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浅谈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陶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要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但我们今天的一些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认为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受教育者,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不学不行,学不好也不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喜欢学什么,就很少考虑了。于是学生几乎成了无血无肉,无情无意的"木头",教师想怎样砍削,就怎样砍削。这种对学生缺乏理解,漠视学生主体性,无视学生创造力的做法,陶先生早就深恶痛绝,他曾这样愤慨地评击道:"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的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要以陶先生为榜样,注重研究学生,理解学生。
"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无论什么事情,教师不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所 需,硬要他去一些不想做的事,只会使师生关系僵化。 俗话说:理解万岁。任何人之间的交往都离不开理解。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找出犯错误的原因,使其接受教育;只有理解学生,才能抑制消除自己心中的焦躁和不冷静冷静,心平气和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能吃一堑长一智。教师理解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得以建立。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想。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首先就要要求我们老师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许多老师难以放下自己被传统“架”起来的架子,维护着所谓的“尊严”,把自己的角色神圣化,让自己去扮演说一不二的神,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质。 事实上,找学生谈心,和学生交流,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因此,谈心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的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要求我们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主动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出现“状况”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在用训斥,不可理解的语气,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从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教师的“倾听”,能改变学生的被动课堂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还会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艺术,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促进师生的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还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顾及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力和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关注焦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预设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你愿意去听,去细心地感受,你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你也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将心契心,以心比心,让我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甘为人梯,真正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 所有评论(2)
-
李崔印说的很对2016-01-19 15:42 回复
-
王艳华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2016-01-19 0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