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华的日志

董玉华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课堂释疑:留点“尾巴”更圆满

董玉华
分类: 教育杂谈
更新于: 2020年1月3日 10:48

课堂释疑:留点“尾巴”更圆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何保护其言语天性和言语特性,保护其已有认知和情感经验,还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弱化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主人翁意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常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笔者认为不仅教学,艺术更是一种遗憾的美。千百年来,历史赋予教师的使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教师应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样的思维定式,常常让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放松警惕。为人的薄面、为师的尊严,都无法容忍世俗对自己的批判。“不能解惑还当什么老师?”事实真该如此吗?这样的压力一直禁锢着教师——无法接受自己在学生面前不是“全能王”。基于这样的心理认识,教师必将在挣扎中找到曲径通幽的小径——不给学生课堂提问和质疑的机会。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不让学生有问题。多么可怕呀?老师不让学生有问题,学生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有问题该怎么办呢?学生的思维和思考,在生拉硬拽中被撕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跟着既定的思路走,不论学会与否,不论感兴趣与否,不论与文本有怎样的思维碰撞,一切都在不给机会中扼杀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几十个学生和老师一起自由遨游于文字的海洋中,我们将猎获多少珍贵的思考啊!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如果学生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生品读文字的瞬间爆发力没有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得到充分调动,最终学生的注意力也随之溜掉,这样的一系列反应,带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只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空洞躯壳。我们有什么理由谴责孩子的溜号和不认真听讲呢?当同学之间闹矛盾的时候,教师常常教育学生要多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那在课堂上,教师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上,让学生读文后提出十个问题。学生的小脑瓜儿中充斥了大量的问号,转眼间黑板上写下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中,有的很容易解决,但有的真的有一定的难度。此时的听课者都为老师捏一把汗,如何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问题都解决?我想这或许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课堂和教师是万能的,要解决课堂生成的所有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转变观念,在终生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将课堂时间无限延伸至课下,“课后”将是一个无限的时间,可能是一天、一周、一年、一辈子……课上老师已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仅有一个地球的认识,以及目前地球情况危急的理解,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种储备必将激发出学生日后继续探索的欲望和行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课后学习的一个生长点,多好呀!所以这样的课堂,能说不圆满吗?学生会因老师没有把所有问题都给出答案而质疑老师的水平吗?显然不会。

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窦老师带学生讨论牛郎和织女每年鹊桥见一次面这样的状况是否算作美满,学生们争论不休,正反两方都有自己充分的论据,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老师没有给出答案。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丰富,会对相同的问题有更独到的思考。教师没有强求、强加给孩子一个“统一、标准、正确”的答案,可是,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带给学生的思考和回味却是无穷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见得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给出标准答案,如果每节课都给学生一个继续思考的话题,岂不是学生在校期间存储的最有升值空间的一笔财富?随着人生阅历的厚重,问题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会不断深入。一堂好课不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才叫圆满,如果真的能激起学生继续思考和探求的欲望,那将多么值得称赞!老师应该打开心中的那个魔咒,给学生的思维敞开一扇门,让其智慧的闸门如高堤泄洪,喷薄而出。

把自己轻轻放置一边,倾听学生心中的困惑,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带着学生走向了学习的纵深方向,否则只是教师的凭空作秀。听了故事,读了文章,听听孩子心中的问题,然后才会有解惑的产生。教师与其把功夫用在如何规范学生课堂质疑上,不如培养学生学会提问,提有价值、值得思考的问题,帮学生捕捉对文字的真实感觉。随着学生内在思维与外在文字的碰撞,文字对心灵触摸,必将产生无法预知的妙不可言的智慧之光。

(摘自《中国教育报》作者:张微,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