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妍的日志

芦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历史教育需要回归标准——北京师范大学优质中学历史教学案例交流研讨会随想

芦妍
分类: 听课感悟
更新于: 2016年3月30日 23:42

      这周末听了《北京师范大学优质中学历史教学案例交流研讨会》,6个精彩的优质课案例、来自教学一线历史老师、教研员和高校历史专家多角度深入地评审,给我带来了关于我们这个学科和学科教学的不一样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历史学科教育的师范教育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就是好像什么都对,好像什么又都不对。比如说新的课程标准出来了,认识和批判并存,教科书编出来了,学界总是能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课改来了,引进了不少西方的教学方式,然后开始研讨,批评的声音来了又不能大张旗鼓地搞,等等这些问题最后都归结于一点:有利于学生就行了,这里又有了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观点,如此一来,我觉得长期以来的历史教育还是很混乱,没有能站得住的标准。

      深究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历史的本质属性,历史的一度性使得我们无论怎么研究怎么学习怎么还原还是无法达到当时的真实,甚至很多观点过了一些时日我们自己就不能自圆其说,也许哪天我们在茶馆里听段说书,我们还觉得他们对历史的了解比我们都多。既然如此,有些同学就要问了我们还研究、学习它干什么呢?这里我觉得我们需要明白历史在我们整个民族的地位,我们也需要区分历史学、公众史学、历史教育。总之就是,我们否认历史我们就是否认我们自己,不断地探索、认识自己的历史是我们人类的使命,所有的这些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有不同侧重地进行和表达出来,这就分出了历史学、公众史学和历史教育。这三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历史学科教育本身的理论根基就不牢固。这里我们主要探索历史教育需要回归标准的问题。

     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领域存在标准: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等。这些都是我们心知肚明的额,我想说人类最宝贵的属性是我们会思考,我们会反思。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推进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但是往往也产生一个直接的结果——我们最后把自己丢了。在学术上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历史教学这个基础教育的实践领域,我呼唤标准的回归甚至是重建,历史本身就是矛盾体,历史本身就有着不少的悖论,认识的实现也需要多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太多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来我们实际上对这个领域还不是很了解,而且这些争论也容易带领年轻老师迷失,况且实践领域本来就及其复杂,多种因素相互缠绕,我们就按着这些标准往前走,再者矛盾的东西本身就有革命性的部分,事物是运动的,内部因素会此消彼长的,我们不用过多地施于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1、深入理解历史课程标准,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待它的合理性,以及在历史的长河里去去有质感地展开他。2、立足教科书,强化理解基础历史史实、概念,以唯物史观为前提,去展开它的合理性。3、坚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因为其抽象无味在基础教育整个体系里本来就不讨喜,历史教学还是应该开始于兴趣,结束于生成性的兴趣。兴趣具备了,学生的思维、学习、认知等能力自然也是水到渠成。4、遵循历史本身的合理性。我们的历史课来源于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历史的合理性,我们在课上传授这种合理性的时候我们不能去背离它。5、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6、历史教育本身的规律等等。我认为我们在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背离或者推翻这些标准,我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自掘坟墓。这些问题混沌,我们就是昏昏,又怎么能使昭昭。

     我们在回归标准的时候还要注意比例是否合适,这些跟我们本身对历史的认识和我们本身实践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现在有的老师太过注重学生的兴趣,整节课都被学生的兴趣带着跑,还比如有的老师太执着于教学设计的问题,为了设计而设计,违背了历史本身的规律等等。我觉得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比例不合适,而不是我们所质疑的我们本身的标准就有问题。

     所以,历史教育需要回归标准,这些就是我的一些思考,思想还不成熟,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去印证进而更深层次地思考。

历史教育需要回归标准——北京师范大学优质中学历史教学案例交流研讨会随想 - 芦妍 - 芦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