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的日志

刘梅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以好书为伴 与名家同行

刘梅香
更新于: 2016年7月14日 11:08

以好书为伴   与名家同行

迁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李海侠老师在迁安市初中名师读书讲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谈谈读书的话题。经验谈不上,我只想把自己和读书的一些片段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和大家产生一些共鸣或是引起大家的一些思索,使更多的同仁共享读书的乐趣,感悟精彩充实的人生。

这次,我与各位交流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1、我读书受益的故事。2、我是怎样读书的。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开展 “营造书香校园,成就精彩人生”的读书活动。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号召组织全体教师读书,并结合教学实践写出读书心得。学校还组织专门人员评出相应的奖项,这一活动,极大鼓舞了教师读书的热情。在这样大环境的熏染下,我从开始的应付到后来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并从中获益,可以说这其中的故事是生动的、是难忘的。

      从教十八载,班主任工作也干了十八载,不谦虚的说,管理学生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所以,我总以为读一些名家的教育管理著作成效不大。因为学校不同,学生不同,书上的理论和实践会有很大一段距离。鉴于此,我总是像警察一样,明察秋毫,把每一位学生的细小行为都装在心里。每天不是操场就是教室,不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可是时间一长,学生像防贼一样防着我,我满腔的爱心学生很不领情。更严重的是,长时间下来,我感到精疲力竭,有时学生的一次叛逆会让我晚上失眠,白天烦躁。回到家后,把不良的情绪发泄给家人,这大大降低了我的生活质量。尤其最近几年,学生中娇生惯养的多,比吃看穿的比比皆是,学生心理脆弱,叛逆性极强。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学生感恩之情严重贫乏,再用看、管、批、罚的管理方法会让我举步维艰。可工作还得继续啊!这时,校长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它就是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开始,我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每天读一节。但读着读着,我产生了很多的疑问。魏老师管理班级为什么那么轻松?学生为什么会甘愿接受魏老师的说明书?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魏老师那样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的班主任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乐此不疲地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深思,我该如何把魏老师的管理班级的精髓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呢?我迅速拿出纸和笔,逐点逐条的把书中自己认为有效可行的方法记了下来,下面,我把当时的笔记展示给大家。完成了这项工作,我深舒了一口气,好像找到了法宝,找到了精神支柱。时间不长,这些法宝真的发挥了作用。

      老师这个职业特殊性就在于他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个世界,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也许是我这个平凡的老师最幸福的事。这就是我和《班主任工作漫谈》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读书的成效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你读了,用思想去读了,那美好的风景终会出现在某个人生的路口,让你惊喜万分!

       2013年暑假,我偶遇了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幻灯片展示),其中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紧跟时代节奏的现代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应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实际。我对其中“平等对话”“因材施教”“心中要装大目标”等章节做了读书随笔。80页的《学会等待》这一章节,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是啊,平时。我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班里的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醒悟,等待他们成长了吗?想到这里,我满满的都是反思与自责,不断的质疑自己:我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或者“班妈”吗?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件事发生在去年夏天。那天是周五,上了四节课,又组织了一节临时班会,说话说的我直头晕。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了家。本想到家就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可是,刚打开门,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我心里腾的一下,因为以前这个时间,女儿早就回来了,坐在她的屋子写作业呢?这晚了,去哪里了。给他爸爸打电话,他还在加班,也不知道去哪了。这时,担心战胜了气愤,我赶紧去楼下的她朋友家去找,人家在家吃饭呢。去哪了?去哪了?我疯了似的在小区里找,还是没有。给她班主任打电话,说放学看见她背书包离开学校了,没在学校。我顿时就急哭了,因为女儿平时很听话,从来不疯跑,离家回家都打招呼,今天去哪里了?这时,我脑海里出现了人贩子,迷药等情景,瞬间,我就无法动弹了。这时,闻讯而来的亲戚朋友也帮忙找了起来,我坐在路旁的台阶上流着泪。过了半个多小时,电话响了,一个亲戚在黄台湖公园的小亭子那找到了女儿,正往回走。我的担心一下转化为气愤。我一定打她,让她长记性,让她明白,她不只属于她自己,她还是爸、妈的唯一。回到家,女儿坐到沙发上,一言不发,低着头。她知道,她的错误犯大了。我压了压火气,没有看她一眼,径直躺到自己的床上。我该怎么管教她?她才12岁,还是一个孩子,更何况她是和同学去公园搜集写作的素材,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可是,就这样过去也不合适,躺在床上的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明天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这时我突然想到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的一个案例。(幻灯片)

我对班里的孩子都能做到静等花开,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不拿出足够的耐心,让她在经历中成长,在我的等待中自省?第二天早上,我看到茶几上放着一张女儿昨晚写好的纸条:下面,我把原版呈现给大家。(幻灯片)

看看还在熟睡的孩子,我热泪盈眶,我还奢求什么?孩子总会犯错,我们为什么要揪住不放?只要我们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拿出足够的耐心,静静的等待,每一朵花都会怒放。自己的孩子会,别人的孩子也会。这就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第二个故事。

这第三个有关书的故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阅读的收获。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以说,写作教学曾经让我困惑多年。大家都明白,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历来占有很大的比重。可纵观我们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是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只要老师宣布上作文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是满脸愁容,在心里叫苦不迭,提了笔,茫然不知所错,无从着手。能写出来的也是在作文书上克隆来的,妈妈送伞、爸爸背我上医院的素材用了又用,涌现在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作文本和考卷上。教学双方都是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师为命题搜肠刮肚,为批改皓首枯灯,为讲评唇干舌燥;另一方面,学生为完成作文抓耳挠腮,读批语索然寡味,听讲评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作文课成为老师和学生都最为害怕最头疼的课。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了几年作文,其结果是初中毕业了写起作文来依然是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假话、大话、废话满天飞,内容空洞无物。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所以,我认真的阅读了大量关于写作教学的书籍,想从中寻找到作文教学的新出路。

