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的日志

刘彩霞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小学工艺美术创作中《探究创新六步曲》 教学模式阐释

刘彩霞
分类: 教研教改
更新于: 2019年1月28日 09:07

据几年来浅薄的教学经验,我创建了小学工艺美术创作课中《探究创新六步曲》教学模式,但此模式尚处在尝试阶段,肯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请老师们多加指正,为我留下最宝贵的建议。

一、模式的特点:

1、以直观的欣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欣赏能触动学生头脑中的潜在意识,使学生将一些单独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展开想象,创造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另外欣赏可以从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融入自己情感的作品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的教学中欣赏相对少一些,打不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更激不起学生的热情,创造的作品肯定缺少一种情感,一种韵味。如果在课的开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那么,以下的课堂环节很难再营造学生强烈求知的氛围。再有,一些不常见的或是很难懂的问题,直观的欣赏能让学生很容易地达到理解的境地。

如讲画《彩虹》一课时,有正虹和副虹之分。正虹与副虹有什么区别,我再解释,学生们也很难想象出来。在第二节课,我出示了彩虹架空的图片,学生们一看便明白了,原来正虹、副虹是这样反过来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所以我认为,赏能触情,赏能激趣,赏能奋学,赏能解难。但是还需要老师把握一个度,不是欣赏的越多,学生的热情就越高;有时欣赏的越多,反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应观察学生,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马上停止,让学生总感到一种没有尽兴的遗憾,才能将更高的激情带到创作过程中。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

一般直观的欣赏包括:图片的欣赏、实物的欣赏,还有一些节目、游戏、课件等等好多内容,可根据自己授课内容和形式选择适合的欣赏内容。但一定要注意所选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不要只单单为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与教学的中心内容脱节。

2、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习内容体现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要求,常常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产生矛盾。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分年级段做了一些尝试、探索。

①帮助低年级学生挖掘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性、探究能力都很差,又缺乏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追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根据学生这一的特点,我设计了“易中探,难中寻”的教学方法,把课堂内比较简单的问题拿来引导同学们探究,总结探究方法,树立自信心,然后再转移到较难的问题上,让同学们再想办法,同学们便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再寻找突破性的方法。

②培养中年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仍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要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也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利用整体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给予学生突破疑难点的动力,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全吸引过来。

例如:《泥棒小动物》一课,我为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大森林的道具,然后放音乐,把学生领进大森林,说:小动物们要在这里举行音乐会,都是谁来了?它们在做什么?于是大家根据这个大森林,听着优美的音乐,展开了想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描述着自己的想象,然后没等老师要求,许多同学早就动手尝试起来了。最后老师把大家制做好的小动物摆放在道具森林中,师生共同用形象的语言讲述“森林音乐会”的场面,既点评作品,又对情境设计做一个精彩的总结。学生的作品和老师制作的背景形成了一个整体。

无论是童话的情境,还是生活的情境,都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关注主题,激励学生突破知识点的主动性,同时还能收获到对美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激励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创新。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课程内涵也更丰富,需要同学们自主探究的内容越来越多,同学们也已经习惯自主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只将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已不再是此年龄段的主要任务,还需要同学们将自己的情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质的积累,都融入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再说学习内容体现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主要是将美术和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有知识、有素材、有美;反过来,课堂上所学的技巧,在生活中有利用的价值,有发挥的天地,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我创办了《阅读积累图案集》。这一活动开展的背景是:我校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大量开展,学生阅读的机会比较多,一些杂志书刊上的图案很美,仅凭记忆,不能长时间保存下来。所以,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个大报本,在阅读过程中,将一些美的、自己喜欢的图案印或画下来。这不仅不会费太多的时间,又一举两得,使不同学科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些图案已成为学生办报纸、办板报最好的素材库。           从这完全可以看到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它们有机的结合会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地掌握并运用于生活中。

3、师生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挖掘创造条件。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能有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我们先说一下前半部分: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①师生关系的调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与爱护,当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调控好课前情绪,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和蔼慈祥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思维的激发,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给他个好脸,她都不知道姓啥了!”遇到这种情况,应多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与学生建立了真挚的情感。如果我们对学生 的善待只是表面的,只是做做样子,那学生绝对不买账。所以说,老师要从生活的每一点滴小事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即使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犯了错误,如果他与老师平时的感情很到位,那么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就能会意。当然,学生犯错,该批评还得批评,但要结合生活实际的例子,用关心的词语、善意的劝导和警告,提示学生,切忌挖苦、讥讽学生,因为那样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会产生师生对立的情绪,课堂氛围就不会有和谐、尊重、平等。

②节奏的调控: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也是课堂教学一大艺术。张与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学节奏的把握,包括教学密度、难度的安排,热场与静场的调控。下面我将这几个词语地简单地读一下自己的理解。

