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公——读《陶行知文集》读书随笔(原创)
作者: 刘梅香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为公”是教育的目的。无论男女,无论贫富,无论老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谈到民主教育的方法,首先使学生自动,由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钱买教科书,用尽种种办法来找代用品,招牌可以做课本,树枝可以作笔。先生举了一个典型例子:八路军行军时,带着一套文化用具,即是一支木笔,行军停下来时,就在地面上画字认字。物质条件贫乏的社会条件下,努力想尽办法,使百姓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为公”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看到了先生的崇高思想境界;“学生不能来上课的可以送去教,‘来者不拒,不能来者送上门去’,看牛的送到牛背上去”,这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使学生接受教育,而且学得好,教师去送教。学生病了,老师到家里为学生补课;学生家里有事不能来上学,落下了功课,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教师及时为学生补上,这些都是为师者本能的行为,是自然的事情,从不讲报酬。
读到先生提到的“六大解放”时,我对第四大解放——“解放嘴”颇有感触。先生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并且心甘情愿和先生说。首先让先生知道儿童们的痛苦。”这需要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以通过师生谈话,给学生吐露心声、表达思想的机会,或者把写日记当成师生交流的芳草地,做到更及时的了解学生困惑,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提供帮助,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其乐融融,倘若教师拒人千里之外,高高在上,学生还敢和这样的教师说心里话吗?先生提出的第六大解放——解放时间,“师生工友应当有一点空闲时间,可以从容消化所学,从容思考所学,并且干较有意义的工作。”当今,那些打着“追赶教学进度”的幌子,只为了教师教,不顾学生学,或者只顾教师教,以少数学生“会”而掩盖多数学生“不会”的那些教师,不应该深刻反思吗?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