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时代教师应该走向何方?
当下我们全社会正处在创新2.0的时代,创新2.0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它是创新1.0的升级版,是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创新形态。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知识传播系统上的物理瓶颈,人们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地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是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信息爆炸问题,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式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这是创新2.0时代的外部环境,同时知识社会也迸发了更广泛的创新需求,这两方面催生了创新2.0时代的蓬勃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相结合,全民织网,所有人都参与创新,知识和创新得以全方位地共享和扩散。应对时代的潮流,试点班开了《教师教育“创新2.0”实验课程》试点课,以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养。宁虹教授给我们做了这门课程导学课的专题报告,给我们展示了他最新的宝贵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直指时代教师的创新问题。
既然是身处创新2.0时代,每个人都是创新的主体,那么担当育人职责的人民教师理应迎头赶上时代潮流,不可落后!创新2.0时代,创新的出现、技术的产生也不再仅限于科学家的实验室了,它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的一亩三分地也可以是优秀教育教学的平台,教师应接受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为时代添上光辉的一笔。要实现教师的创新,首先在理论上要增加教师的理论素养。宁教授的讲座非常及时,也极具前瞻性。
当今社会,中国教育发展畸形,出现了许多背离教育本质的现象,比如说“掐尖现象”:教师培养不出来优秀的学生,就把别的学校的尖子生收归自己学校,当作自己教学的成果。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我们衡量教学的好坏、老师的优劣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这就导致了“怎么考就怎么教”,这样做,不仅教学成果是暂时的,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也是孤立的、不成系统的知识,而且也造成了评价决定教学的本末倒置的情况,必然会使得教育偏离人文性趋向功利性。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有文化地知觉社会与生活,考试作为对素质的抽样,内在于学校教育与学生素质,对于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就应该是“怎么教就怎么考。”以这样的信念,教育回归人文性,教师创新也就蔚然成风了。基于此,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富有理论触角的合理模式:根据教育发生的构成性原理,采取一种种子长成大树的内在发生与展开方式。在教师以热爱作为构成性起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科、学生、教师专业的统一,实现教学设计与实践统一,最终达到一言一行为师为范的同一。如此做来,教育真的就成为了一种相互成全的事业,学生不再觉得学习难熬,老师也没有了职业倦怠性,真正地做到了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老师要做很多的工作: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课程的内涵实质确立课程设计的理论起点,然后切分单元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完成既要讲究学生的直观认知,还要深化感情,强化认识理解,随之去增强意义,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知识的累加,还能获得人文的熏陶,从而课程也就有了超额意旨的效果,学生触及到了全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再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实践,深化认识,最终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意识流。这样每堂课都实至名归,每个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每个学生都带着大脑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了有素质的文化人。前景总是美好的,我们也不难发现,社会越向前发展,教育越要体现对于全人类人性的关怀,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不再仅仅是传话筒、传道者,更是一个灵魂的歌者,和学生进行的是心与心的交流。老师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教师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好在宁教授的团队做了这样的一个先行者,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先行者。宁教授的团队工作分为三个同时展开的基本模块,还富有多种创新制作模拟实践。宁教授在会上多次强调,他相信他的工作能不用三年熬成婆,对此他很有信心,听了他的讲座,我们也是倍感力量。
确实当今中国教育的窘况不是老师的一己力量造成的,要实现教育的突飞猛进也不能单靠老师的一己之力。但对于即将成为专业教师的我们,这些探索就富有意义了,换句话说,就是有了这些探索和思考,有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尽的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才能体现我们的时代性和专业性,也是我们教育硕士的职责所在。总之,路还很长,好在我们都在路上!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