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的日志

刘梅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阅读,悦读,你我同行

刘梅香
更新于: 2016年7月13日 17:29

阅读,悦读,你我同行

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戴海荣老师在迁安市初中名师读书讲座上的发言

今天,我在这里谈读书,首先感谢教研室领导给予我的信任与支持,也期待在座的我们一起交流、分享读书的方法与收获。今天,我只是将我读书路上的一些故事与启示说与大家,期待在读书路上,《阅读,悦读,你我同行》!

是压力,促使我有读书的欲望,这种欲望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评选名师过程中,迁安名师评选制度促使我认识了许多教育教学名家,更让我不自觉地主动去见识他们的思想高度,令人惊叹!出门在外时,利用数据上网读王君等人的博客;在家时,泡在电脑上,拜读名人博客,分享他们的思想盛宴;眼睛读酸了,在去读纸质书。原来教育教学有这么多学问!而我,还自以为是的吃老本进行教育教学!真是惭愧。

哲人说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赞同。清代诗人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我想说,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第一,读书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平时备课,从阅读教参,到网络上的教学设计借鉴、名师课堂引领,再到课改理论点拨,一步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虽然很累,但看着课堂上雀跃的孩子们,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课本教学条理清晰而又顺畅,也有艺术般的享受。这种基于优质课堂的阅读当然必不可少。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务必阅读的一个有力的理由。新课程改革,在校领导强大的执行力中,学习课改理论刻不容缓。当初,我不知道何为课改,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如何激发学生课堂的内驱力……一切都是茫然。在山东杜郎口学习一天,只看到表面的热热闹闹,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学习状态,却不知实质。于是,我买了《润物无声——杜郎口中学精细化管理档案》,仔细研究课改内涵;又从教研员刘梅香老师那里借来《有效课堂——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解读》,多角度学习杜郎口。虽然我校和杜郎口的办学方式不同,但是就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变革方面,应该有一致性。我在课改方面迈的步子不大,因为学杜郎口,我觉得好多东西无法照搬。但我课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走读学校的,适合语文教学的课改方式。我得拓展视野,于是,我又拜读了《故事里的教育智慧》《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有效掌握教学的策略》《学校管理典型案例》等,虽然里边的内容良莠不齐,但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学校和中国教师报建立合作关系,我时常在QQ上阅读何文专家的“高效课堂技术操作”,确信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技术方法尤显重要。“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本着高效课堂公式,我一直在学习与尝试中循环。因为我侧重让学生先预习,后交流,分任务展示,小组评价贯穿课堂。所以再进行文言文教学,我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记、背的死板方式。比如我讲《孙权劝学》,在准备的时候,我看了余映潮先生的《记承天诗夜游》讲课视频和他的教学设计。余老师一开始就是用“读”一点点地深入文意的。第一遍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遍强调“夜游”,点拨节奏要“舒缓”,第三遍强调最后一句要读得深沉,第四次用几个关键字“念”“盖”“但”要读得较长,读出文言的味道,第五遍读前又提醒有两处“遂”“亦”要读出欣喜的意味,然后第五遍便感觉到了一种“宁静的味道”“赏月的欣喜”“深沉的情感”。

特级教师王君执教《湖心亭看雪》时,也用此法。第一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初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第二遍请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找作者犯的“前后矛盾”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再作定夺。第四遍齐诵一遍,要求找出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好的朗读指导好比是品茶,一道茶有一道茶的不同,一杯有一杯的味道。

试想: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引导,一丝一毫的朗读渗透,这样的“读”又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文言文的时候,请一定要让学生们“读”起来,一遍一遍地读,一次和一次不同地读,一轮又一轮有味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我在执教《孙权劝学》时,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指点,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余老师的整堂课的结构,只有四个字“读背”“欣赏”,两部分内容而已,然而这四个字的背后,却又有着那么多的回味无穷。王君老师讲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一节课紧扣的就是一个词“活命”,由那句“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层层铺展,前后贯穿。所以,我在执教《孙权劝学》时,突出积累与赏析。

丰富多样的预习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情节紧凑,我就在预习中布置了“仔细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孙权或鲁肃或吕蒙的形象,尝试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看谁演得富有神韵!”。课上,学生在展示朗读时,加入了表情、动作,透彻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采用记者访谈的形式,分析总结写作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也让人刮目相看。学生学得主动、有趣,老师教得重点突出,省劲、有效。

