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冬的日志

孟秀冬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孟秀冬
更新于: 2018年8月13日 20:22

记承天寺夜游

         玉田县教研训中心 孟秀冬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熟读成诵。

2. 品味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 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词句,赏析月色之美。

教学难点

品读“闲人”二字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赏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回顾作者

 

 

 

 

 

 

 

 

 

 

 

 

 

 

 

二、朗读课文

读出韵味

 

 

 

 

 

 

 

 

 

 

 

 

 

 

 

 

 

 

 

 

 

 

 

 

 

 

 

 

三、读懂词句

    读中感悟

 

 

 

 

 

 

 

 

 

 

 

 

 

 

 

 

 

 

 

 

 

 

 

 

 

 

 

 

 

 

 

 

 

 

 

 

 

 

 

 

 

 

 

 

 

 

 

 

 

 

 

 

 

 

 

 

 

 

 

 

 

 

 

 

 

 

 

四、合作探究

   品读“闲人”

 

 

 

 

 

 

 

 

 

 

 

 

 

 

 

 

 

 

 

 

 

 

 

 

 

 

 

 

 

 

 

 

 

 

 

 

 

 

 

 

 

 

 

 

 

 

 

 

 

 

 

 

 

 

 

 

 

 

 

 

 

 

 

 

 

 

 

 

 

 

 

 

 

 

 

 

 

 

 

 

 

 

 

 

 

 

 

 

五、课堂小结

    推荐阅读

(屏显)请你大声朗读下面的文字: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猜一猜:他是谁?你的依据是什么?

顺势评价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提问: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信息?组合这些信息,你能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请同学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请学生听课文示范朗读,体会文言味体现在了哪些关键字处,并做标记。指导如何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语速轻缓一些、几处首字后要拖长音。

请大家模仿录音,自由朗读。

 

 

根据预习情况,要求小组合作交流,质疑解惑,把自译过程中的疑难词语、句子提出来,组内合作解疑,后组际间互动。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词语、句子。根据学生的理解巧妙追问、拓宽知识点。

预设:

1.“户”:为什么意思为“门”?

①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的“户”字。

②出示“户”“门”二字甲骨文,区分二字,理解“户”字古义。

③联系现代汉语中既含“户”字且含义为“户”的成语理解。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从哪儿看出所写为“月光”?

 

②为什么用“积水”来比喻“月光”?

 

③如果把后一句改成“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也合适,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方法点拨

①比较增、删了哪些内容;②句子形式有何变化;③体会原句和改句的效果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并归纳原句和改后句不同的表达效果:“盖”字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表明所见是一种不明真假的幻觉,原句是两个分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后句没有朦胧含蓄之美,且有一种头重脚轻之感。

 

请大家用最轻柔最抒情的语调,轻轻吟诵这个写景句,让这片美丽的月色流淌进我们的心田。

 

 

这么美的月色让苏轼生发出怎样的感慨?

 

(一)

 “苏轼”称自己为“闲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闲”?结合词句来分析。

预设: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 相与步于中庭

——“步”字能换成“欣然起行”的“行”吗?

 

4.“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为什么这么“清闲”?

——补充背景:乌台诗案,明了被贬境况。

(二)

在被闲置的处境中,作者自称“闲人”,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

请结合全文内容及背景,合作探究:“闲人”二字透露出作者怎样复杂的心境?

引导点拨:

1.结合“闲人”自称及语气词“耳”(罢了)——被贬的悲凉、无奈。

2.两个连续的强烈反问,要强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为什么美景常有,世人却欣赏不到这样的景致?

4.作者和张怀民被贬,但却能在冬夜赏月观竹柏,有一种什么心境?

——自我解脱、满足、自豪。

 

苏轼真的很闲吗?他写此文时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呢?

补充两则资料

 

此时,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乐观,热爱生活

 

透过“闲人”二字,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被贬的一丝悲凉寂寞,读出了他内心的人生感慨,更读出了他的乐观。

 

请大家齐读最后三句,读出复杂的情愫。

苏轼甘于做一个闲人吗?

——补充资料:有才华、一贬再贬、晚年写过概括自己一生的两句诗。

由以上资料,可见苏轼的真正追求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仰,记住这篇精品,记住承天寺那轮空明的月亮,记住这位旷达乐观的闲人,请大家按照屏幕上的背诵方法提示,齐声背诵这篇美文。

 

同学们,当你遇到人生的风雨时,请你想想苏轼,请你读一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请你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转》,你一定会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风雨的挑战!