这时,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幻灯片)中对作文教学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总结起来,魏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写作积累的习惯,其主要方法和途径如下:一是培养抄录格言、警句、谚语、名诗的习惯。二是指导学生乐于读课外书。三是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四是惯例的课堂一分钟竞赛。其实,这些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潜移默化地激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因为,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真阅读了魏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做法这一章节,下面我先展示给大家。依据魏老师的做法,我结合自己的学生特点和本身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教学现状。

首先,根据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激发写作兴趣。比如《我的妈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N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妈妈的手》,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果然写出了不同母亲的形象。再有,现在的学生强调自我,表现欲强,所以,友情、机遇、挫折、自信、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就容易表现出来。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我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满足了他们的想要表达的欲望。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融入写作的。只要注意观察,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在摘抄本上,哪怕是一句话,然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再组织学生把自己近期发生的学习生活大事写在摘抄本上,比如:实验加试、体育加试、期中考试等。然后,把其中优秀作品在班上展览,鼓励写的好的那些同学,慢慢引导他们注意素材的积累、掌握素材的积累。

最后,把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叙事散文。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道: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同学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比如:有的同学说父亲为了给他补脑,坚持每天给他砸核桃;有的同学说妈妈为了维持生活,在风雨中摊煎饼。看,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温柔的心,也许,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就是鼓励他们把这种心情及时的写出来,然后交给父母看看,让父母也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一期的作文特别出彩,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多种效果。

功夫不会负有心人,我和孩子们在教学中勤思考,多积累,把教学的眼光放得长远些,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高效作文课堂也就会随之建立起来了。

您若问我读过多少书?我也不知道。因为,我读书,不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读过多少本书,而是要让自己知道:我遇到了问题,我该怎么解决,我为什么要这么解决,我这样解决有什么好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国内国外都有哪些观点、方法,哪些对我来讲,可能是更好的。也许,正是本着这样的读书理念,支撑着我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接下来,我还想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是如何读书的。

日常工作中,总能听到好些教师感慨: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回家后,又是做饭,又是照看孩子,哪有时间读书?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也就是说,我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知识的大海,就会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教师也会挤出来多一点的时间进行阅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把读书看做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的教师的一举一动,才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样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我校多年的教师阅读活动坚持下来,明显地看到老师们有可喜的变化。教师的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走进我们的办公室,听到最多的是:“你最近看了什么好书?”看到的情景是除了专注地批改作业外,就是或静思读书、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在认真地备课、浏览精彩的读书网页。久而久之,教师们阅读量越来越大,除了精读的学校指定的教育教学专用书、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专业书籍外,还涉猎了内容广泛的各种其他有助于自我修养、自我只是提升的五花八门的书籍。老师们在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我逐步感觉到: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

我感觉,多年的读书活动,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头脑里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大家的专业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把读书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起来的话,读书也就会让教师博学多才,讲课得心应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也犹如在享受中轻松施教。我在这段时间里再次陪我女儿读了四大名著,所以在再次教学 《出师表》等这类课文,我感觉比以前能引领孩子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我重温了鲁迅的作品,深入研究了鲁迅这个人,讲起《故乡》就更能带着学生细腻地去体会鲁迅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内涵;我反复读了老舍的作品,教起《骆驼祥子》,就很自然地能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老舍那质朴的语言风格了。反之,如果我就课文讲课文、就人物讲人物的话,那我的语文课也就变得苍白无力,平淡无奇,不那么吸引学生了。

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明智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帮助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来阅读以指导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其次,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来阅读,激发他们自己阅读的兴趣;最后教师多读书可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跟其他所有的事情一样,孩子的动作是模仿教师的,如果孩子看见我们经常读书看报,他们就会对阅读比较重视;如果教师孤陋寡闻,懒懒散散,光说不读,那么学生怎么会爱读书呢?最近几年,我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读书交流活动。每天课前的这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慢慢学会了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概括下来,学生们有交流的收获,有开阔了的视野,有锻炼提高了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自我风采的展示和自我进步的肯定。同时,我还把班里的读书活动和我们学校定期开展的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读书竞赛, “我知道的成语”、“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趣事知多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需要读书。更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因为,读书,是教师的一种最美好的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并日积月累,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比如,把书放在床头,每天读几页,每天写几笔;双休日,陪着孩子去图书馆,让阳光住进心里,让自己与优秀者为伴,与之思想共舞;寒、暑假,身体放松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心灵放松,遨游在书籍的海洋,让自己的思想飞翔。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忘记生活的琐碎,会忘记世俗的得失,会让你找到本真的自己,这样的日子才美。读书是开启另一种人生的钥匙,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快乐。

多年来的阅读,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多读书,常读书,精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更骄人的成绩,培育出更灿烂的花朵!打开一本书,我就如同走进一个完美世界,体验了另一种人生。所以我总觉得每个教师都应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一名终身阅读者,成为一个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因为读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让我以毕淑敏老师的一段话与在座共勉:“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辈子读下去,书就象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体现出来了。”

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让我们继续以好书为伴,与名家同行!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DSC_1203.JPG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