以前,教学《安塞腰鼓》,几乎总是老师一味苦讲,很不容易有共鸣;而学生如果一味苦读,也不易深入体会美感。王君老师有一篇博文《何妨让学生抄一抄》,我颇为赞赏。里边有段话“这里的抄是指‘摘抄’,但不是指教师一向比较重视的学生的‘课外摘抄’,而是指为了推动课堂教学而特意设定的‘课文摘抄’。”这倒是很新鲜!我迫不及待的往下阅读。王君老师强调语文课首先应该重视学生语文“素材”的积累。这个“素材”,包括基本的字词句,也包括范围更为宽广的写作阅读素材等。说得对呀!抄什么呢?王君老师说“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富有哲理的。如果课文太难,但表达极有文采的。如果课文太简单,但有“抄”的潜力可以挖掘的。如果学生层次偏低,其理解能力距离课文的深理解层面还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怎么抄呢?“抄出美丽,抄出语感,以此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抄出深刻,抄出共鸣,以此解决因少有生活基础而难以理解的句子;抄出个性,抄出创造,体会美文语言的气势与风采。”我学以致用,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时,思想意蕴学生很容易把握,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能让学生身心受到文言之美的洗礼。这篇文章气势雄豪,词语句式包括修辞方法的选择都绚烂多姿。抄对子的方法很有效,既照顾到了文本语言本身比较整齐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几乎每篇现代课文,都让学生摘抄几句喜欢的语句,并尝试仿写。这样,学生既整体感知了课文,也进行了作文小练笔。第二天上课,指名板书,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读书可以提升班级、学生管理水平。

我做班主任13年,做班主任期间,一直致力于搞好班级管理。在校领导的号召下,捧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虽然现在主抓教务管理,但我仍热衷学生的管理工作探究。

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从内心认识到读书,不仅为了应付考试,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从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让我知道了如何去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魏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既科学管理班集体,制定一系列的班规班法,又有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犯错误,唱歌”“有时也需要留学生”、“上进于反复之间”等。尤其是“上进于反复之间”,魏老师针对后进生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而允许学生有反复,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宽容学生的反复,最终取得进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好学生更好,后进生逐步进步。每个班级中,总会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品行方面的,老师在刚接触时,也会采用各种方法帮助、教育,有的可能立竿见影,收效较大,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左耳进,右耳出,好了一天,又回到了从前,于是,老师就失去了信心,断言道:这个孩子管不好了,没的治了。读了魏老师的特殊情况育人方法才让我明白,面对“后进生”千万不能放弃,而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育人方法,宽容学生的过失、反复,坚持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才是真正的班主任!

    我很喜欢魏书生的写书风格,风格平实,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人心悦诚服。寒假,我又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学学这位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魏老师的语文课讲究激趣,我也时刻注意这一点。

那天下午第五节课,暮春的温度和沉闷的教室氛围,让我们师生的课堂氛围很是不痛快。我安排的教学任务有复习二、三单元基础知识。乏味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岂不会浪费时间?于是,我让各组代表在课前板书(前一天晚上作业是自主整理这些知识)。课上,如果我念一遍或让学生自主念一两遍学生的优美板书,滥竽充数的学生必定不在少数。于是,我采用对抗组两个同号学生PK的方法,对抗组同号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朗读水平,念老师指定的内容,由其他同学表决,获得支持多的,给相应小组加分。不用说规则,学生自会用心去读,其他同学也会专心去听,而且,读两遍,加深印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效果不同寻常。

