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辩论课初探 ——2016年3月11日西城区历史教研活动有感
今天去北京三中参加了西城区的历史教研活动——一节王安石变法的辩论课,听完课我深有感触,决定探讨下历史辩论课。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出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的形式多有创新,讨论课、辩论课、情境课等等。今天韦娅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节历史辩论课,听完之后对辩论课我有了几点浅薄的思考:
1、历史辩论的课前准备。辩论课本身就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今天的辩论中也可看出学生们思维的光辉,可见学生课前做了充分地准备,看了很多的历史资料,这也暴露出了大问题:学生课前做的准备、找的资料是否真正理解了。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完全掌握了论丛史出的方法,在亮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可是很多同学直接在赛上拿着资料去念,有的念的还不通顺。所以我觉得历史辩论课可以让学生部分脱稿辩论。
2、历史辩论辩题。一场辩论的核心就是辩题,历史学科里面徜徉着丰富的历史话题,对这些问题的现世思考能帮我们真正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对话,领会历史学科的价值,所以我们是可以从中选取话题放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辩论的,问题的关键是哪些历史话题可以当做辩题。拿今天的课来说,辩题是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是作用重大还是作用有限呢?我认为这个辩题不是很恰当,它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本身很难区分,而且历史本身富有逻辑,如果硬要进行区分,就会割裂历史之间的联系,从现实的辩论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学生在辩论的时候陷入的怪圈:任何一场改革的弊端性和作用不大。导致了两方所做的陈词无法真正区分。而且王安石变法的问题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用来做辩论的主题很是为难学生。
3、历史辩论的规范过程。这场辩论课还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辩论赛的流程并不清楚。每方一辩、二辩、三辩的发言没有层次,切入点都差不多,而且后一个同学对前一个同学的发言没有承接,我觉得这个部分老师可以在开始之前给同学进行相应的培训。
4、历史辩论的现场氛围。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今天老师没有让全员参加辩论赛,还有很多学生坐在教室的后面默默地看着前面同学的辩论,虽然老师最后在进行评议的时候也找了没有参加辩论的同学发言,但是我觉得还是没有很好地调动起全班同学;第二,正反方相互的辩论学生也没有真正切中要点进行相应的反驳,还是只关注自己课前准备的,所以辩论的气氛并不是很浓厚,当然这里面还有问题是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好多都没有真正理解。
5、老师最后的评议。也有两个方面:第一,有深度。今天这位老师就做得很好,她在课堂最后,给同学们升华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评议,总结了史料实证的层次,这些层次在辩论课上也有所展现,学生对此可有个直观感受;第二,积极纠正。学生的辩论过程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缺乏历史主义:学生在辩论时商讨王安石变法是宏观调控还是国家垄断?这个问题如此定位,就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老师在此应积极纠正,另外,有同学认为北宋最后的灭亡跟王安石变法有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并没有什么作用,这个观点也是没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老师在最后的评议应该积极指出来。
最后,还有一些针对历史教学的参考,个人觉得现在老师上的历史课越来越深,学术性越来越强,主线越来越高深,但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还有很多学生并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史学基础,他们需要的是基础的历史知识,过于拔高的历史课他们没法参与进去,慢慢地也就不想参与了,我们历史课的定位是什么?我们老师是不是要为了几棵树苗放弃整片森林,辩论课的这种形式适用于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