过》信手拈来的细节为我们预留了一搏的余地。对于教育,我们可能连具备安慰程度的有限答案都得不到,但我们心知肚明,在思维形成足够有韧性和有效抵御纵深时,我们是喜悦的、享受的。因为,只有满腔的困惑可以告诉我们真实。

密哲把生命中的真实贡献给了文学,不过,能告诉我们的,还是只有“单纯”而已。写作是扩展人生边界,每本书都是个不同的世界、异质的世界。《趟过》从时空、语言、视角、思考方式到事物细节,构成了密集又辽阔的教育世界。置身其中,过往破碎的印象会集结在一起,会发现,责无旁贷的我们自己有“趟过”的本能。

相对来说,合上一本书的动作太过容易,进入生活世界思考教育便需要多一点决心,尤其在吸引你时,把发愿决心的锐气磨为沉静耐心的钝力,会等来一个——一定值得你赴约的青涩爱情——爱教育,爱生活,爱生命。

趟过,沿途撒下语言和音符,编织心灵成长路标,会相遇远方做同一种梦的人。你懂她,她懂远方。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