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的日志

陈群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20颗金星的尴尬

陈群
分类: 教育叙事
更新于: 2018年5月28日 01:09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激励性评价的广泛应用。一次我陪同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视导团听过这样一节数学课:一上课,老师一边从盒子里把一颗颗金星拿给同学们看,一边说:“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精心准备了20颗金星,谁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老师就会把金星奖给他(她)。想不想要啊?”“想!”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于是,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开,一场金星争夺战开始了。一颗颗金星不停的飞向一个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看到这种场面,我心中在想,奖励这么频繁,一旦金星不够用了该咋办呢?果不其然,当老师把手伸进金星盒的时候,盒子里已经空空如也。“对不起,老师的奖品做少了,下一节课老师再补发给你好吗?”老师有点尴尬的向学生解释说。一种希望的突然落空,学生的脸上显出几分无奈。再后来的问题解答,老师只好“负债经营”了。

 

【评点】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深入的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物化”的“所见即所得”的形式;激励性评价的频率是否越大越好。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的满足(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个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自我发展。

 

对于激励性评价的实施我们应该注意三点。一是不应提倡过多的采用“物化”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因为,每节课制作20颗金星毕竟不能坚持长久,偶尔一用,难免给人一种“作秀”的印象。激励方式可以灵活运用,诸如即可用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进行,也可用“你真行”、“好样的”等语言进行,还可以用评选“小博士”、“小明星”等进行。二是激励性评价频率不宜过高。频率过高往往会使激励失之严谨。譬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随手扔“奖品”的现象,激励的价值在老师的“随手一扔”之中大打折扣。三是要注意激励性评价的幅面作用。如果课堂上老师激励性评价用得太多、太滥,不停的奖红花,奖金星,让学生几乎是为了得奖而学习,这样便会进入课堂激励性评价的误区。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形成,不只是来自于外部,更主要的是来自内部奖励——学习成就感。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削弱内在动机的作用。小心,过多的激励会捧煞学生生命的义务感。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