教学密度:指教学要疏密有秩,太疏太密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

教学难度:要有缓有陡,不能一味地爬坡。坡度过缓,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索状态;坡度过陡,则可能使学生望而生畏,而不愿进入思索状态。

热场与冷场:要处理得当。开场宜热,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中场宜静,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入进行;静后宜热,使学生情绪得以调整。

在此模式中,赏、激、探、创、评、拓就能看出冷热场的转换,赏激探为热场,创为冷场,评拓为热场。

③语言调控:教师语言艺术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控课堂气氛中更显出极大的威力。精炼准确、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另外教师教学语音的高低、快慢也能调控课堂氛围,比如语言的突然升高或降低,语速的突然加快或放慢,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达到调控课堂气氛的目的。

下面再来说师生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挖掘创造条件。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所以主导引导主体,主体决定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学生都动起来。在整个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个性,理解知识有快有慢,动手能力有强有弱,要想让这些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就要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例如:在《纸筒人》一课中,我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根据自己的原料,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取得一致通过后,组长开始根据每人的情况,分配每人的任务,最后组装成一个纸筒人。学生之间是最了解的,把这个机会让给学生分配,它们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分配给他们比较合适的任务。所以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每人都感到作品的创造也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消除了一些学生自卑的心理。这个例子属于生生互动。有时教师也参与探究活动,和学生一起讨论方法,对作品或观念评头论足,和学生相互反驳,面对面挑战,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能寓教于无形。这属于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与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建立了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二、模式运用范围:主要运用于小学各年级的工艺制作课,也适用于部分绘画课、欣赏课。

三、理论依据:

1、艺术教育研究者肯尼丝·R贝蒂尔说:艺术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有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美术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形象的塑造,以及教学中主体参与,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训练的主体,以及成果创作、成果评价的主体。

这段话总结起来主要就是两个问题:①发展学生的个性。②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介绍(1):学生的个性是由一个人的气质、品质、成长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活动,抓住学生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一面着重张扬。

例①在讲六年级《学构图》一课中,我教学生用手指做简易的取景框,正当学生们利用方构图、竖构图、横构图三种形式,观察景色时,我发现了一位学生正用一只手半握拳,组成了一个圆形,正在观察景色,我走到她身边,她还告诉我:“老师,圆形取出的景色也很漂亮!”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很调皮,大家都哈哈大笑,我及时的表扬了他:“你的想法很新颖,想不想知道关于圆形构图的一些知识?”我让同学们先尝试了圆形取景的方法,并讲述了中国画中的构图形式,其中有圆形、扇形等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位同学善于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观察事物,找到了创新的方法,所以每当制作活动时,我总爱留心他独特的创意,并及时表扬。

例②在三二班中讲《填画绣花鞋》时,并没有按今天的思路讲,也没有拓展课程内容,在设计绣花鞋鞋样时,一位同学自己设计了一个尖尖的欧版鞋鞋样,我问她,你画的是什么鞋的样子呀?这一问,这位同学似乎意识到自己没有画绣花鞋而异想天开的画了这个奇怪的鞋样。我又说:“能告诉老师吗?”她说:“是我姐姐穿的鞋的样子,前面很尖很长,我觉得很好玩,一想,就把它画出来了。”我知道是这位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她仔细观察,才创造出了今天的作品,我立刻抓住这位同学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习惯,并且敢于大胆的表现,进行了表扬。从这引出了第二节课的内容,设计装饰现代鞋。虽然这位学生画的内容不符合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他敢于表现,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课堂的精神,不正是她个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吗?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通过分析调查表明: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普通技法单一,形势雷同,缺少个性,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下产生的典型后果,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倡导个性的表现,开发思维想象,培养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介绍(2):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怎样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呢?

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⑵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⑶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⑷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⑸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它们自己去抓住。

⑹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⑻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这八条如果都做到了,那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但,还需要老师们慢慢总结教学经验,积累知识,才能逐渐完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依据: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一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①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在刚才一课中,欣赏、绘画、手工制作三者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教学的综合性,使学生所学内容系统化,趣味化、生活化。现在的美术课主要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创新立意,展示个性。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

例如:在讲三原色时,我在黑板上写了红、黄、蓝三原色,而且做了三种颜色的圆色的卡片各三个,今天我们要来变个小戏法,我将红与蓝、红与黄、黄与蓝的色卡相交,分别贴在一起,(主要能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变化方向),观察能力强或是色彩感觉强的同学就能感受到能变成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实践验证,学生自己动手调色,自己用实践证明或推翻自己的猜想,会使学生对色彩的认识更加明确,记忆会更深刻,而如果让学生不实践,只是背下来,同学们是能够打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头脑中总有几丝不解或疑惑。但是老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任何见解,甚至相反的见解。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结论正确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②注中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例①:在讲《画小鸟》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鸟字,让同学们围绕鸟讲一个小故事。有的说自己家养的鸟很漂亮;有的说亲戚家的鸟会说话;有的说看到过什么样的鸟,想逮没逮着;有一位男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她和爸爸去粘鸟的整个过程,然后回到家,妈妈给炸的鸟,吃着可香了!有一位小姑娘,站起来说,鸟是益虫,它吃虫子,保护庄稼,所以不许逮鸟!

