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关单元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关单元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三)
(根据国培过常宝老师讲座整理)
第一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文化内涵:治国理政、改革时弊
思辨内涵:立论、驳论
文体内涵:上疏、书信
语文活动
1、《谏太宗十思疏》“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这一观点的内涵是什么?其亡其亡,系于包桑(易经),忧患意识由来已久。。德行决定兴衰。有积极的也有不合理——系于君主个人德行与文末“可以尽豫游之乐”是否有矛盾?文章为何会以“无为”观点结束?。结尾是道家思想,唐朝皇帝认为老子是自家祖先。
2、分析《答司马谏议书》“辨名实”论证方法的效果。王安石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什么?古代天下有时候指朝廷,有时候指百姓。
王安石态度——我不求你理解。我只表达我的态度。驳论文章,但是不具体驳斥。这是古代论证文章的另一个特点——表明自己态度。而不是为了说服别人。鼓励或者给你做选择时候的指引。
关于“学习提示”
1、两大政治文化精神:居安思危、变革除蔽
2、责任与担当——理足气盛——骈散结合
3、了解两文的历史背景
4、《谏太宗十思疏》的训诫传统;《答司马谏议书》的立场宣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第二组《阿房宫赋》《六国论》
文化内涵:秦一统天下功过、历史教训思辨内涵:立论、驳论
文体内涵:赋、论
语文活动
1、“学习提示”之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为古人最常见的委婉的讽谏方式。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2、立论方式:赋铺陈而不论证,论要求有事实有逻辑。赋最初是铺陈,到了唐朝开始用于论证。公共道理,不需要论证的。赋论不需要严格论证。古代的论往往古人论史,不是要研究历史,而是为现实服务。就一点,而不是全面论证。
古人论史往往有现实的目的,往往片面。
关于“学习提示
史论到唐宋发达的原因:是谏戒的主要方式,借古讽今;是文章训练的主要方式,多翻案文章。
苏轼《宋襄公论》:“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苏轼的类似史论文章达到百篇。宋襄公打着仁义大旗谋私利。
唐宋诗歌翻案也很多,杜牧《题乌江亭》。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扬声器
关于“单元学习任务
1、“心怀天下,勇于担当”,说出了中国政论文的核心:观点正确
2、论证的要素:立足于时世,自己的立场。文章很难说服别人,但是对别人有帮助。建议学生读一读司马光的回信。
3、“理性的声音”和“理性的表达”古代主要论证方法是比喻和类比。
4、论辩有两种:受价值限制,无价值限制。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