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的日志

刘梅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发现圣陶的价值

刘梅香
更新于: 2017年5月18日 21:15

        作者: 褚清源 

      这个春天,圣陶校园里的繁荣来的有点早。 满树繁华间早有蜂蝶翩翩其间,此刻,我们又一次探访圣陶,开始了为期7天的发现之旅。 圣陶学校的确是一所难懂的学校,这是记者两年来21次深入圣陶后得出的结论,在不少人眼中,圣陶的经验可能有点“玄”,有太多的做法充满了“偏执”。这里的确集纳了太多的教育悖论,挑战了太多的教育公理和常识。比如,脱离了教材的学习到底是怎样一种学习?打破既定进度的学习如何应对考试?跳级学习是否违背成长的规律?课堂怎能无师?如果课堂无师,那么教师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慕名来访者最常问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如果你只是道听途说,如果你不亲自走进圣陶细细品读,实在无法理解这样一所学校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采访圣陶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7天的采访,王天民曾三次午饭后带领我们漫步校园,发现春天。76岁的王天民始终保持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校园里的柳叶绿了,桃花、杏花开了,这位老人显然有点格外兴奋,“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校园里的美”。与王天民一起漫步校园,每一次都有新的生机,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   “破而复立,立而复破”,这是圣陶学校的改革逻辑,也是我们发现圣陶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的一种认知模式。圣陶学校有太多的“怪现象”让你无法准确捕捉它的价值。圣陶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教材的有机整合吗?圣陶的价值在于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圣陶的课堂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学生?这些都属于圣陶,但远不是圣陶的全部,初次走进圣陶往往会像盲人摸象,始终无法窥见圣陶的全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很难用一种理论来精确概括圣陶的改革。              如果说圣陶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权,但圣陶似乎没有松绑的过程,而是少有束缚。我们在太多的课堂上看到的是控制和约束,而在圣陶的课堂上看到的则是自由。自由,是圣陶课堂和圣陶教育的天然属性,圣陶教育的高度正是在近乎无边界的自由中抵达的。“给学生多少自由,学生就可以创造多少精彩;给学生多大空间,学生就能发挥多大能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旦拥有了自由,所谓学习自主、管理自治便会自然发生。这一点不是哪一所学校可以随便做到的,处在县城闹市中的圣陶学校的高中部,没有校门,没有门卫,三个年级70多名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学生却可以安心学习,这又不只是“自由”两个字可以解释的。 

      圣陶学校的“无师课堂”真的没有教师吗?有师还是无师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无师课堂”佐证了学校里大规模的自主学习是可以实现的。王天民常说,想在圣陶学校听一节课,要看你的运气。因为通常情况下,老师什么时候讲课要接到学生的邀请才行。即便是你很幸运遇到了一节课,也实在很难发现你想要的精彩。“无师课堂”的另一个名字就叫“自主学习”。王天民为此曾经总结过圣陶学校自主学习的一系列经验。圣陶学校的课堂告诉我们,师生可以从“相互伤害”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从厌学和苦学中解放出来,走向另一种和谐的境域。 

       有来访者曾问:圣陶的教师是如何让学生可以如此自觉进入自主学习的?八年级的教师王豆豆给出的解释是,“就像孩子学走路时,妈妈总会装着比孩子跑得慢一样,教师要善于向学生示弱”。当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上无所不能时,自然会有敬畏之心,自然会放下身段,以生为师。如果说示弱是圣陶教师最大的智慧,那么,示弱的背后又是什么?背后可能正是圣陶学校所形成的“相信文化”,校长相信教师,教师相信学生,反过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校长王天民充满了无限的相信。在圣陶学校,师生绝对相信王天民的教学方法和主张,在王天民所引领的改革航道,圣陶人具有高度的道路自信。在圣陶,我们再一次发现了“相信的力量”。

      圣陶学校重建了课堂和课程吗?从重建课堂到重建课程,在许多学校的实践里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圣陶学校,在王天民的手里,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同步进行的。他们不是将知识按章节加以细分,不是按学期、课时把知识弄得支离破碎,而使按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教学,将一个学科,甚至多个学科看做一个整体,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于是,圣陶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突破了许多边界。 《科学学习法》一书的作者李清振在研究了圣陶学校的经验后说,圣陶学校的改革为我国教学改革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打破课时、学期、考试对学习的羁绊,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做人内在逻辑的连贯性,自然流畅地开展教学,从而在学习领域体现了伟大思想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它的改革实践为基础教育从许多想当然的状况向顺其自然的状况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 

     正像100个读者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位学习者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圣陶,在无数次的确信和否定之间,圣陶经验的轮廓渐渐清晰了——那就是圣陶的经验是不确定的。   拿现有的理念和理论对照圣陶的改革似乎都缺乏应有解释力,甚至彻底失去了意义!用王天民的话说,圣陶的经验就像空气和水,每天都是流动的,他没有固定的模式;圣陶经验是灵动的,每天都有新事情出现,每天都有奇迹发生。   如果真要确定一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在圣陶这块教育土壤中自然生长出的“第三种教学关系”,即告别“以教为中心”的第一种关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第二种关系,走向师非师、生非生、师亦生、生亦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凭借师生之间天然的平等关系,生生之间朴素的“同学”关系,圣陶学校注定产生更多的未解之谜! 

      圣陶学校正像王天民的一方自留地,10年来他守一方净土,少有外界的干预,躬身培育一种“无公害”的教育。如今,王天民和他的圣陶学校已经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有人怀疑,有人批判,也有人叹为观止。既管王天民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圣陶依然不可避免地会招致非议。作为一位76岁的老人,王天民早已经看淡了一切,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想给这位为教育而生、为改革而生的老人道一声:保重!   多么希望未来造访圣陶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能读懂王天民的提醒:“别过多关注什么教材整合、无师课堂,这些都是术,都是圣陶教育之道的副产品,学校是教做人的地方,教学生做人,做好人,做中国人,这才是道,才是根本。”   这就是圣陶精神,圣陶精神比圣陶经验更能穿越时空,更容易诠释学习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