感谢教研室的读书要求,让我认识了戴尔·卡耐基,一个从美国密苏里州玉米田里走出来的男孩,后来成长为美国一代成功学宗师,他本人被看作美国精神的杰出代表。当作为名师培养对象读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时,就被他的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所吸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卡耐基经典小故事全集》,读了两则,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着我,给我安慰,给我鼓励。同时,对我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智慧补充。里边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要别人完成一件事,就必须鼓励竞争,这样才能挑起他的积极性和工作效能,因为人人心底都有一种胜过别人的欲望。”“争胜的欲望加上挑战的心理,对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我喜欢在课堂上用这种方式。比如讲阅读的时候,我让对抗的两个组的所有成员同时准备讲解。事先提出讲解要求,比如读题目,分析答题思路,总结答题技巧等。组长不能明确哪道题由哪位同学讲解,因为这个权利在我,我会在课前几分钟才明确,几号负责讲解哪道题,两个对抗组的同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讲同样的题,哪位同学讲得简洁而又要点明确,其他同学就可以将自己的一份支持给予他。同号的这两名同学谁获得的支持多,相应的小组就获得加分。这样,课前,每道题,对抗组的同学都会准备,在课前2分钟,再按老师的要求重点准备,不会的,组长还会负责教会。讲解时,两名同学虽然讲解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殊途同归,其他同学理解了两遍,势必加深印象。老师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活跃度,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轻松掌握。当然,我的方法,往往是杂取百家,变通为我所用。

我们有时会指责学生,却发现该生并不会因为你的指责批评而努力学习。人都是高傲的,爱面子的动物,甚至为了“面子”拼得你死我活。当你蹂躏别人的感情、找差错、发出威胁、当众批评、甚至伤害别人时,你就是在给自己树立强大的对手:他会怀恨在心,即使不伤害你,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好感。这样做,又何必要?我班有个孩子叫宁学美的女孩子,很有个性,学习总是心血来潮,不想学的时候,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有一次,她又没实现目标。我开始想说:“你头脑灵活,但是你怎么不好好用呢?”想起卡耐基的话“如果必须挑错,请将‘但是’换成‘而且’。”于是,我说:“和开学时相比,你的语文成绩进步多了,而且,你头脑灵活,只要你继续努力,你的语文成绩就会实现目标,我相信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批评别人之前,请给予真诚的赞美。千万要注意,接下来不要说“但是”,“但是”里埋藏着失败的种子,并让人怀疑你赞美的可信度。你只要换成“而且”,就可以让人改正错误,并尽量达到你的期望。人人喜欢赞扬。即使一个人做得再好,如果你从来视而不见,时间长了他也会灰心、气馁、退步。即使一个人做得再差,只要你耐心地引导、鼓励、赞美,他也会朝着你的标准慢慢靠拢过去。

以前,我最担心上阅读课,只是因为在阅读课上,学生坐得比较散,不好管理纪律,总数有那么几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搞小动作。安排两个情商比智商高的孩子监督,开始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当众宣布:从此,你们两个是纪律监督员,XX组的阅读纪律由你们负责。赠予一个头衔,不需要你花费任何代价,却使受赠者欣喜万分,让人在虚荣心里享受着“高人一等”的感觉,并乐意做到“名副其实”,乐意接受你的指挥。

每当感觉自己的教育理论十分薄弱时,就从阅读经典教育理论开始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我总相信:不计筹码播种阅读的种子,总有一些会发芽,开花,成长为树的姿态,而后一棵一棵缀连为森林的姿态。

第三,读书可以完善教育子女方法。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中极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我希望孩子的生命状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状态。女儿上七年级时,对学习缺乏信心,脸上很少有笑容,成绩总是在160名左右,而同事的孩子们基本都在百名以里。每次考试,女儿不言不语,我也很上火。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最牛教师”王金战《学习哪有那么难》。一开始,我便被书中王老师朴实的话打动了。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的。应该说,王先生的育才经理论上并不高深,但实践上非常有效,老师、家长、学生都能从他那儿感同身受,和他一起激动、一起励志、一起享受教书育儿和学习上不断追赶上进的“宏观调控”之美、成功成就之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掩卷深思。王金战老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的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他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门道,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养成了好习惯,调整成了好心态。这与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习惯培养好性格,好性格培养好心态”是何其相似啊!可是,又有多少家长或老师像他一样一直坚持着呢?

