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华的日志

陈香华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陈香华
分类: 读书心得
更新于: 2019年7月2日 22:05

读《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不能不说,《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的序言首先吸引了我,让我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快乐诚实又聪颖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天宇、穿过千百万年间的时空,盯着你、凝视着我,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这些教师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

        书的开篇选了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里面有一句话令我非常感慨——“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朱自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但是却忽略了他更是一位满怀教育理想的教育家,他在文章中认为“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而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正如跛的人一样。”我读到这些话,感到内心震撼,这篇文章距今已经84年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不乏把教育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手段的现象,朱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罗素的《教育的四种品质》中“教育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感、智慧。”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当我们为日常琐碎的教学、行政、工作、生活、大纲、指标等所累的时候,常常会忘记,我们每天的付出和努力是为了什么。因此,反思对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便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是应该暂时放下书本、大纲,去好好看看孩子纯真的笑脸了。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用书中肖川老师的一句话来诠释——“我想也许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条,我相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臂带来力量,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壮,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我在初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当教师?如果说当初是为了童年的一个梦,那么在有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中,也渐渐习惯于享受当教师的幸福了。特别是读到美国的彼得·基·贝德勒的这篇《我为什么要当教师》的时候,“我要当教师因为我喜欢有出错的自由,有吸取教训的自由,有激励我自己和我的学生的自由”!那种感觉便愈发明显,我也常常自我陶醉——“我就是喜欢当孩子王的感觉,我就是喜欢倾诉和有人倾听的感觉。”每一次的课堂上,当看到那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神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重要;当和孩子们一起饱含深情的朗诵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份职业的优越……

        书中,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关于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本书里选了季羡林老先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共勉,第一境就是有目标,但目标遥远,我怎么去做?第二境大概的意思是有了目标我开始执着探索,无憾无悔。但是第三境是最难的,但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我们努力了,奋斗了,才会有苦苦追寻后“蓦然回首”的惊喜。

        书中美国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写的《假如我能使一颗心》这首诗我非常喜欢,我几乎能完整的背诵下来了——

        假如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忧伤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
        在酸辛中获得温情
        或是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窗中
        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的幸福的童年时光。孩子们快乐了,我们也快乐;孩子们幸福了,我们也幸福。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