 

 

 

 

 

 

 

 

朗读资料,依据知识积累猜想“他是谁”。

 

 

 

 

 

 

 

 

 

 

 

 

 

 

学生从题目筛选信息(时间、地点、事情)

提炼本文主要内容(苏轼夜间在承天寺游览)。

 

一学生读课文。

 

 

 

 

学生评价。

 

 

 

 

听示范读,做标记。

 

 

在教师指导下,自由模仿读;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齐读。

 

 

 

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不懂词、句。

 

生生互动。

 

 

 

 

 

 

 

回顾旧知《木兰诗》中的诗句来解释“户”字。

 

 

 

学生回顾思考积累的相关成语。

 

 

 

 

 

 

 

 

从“月色入户”“如”等词句入手,朗读比较辨析“月光”与“积水”的澄澈透明、静柔之美,体会“空明”二字内涵。

 

 

 

 

 

 

 

朗读原句和改后句,辨析改动之处,结合方法指导,体会原句表达效果之妙。

 

 

 

品味“盖”字之妙,感受作者陶醉于美景后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朗读此句,读出“空明”的意境;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学生翻译此句。

 

 

 

 

 

 

 

 

读文思考,谈看法。

 

 

 

 

 

 

 

 

 

 

 

 

 

 

 

 

 

从人物活动的叙述语句及生动传神写景之句,体会

“闲”字。

 

 

 

 

 

 

 

 

 

 

 

学生合作探究,后班上交流。

 

 

 

 

 

结合相关内容谈自己的理解;在朗读中深入文本。

 

 

体会反问句与改后的陈述句的不同之处,理解此处的言外之意,进而悟出苏轼的乐观、超越世俗得失。

 

 

 

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补充资料,读懂“闲人”复杂的情愫。

 

 

 

齐读三句话。

 

 

 

认真听、读补充的资料,鲜明的对比中感受苏轼人格之伟大。

 

 

 

 

 

 

 

学生参照屏幕上的三种表达方式及每句话的首字(词语)提示,齐声背诵全文。

 

 

 

 

 

 

 

 

 

 

 

 

 

 

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导入,不仅是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导入文本,还有效地帮助学生评价了苏东坡,内心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

 

 

 

 

 

 

 

 

 

 

 

 

训练学生解题、抓题眼能力,让学生把握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密切联系。

 

 

 

 

 

 

 

 

 

 

 

 

 

反复诵读,读得流畅,读出文言味,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引导学生将前后知识勾连,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语言的益处。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要求,在读中品味赏析语言,咬文嚼字;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文本;

 

力求言文并重、言文合一。

 

 

 

 

 

 

 

 

 

 

 

 

 

 

突出语用教学,使学生关注文本形式;指导赏析品味方法。

 

 

 

 

 

 

 

 

 

 

 

 

 

 

 

 

此环节意在突出重点。

 

 

 

 

 

 

 

 

 

 

 

 

 

以点睛之笔“闲人”作为深入文本的切入点。

 

 

 

 

 

 

 

 

 

 

 

 

 

 

 

 

 

通过表面之“闲”

来引出背景,联系作者被贬经历,为进一步理解“闲人”复杂的心境做铺垫。

 

 

 

主问题的设置,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的文字,读出“闲人”二字的复杂情愫。

从而读懂苏轼其人。

 

 

 

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表达效果,对苏轼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

 

突破难点。

 

补充大量有关苏轼的资料,意在让学生全面深入体会苏轼的内心世界,身处逆境时的乐观、对生活的热爱,救国救民、颇多政绩的旷达胸襟。

 

拓展资料,使学生真正理解“旷达”的内涵,让学生对苏轼的人格魅力产生敬仰之情,升华情感。

 

熟读成诵。

提供背诵方法:抓层次、抓关键词语。

 

简练的语言作结,既自然收束本课,又巧妙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延续本课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空明

          闲人      苏轼

 

悲   乐   人

凉   观   生

失   旷   感

  意   达   慨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言短而意蕴丰富。对八年级学生来讲,字面上的障碍应该不大,但要读懂“闲人”二字的内涵,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所以本节课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赏析品味,在读中体会情感,并补充大量有关苏轼被贬后积极乐观、旷达处世、救国救民等资料,因而突出了赏析“月夜美景”这一教学重点,悟出了“闲人”二字包含的复杂情愫,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朗读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读带析,以读促悟,并突出了语用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由于八年级学生对苏轼的经历了解有限,加之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个别环节拖沓、耗时的情形。今后教学中,应提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疏通文意,为课上的高效学习做好必要的奠基。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