“对,我爷爷养了一只黄鸟,我就偷偷的给放了,最后还挨了一顿说。”另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学生保护鸟的意识提高了,那位男同学说一定说服爸爸,不再伤害小鸟。      通过欣赏资料图片,同学们也知道树的大量砍伐使小鸟失去了家园,环境的污染使一部分鸟濒临灭绝,针对这一现象,学生的情绪高涨,用图画出了自己的心声。有的在自己家的房顶上修了一个大大的鸟窝,旁边很多小鸟有的鸟在睡觉、有的在欣赏风景。说可以让很多没有家的小鸟到这里来玩;有的一群小鸟在太阳底下树上面快乐的飞翔;还有的小鸟一家三口在鸟窝里甜蜜的熟睡,这些作品,是学生情感的表现,把学生热爱大自然,尽好小主人的责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淋漓尽致的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四、模式程序流程图。

 


创设情景

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启发构思

激发兴趣

初步感悟

自主探究

携手提高

生生互评

创新立意

完善自我

 


 

 

 

 

 

 

 


五、模式的操作程序说明。

1、 赏: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先创设一种气氛,很自然的使学生融入这种情境,然后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例①:在去年县优质课比赛中,我讲的《美丽的花边》一课中,通过对大家说:“今天老师围了一条新围巾,大家感觉漂亮吗?想不想看看他的真面目?”接下来让大家欣赏,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喜欢那一条边的花纹。然后在引导学生欣赏老师的背包,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花边是如此的漂亮。

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联系实际,将生活引入了课堂,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捕捉知识的影子,会感觉很轻松,很愉快。

例②:在《各种形状的汽车》一课,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欣赏老师带来的带遥控器的大吊车,然后欣赏同学们的车,老师通过图片讲解有特定意义的车。如:邮车、警车、救护车、九火车等,但是,当我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炸开锅了。这个说:老师我把汽车拿来了;那个说老师我拿来了两个,你看!一手举着一个使劲往前挤,把我围得水泄不通,这怎们上课?要重新维持正常秩序太伤学生热情。于是我告诉这些同学赶紧搬桌子,老师很想看一看大家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学生、老师七手八脚的将中间的桌子搬到了外围,然后学生们很自觉的靠边站成了一个圈。我将自己也纳入了学生中去,三人一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汽车,并说出大体形状,主要的颜色,有什么功能(边演示边说),学生们边玩边讨论,收获特别大。从这节课中我真正意识到了玩中学、学重创的教学方法的有效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审美能力,但如果当时我硬将学生组织得按自己的教案来上课,学生的这种热情就象在火上浇了一盆水,顿然消失,还何谈用激情转化为创造的动力呢?所以说,老师要根据学生来上课,而不是根据自定的死板教案,更不要抹杀学生的锐气,灵活的掌握教学方法,善于抓住教学中有突破的点,随即选择适合课堂的教学规律,使课堂充实、活跃。

2、激:激发兴趣、启发构思。

激发兴趣有两种方法:①情感激趣。②对比激趣。

①情感激趣:充分运用语言蕴含的情感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领悟到这种美,产生表现美的欲望,在儿童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朦胧的意向,这就是初步构思。   例如:在《美丽的花边》一课中,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真花和许多种花的图片后,我问大家:这些花漂亮吗?生回答:漂亮。这些漂亮的小花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更多彩。如此美丽的小花,我们应该为它们留下一个永久的照片,让它的美展现出来,现在同学们将自己多彩的画笔拿出来,它能代替照相机,为花儿们留下一张最美的照片。同学们会不假思索的用彩笔直接绘画,将自己最喜欢的花的样子展现出来。

②对比激趣:刚才这一课,通过欣赏大量的美丽的绣花鞋,学生已经把这种美丽记在心间,然后出示白色的鞋样。学生通过一种无意识的对比,很自然的触动创作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3、探:自主探究,初步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最大的空间动手实践,通过实验得出自己的所得所悟。