我们扪心自问:当学生遇到学习的困难时,我们引导他寻找好方法了吗?当学生出现厌学倾向时,我们给他们最热情的帮助了吗?课堂上出现学生听课不认真的情况时,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了吗?当我们从教多年之后,我们还一直坚持学习吗?作为家长,我们和孩子成为朋友了吗?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帮子女进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像王金战老师那样做子女的好父母,让孩子和我们成为最贴心的朋友。

回想书中精华,最重要的两大内容就是习惯与心态。

王金战老师用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习惯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对于孩子,我严格要求,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逐步养成孩子自主学习习惯。我是家长也是老师,我在参加学校的合作学习实践之初发现,没有好习惯很难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课堂上经常有混乱的时候,从预习到展示,费了时间但是收效甚微,所以我曾经为习惯的培养绞尽脑汁,虽然也一直致力于习惯的培养,但一直缺少系统的梳理。在阅读了《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确定了十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备齐学习用品的习惯;认真预习的习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习惯;恰当表达的习惯;耐心倾听的习惯;及时记录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快速板书的习惯;小组合作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主抓其中1-2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我所尝试的这些内容还缺乏王金战老师的细致和和坚持,但我相信,只要教师带动学生,家长带动孩子,一起坚持不懈,好习惯的培养一定能带来最大的效益。

再说心态,王金战老师认为:学习仅仅是一个手段,它的真正目的时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学习时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自制力。与此相比,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强调更多的则是成绩、分数。的确分数很重要,但常拿分数给学生加压而忽略对其心态的引导和培养,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成风。如果以王金战老师的观点,用机动灵活的方法帮学生度过心理难关,驱除学习中的“心魔”,使之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生就会知道学习其实没有那么难。

是啊,学习原本就没有那么难,育才原本就应该很轻松,但这种轻松源于我们对学生的热情和真诚,源于我们对教育前景的不断探索,源于我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源于我们对事业和家庭的责任感。所以我们的确应该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糊口的饭碗,把教学当作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把学生当作朋友而不仅仅是学生。

我又用心读了他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既有王金战老师做思想工作的成功案例,还有他的学生们的学习经验总结,以及他的工作反思和心路历程的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女儿成绩已经到了年级74名了。到九年级最好的一次,居然到了年级19名。女儿脸上现出了越来越自信的光影。每读一次王老师的书,都会有新的收获,书中的理念颠覆了我以往的教子之道,从孩子身上我认真的反思了我自己。清醒的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的问题。以前女儿每次考试我似乎比孩子还紧张,孩子如果一门考完告诉我很糟糕,我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却很不平静,这可怎么办?又比他们班上某某某落后了,为什么不认真点,我的心情也随着女儿的考试起起落落。现在,通过读书学习,我知道了学习是孩子的事情,是好是坏必须由她自己承担,而我们所有的担心根本起不到作用,只会让孩子压力更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积累,现在我对孩子的考试看的和平时一样,基本上能做到心平气和。

第四,读书能获得积极轻松的生活态度。

有时,教务工作让我应接不暇,忧虑和烦恼一并袭来,我就借用卡耐基的办法弄清四个问题,会使工作中的忧虑减半:一、究竟有哪些麻烦?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有哪些可能的解决办法?四、你倾向用哪种办法?科学研究发现,所谓“过劳死”并不是真正的过度劳累而死,而是被工作中的操心忧虑折磨而死。工作中的操心忧虑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大多来源与很多悬而未决、需要时刻记挂的问题。所以,要消除工作中的忧虑,办法就是别让这些问题再在大脑里纠缠你。

我正在读《成功来自1%的不同》,不断激励自己在事业、家庭等方面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成功所具备的特质一一剖析,然后分类系统解说,全面展示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与众不同的1%,获得有益的启示。

我们常常要求我们的学生多读书,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世界名著,但我发现,我们老师自己反而没有这样去读书,甚至很少读书。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固然要看专业的书籍,要学习教育理论,要钻研教材教法,要学习名师的课堂实录,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不仅仅是教材,一个新闻,一部影片,甚至一首网络歌曲,都可能是我们的教材。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所以,我们的读书应该是和学生一样广泛的,甚至比他们更广泛的读书。

书,对于普通教师而言,那是散发新的魅力的“良药”,是保持课堂生命活力的兴奋剂。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读书使得做教师的我们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读书,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书海浩瀚,希望各级领导、老师互相推荐好书,你我共享阅读好书的氛围。

读书吧!我们倡导读书,因为在柔软的纸张和好看的方块字里面,能感受智慧和启迪。读书的时候,我们欣赏的是别人的思想,熏陶的是自己的灵魂。

老师们,让阅读、悦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SC_1211.JPG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