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妍的日志

芦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让思维开花

芦妍
分类: 听课感悟
更新于: 2016年5月20日 12:26

让思维开花

   ——北京市161中学胡京昌老师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展示课

今天西城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听取北京市161中学胡京昌老师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胡京昌老师以其广博的学识、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解读给我们呈现了一堂优秀课例,听完之后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思考。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虽然距我们今天不远,但是因为我们对经济原理并不是很了解,本课又涉及了诸多经济概念,所以上起来并不容易,想推陈出新也很难,胡老师的这堂课从形式上来说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课,但是兼具了很多新的特点。胡老师本课的设计是出于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方法、能力。

1、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在做教材分析的时候都会考虑本课在整册教材、单元教材中的地位,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里并没有凸显出来。胡老师很注重上位的关系,他在课前让学生们先看教材,明确指出从目录看起,看整个单元的位置,看本课在单元的位置,课后还进行基于本单元的总结,强化知识的逻辑联系,用胡老师自己的话说,有些东西如果我们不站得远看出来,学生就看不出来了,有些总结不提前做,有些问题不提前说明,等到高三的时候就晚了。

2、公开课也可以依据教材。胡老师这节课完全是依托教材,把教材进行恰当地剪裁,额外补充的史料真的不多,胡老师作为传统的历史教师真的给我们上了一课,无论是常规课还是公开课,盲目地另外补充大量史料,把课本束之高阁,盲目出新,真得需要我们好好考虑了,学生平时学习历史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我们上课的45分钟内就把课本弃之不顾,学生又怎么可能耐心地看课本、掌握课本呢?胡老师在课上还指导学生看书要注意细节,特别是这些结构的英文缩写等,这都值得我们学习。

3、知识的层次。胡老师今天明确地指出,老师课堂的讲授必须讲出知识的层次,普遍地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或者事实问题已经没有必要了,除了事实、概念、价值之外,我们更要注意程序问题,就比如《英国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不应该知识学习过去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这门知识如何而来的程序性过程。换言之,去指导“如何知道”比了解事实本身更重要。体现在胡老师这堂课里,可以发现,胡老师放弃了难以解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定义问题,设置问题,学生去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美国试图建立战后的经济霸权地位,那之后怎么实施呢?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事例渐渐明白,它得解决支付货币、货币信用、贸易关税问题,这就进一步理解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它下设的机构了。虽然概念在我们教学里也很重要,可是在我们本身不理解、又没有把握讲清楚的情况下,还要达到功能的教学目标,就从问题入手,通过需求实例细化概念,功能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问题的探究。本课胡老师的设计其实还是也就是三个问题,他在课前就告诉学生要去解决这三个问题,使用问题驱动的方式,用赞可夫的话来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得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问题的探究式手段,最终要达到对知识模块的理解,当然问题的设计也要讲求层次性和多重性,入手点一般有解释现象、列举表现、概括特点、分析原因、比较影响、论述论证、规律趋势、解读说明,胡老师三个问题三个渐进的层次驱动学生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5、以学生为主体。胡老师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整节课他说得少,学生说得多,把问题抛下去之后,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探究的时候胡老师还提示学生要注意角度,每一个学生回答之后胡老师会进行一个更为集中的总结和角度分析,几次下来学生慢慢就会以角度概括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角度又各不相同,胡老师也没有一个限定的答案,就是给学生开放的视角和开放的思考,这和高考解读题的思路很近,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每个问题回答完之后,老师再进行角度的总结比如分析原因、分析影响的角度,课的最后再进行不同结构的内容框架,足见胡老师这节课的开放度和学生优秀的表达力。

当然,一节好课不止这些思考点,我希望这些点能融入我的教学中去。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