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静享岁月安好
与书结缘,静享岁月安好
迁安市扣庄中学刘智辉老师在迁安市初中名师读书讲座大会上发言
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曾有一段时间满足于现状,忙于各种琐事,在闲逸与无聊中打发时日,心中的那种空虚和失落让自己感到懊悔和愧疚。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日益鲜明的个性差异,教育孩子的一些困惑,人际交往的一些烦恼,让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回头审视自己,在步履匆匆中,我还剩些什么?在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中,我知道自己用忙碌切断了心灵的滋养。喧嚣尘世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不是工作的繁忙让你觉得辛劳,而是内心的匮乏让你疲惫。而阅读是新发现的旅行,是人生的另一种历练,所以在读书中快乐,在读书中求索,阅读成了自己幸福的生存方式。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开篇中这样写到,“古往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人生有书相伴,犹如心灵有源头活水,是一件幸事。
一、好书犹如名师,带我前行
我曾经在教学和管理上心存困惑,曾经面对新课改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对纷纭的教育新理念一脸茫然。便捧起了专业书籍,看《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写》、《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在经验中筛选,在实践中应用,在课改路上前行。
去年接手这批学生,有一个孩子表现较为明显。理科是尖子生,但语文在四五十分左右徘徊。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有自己的理由回应,而且作业很少按时完成。在他桀骜不驯的眼神里,我决定避其锋芒,另辟蹊径。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中说到,“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从说服走向对话”启发了我,我从前一直根据自己内心构筑起学生成长的模式,将我们面前那些千姿百态的学生一一嵌进去。如果哪位不肯或不愿就范,就苦口婆心的劝说,那样总是收效甚微。
当从关系入手,在对话中平等看待对方,尊重对方,呵护他们的想法,我发现那颗执拗、倔强的心里面也有一种不服输、上进的念头,只不过没学会如何选择与表达。后来我利用课间操时间和他坐在那里聊天,当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也看见了自己很多的已有的偏见,也在交流中收获着一种心灵碰撞的喜悦。我还记得每年学初接到一批新的学生,我会在第一节课让他们做自我介绍,而我在课下背座次表。第二节课就直接点名,被叫到孩子眼里的惊喜在无形中消除了师生的陌生感。一个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都是有效的沟通手段。当你尊重学生、爱学生,当学生喜欢你,教育就很简单,也很有力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当捧起书本,看名师、名人用实例叙说自己的经验,类似的情境让我顿感柳暗花明。让我不断纠正一些信念与想法,去除闭塞,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我的工作与学生。
很多时候大家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李希贵校长的“放手才有更多的机会”点醒了我,让我对责任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关心的事情做出的反应。” “在自由的空间里培养自律的意识”,“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等等。当把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放手给学生,每个人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当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找到那些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他的责任感就会越来越强。班级文化建设时,集思广益,由孩子们自主来完成、维护。他们每个人都像守护宝贝一样看好小组甚至全班的布置。
人生是一枚硬币,一面是选择,另一面就是责任。当孩子有机会进行更多选择的时候,他也就学会了负责,这也是他自己的动力。
说易行难,但我们每个教育者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所当然的主张。希望用我们认为最正确的、最有效的那个方式,把他们变成一样的“好”孩子。但事实是经常让我们产生挫败感。我们忽略了一点,作为一朵花,它的花期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成为一朵花,那就做一棵草。不要希冀它开花,但它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个体选择不同的模式。所以我们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静候花开。选择了适合的方式,才会有更高的效率。
读过的每本书不厚,但字字珠玑;字不多,却熠熠生辉。萃取他人的实践精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的更快更远。
其实除了阅读纸质书籍,我也经常从空间或微信公众号里学习,每天晓东老师播送的王君老师的作品,听听罗辑思维,关注周国平,视野的开阔,能让自己多角度地来学习与思考。
二、好书恰似挚友,伴我成长。
每天晚上,孩子在那里写作业,我就坐在那里,读一本喜欢的书,随书中的文字,让思想自由的驰骋,在白纸黑字间享受阅读的美妙与幸福,那种心灵的静谧与安宁不可名状。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照顾老人,看管孩子,忙于工作,应付亲朋,那种人到中年的压力接踵而至。所以有时我更倾向于看心灵成长一类的书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看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悟武志红《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思李子勋《陪伴孩子长大》……慢慢跳脱出自我,接纳自我,也在不断提升自我。
有一天,读到台湾张德芬老师的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让我豁然开朗。而《遇见未知的自己》以都市白领女性若菱为主角,借由我们每天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地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在世界,改善内在状态。最终破茧成蝶,迎风飞翔。若菱在老人及其他学生的指点下,每天做功课,不断亲近那个自我,最终成长。三部书按照唤醒、疗愈、创造三步来找回真实的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每天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而它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以我的孩子为例,他今年上八年级,记得刚升入中学的时候,双休日的作业,他至少要分三个半天来完成,每个半天写一个小时,其他时候玩或者看电视。每次我都觉得无法忍受,为什么不把作业全部写完,剩下时间怎么玩都没关系。每个双休日就在怄气中度过。有一次我突然醒悟,我一直试图用我认为好的办法来要求他,而没有顾及他的想法和感受,而这行为还被“为你好”三个字伪装起来。原来我是在用我的观点与想法来看世界,来评价周遭的一切。所有外在的行为都是我内在投射的结果。当我放下执念,由他去安排,也未出现过拖沓和耽误作业的现象。甚至有一次他还对我说,“妈妈,把作业先完成,感觉也挺好的。”当我们能不断审视自己,身体力行,那些理论还是有效的。如果能时时关照自己,人生真的少了很多烦恼。
当你用手指着谁批评的时候,一根手指指着对方,三根手指对着自己。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用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看周遭的世界,并常常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在我小孩八九岁的时候,在楼下和另外两个小朋友玩一种游戏。当时另外两个孩子争着要第一个来玩,他就说,“行,我第三吧。”我站在窗子前恰好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感叹,就这样吧,就在后面跟着吧。后来他回到家里,问他原因,他说,因为不会玩这种游戏,所以他想先看他们玩,熟悉一下,找到技巧。从那以后我就很少用我成人的模式来揣测他的行为和心理,很多事情尊重他的选择,不断觉察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逐渐地去靠近和拥抱那个真实的自己。
已故的杨绛先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美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遇磨难,困顿心灵干枯才悲。平静的日子里,从每天琐屑的事情中抽出时间读读书,静观自己,真的就是心灵的独舞,惬意、安然。可能只看一两页,可能只有十来分钟,但短暂的休憩有助你更好的前行。简短的一句话可能让你醍醐灌顶,也可能让你如遇知音。和文字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也可算做是一种美丽的邂逅。从此,人生旅途不再寂寞。
所以让我们静静打开一本书吧,让书香充盈人生之路,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在书中慢慢的成长,那种内在的喜悦充盈着我们的心灵。以清净之心观世界,用快乐之心过生活,让阅读之趣伴终生。耐一点寂寞,守一份执著,享一缕馨香,诗意栖居,幸福成长!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