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品书香
掬一杯清茶,捧一本好书,俯首窗前夕阳,寻一刻安谧,只因此时校园已没有喧腾,绿树飘絮,花染彩韵,风聆归鸟,多少个绵绵而长的日子,在纷呈的书中弥漫,消融,转头,已经年。
还记得刚刚师范毕业那几年,时光就是这样徜徉在书里的。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因当了老师有需要和用处而读书,只是对书的喜爱而不能释手,读的书也大多掬于文学类,长篇小说、传记文学、随游笔记,时而为书中的跌宕情节而起伏,时而为优美的文字而陶然,尤其爱三毛的文字,随性、朴拙、韵味天成,像一位老朋友,和你一起谈着自己生活的家常里短,那里的故事,又不是常人所为,引你追着她的身影、笑靥、灵动的声音,去往一个又一个远方。这样教书的日子,和一个在校的学生没有两样。
那时从教的小学校,地处农村,没有电脑,手机,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能力也有限,且多是捐赠的老旧书,上一节语文课,除了几本有限的参考书,别无其它,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得靠自己平时的积累,亏得是平时爱读书,脑子里的东西还有一些,记忆库里模糊的,只好待到周末,回家,到书店里去翻找。即使这样,在学生们眼中,已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全能“冠军”了。我也欢喜,引得学生欣赏、尊敬和喜爱,对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特别的荣耀吧。
后来,来到一实小,环境变了,学生一界一界地走了,相伴不离的,依然是手里的书。记得,一次讲季羡林老人的“母亲”,虽然带着学生读了很多遍,解读课文时又说得我口干舌燥,可看着学生茫茫然的眼睛,感觉到,他们并没有深切领悟到文中季老那深沉而挚热的对祖国母亲和亲生母亲的爱。课下,我找来季老的所有文章,通读一遍,特别是介绍他生平和滞留国外期间的散文,让我对季老的一生和情感又有了真切的体会,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读了一些文章,学生再读课文,所得就更深了。这之后,每每讲课,我都会找来课文作者的文章,逐一拜读,不仅充实了自己,又能够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得收获是无法言表的。许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都爱读书,成了小“书虫”往往一节课前,他们自己就把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查了,作者的作品先读了,许多时候,讲课,成了我们品读文章、交流所得的“文学沙龙”。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