    在讲:《贝壳小工艺》时,我让一位同学随意摆出一个或几个贝壳,然后让学生观察象什么的一部分。说像什么的都有。我选择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画出来,学生们都感觉很新颖,然后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共同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设计出一幅作品来,于是学生们开始尝试。我走了一圈,发现有的同学将一片贝壳的面上涂上了花纹,然后贴在了纸上,又画出头、脚、尾,像只小乌龟,有的则将贝壳几个拼在一起,中间用红色花纸贴了一个花心,我猜想可能是一朵花吧!也可能是一个太阳,又象是一朵向日葵,有的则给贝壳一对一贴,画上触角与身体,是一只活生生的蝴蝶,同学们的探究方式不同,创作的作品也不相同。所以在探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环境,受以最宽的空间,给他们最大的自由,才能挖掘他们的创设潜能,初步感悟到创作作品的乐趣。

4、评:生生互评,携手提高。

“评价”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是体现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所谓“新”出发点不是鉴别好于坏,高于低,而是为了肯定进步与发展,明确弱点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史以来都是老师给学生打分,现代教育则更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使学生逐步形成“知己知彼”的能力。

例如:在《我为同学画张像》一课中,我们通过对两位同学进行写生,而且办了一个小小的展览会,学生五人一组,轮流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们边观察边交流:这个没有把苗贺超同学的胖表现出来,如果在画的胖一点,这一幅应该是最好的,还有这一幅,画得多像,就是头发不应这样染,如果像这幅一样用线表示就更好了。通过学生们交流的话语,我这个旁听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吸取知识,更何况他们直接的交流呢?然后我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还请他们的班主任王丽英老师进行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学生的能力和进步。学生积极性更高了。

5、创:完善自我,创新立意。

在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和其它学生的评价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然后进行再创造活动。这项活动只需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留有一段时间,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新课程标准》认为,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美术课程的特有能力,去发挥学生创造潜能,不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6、拓: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可根据新课标内容,变教教本为用教本教,压缩比较简单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拓展学生比较喜欢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课业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的教学形式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例:《装饰人型》一课讲完后,经亲身体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装饰方法,第二课时,我就将一废旧纸盒装饰好后带进了教室,学生看到后胡乱的猜是做什么用的,笔筒、粉笔盒啦,钱罐啦,随他们瞎猜,然后问学生,不要管老师做的什么,你们想不想装饰一个笔筒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既有装饰作用又很实用。想不想为老师装饰一个漂亮的粉笔盒?装饰我们班的环境,取代这只普通的盒子呢?想不想装饰一个花瓶?放在老师的讲桌上,再插上一朵鲜花,为我们大家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呢?还有……,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家讨论的很活跃,最后拿定了主意,随即教师让大家动手做一做,有问题可向其它同学和老师求助。

装饰人型只有装饰作用,而没有使用价值,从作品的作用上拓展开来,更使作品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使学生知道了学以致用,学会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都是有用的,以后不管学什么,他都会很认真的对待。

    拓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可以是种类、形式、形状、作用的拓展,也可是将作品再进行创造,达到变普通为使用、变作业为工艺、从课堂到生活的转变。

例(1):在各年级的教材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贴画类的课程,如:布贴画、撕纸贴画、撕纸添画、树叶贴画、毛线贴画、蛋壳贴画、火柴棒贴画、种子贴画、贝壳种子贴画等很多种,我们可以打破一幅画中用单独的一件物品进行贴画,可用几种贴在一幅画中,也可以自由选择画种进行创造。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学生,教师只需为他们打下基础并创造有利的条件及环境就可以了。

例(2):我们可以把布贴画沿外缘线剪下来,缝在一条麻袋布上,然后将麻袋进行装饰,再装上木条、挂线,就成了六年级讲的装饰壁挂了。放在居室里,给人一种优雅的艺术感觉。

例(3):做树叶贴画,上面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然后用速封胶片封好,就成了一个小小的贺卡,用它来交流感情,既有艺术感又有纪念意义。

例(4)、学生在学会毛线贴画的基础上,在布上用毛线缝制了好多毛绒绒的图案,然后把它们做成拎包、香包、也挺漂亮。

将作品进行再创造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与追求。使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六、模式的几点说明

1、此模式只是教学的一个大框架,几个环节可根据教学设计灵活的掌握,也可以有选择的使用,有的环节可能存在的极不明显,一带而过。当然不是每节课都完整的运用模式,一课书需要两课时的,有时两课时合起来才完整的体现模式。

如:在刚才讲的这课中,“赏”“激”相互交错、穿插,“评”“创”这两个环节又前后调换了位置,因为在这节课中“探”的环节是师生间相互交流问题,如果先将探讨的问题进行评论,同学们根本没有看到作品,不会有针对性的评论,收效不会太如意。而针对作品,学生会从不同方向有一个比较,有一个衡量,才能使评论达到双双受益的目的。

2、此模式可运用于绘画,也可以运用于工艺制作等美术方面的课程,在举的例子中有绘画课,也有工艺制作课,从这可以说明此模式可广泛的运用于美术课堂。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