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的日志

刘梅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原创)

刘梅香
更新于: 2017年5月25日 21:38

    笔者通过对42位有心理准备的教师听课发现,其中有的老师仍然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顾及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充耳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干脆趴着睡大觉,“任教师‘之乎者也’,我自岿然不动”。教师无休止的讲解也只能使学生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能力的形成阶段。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语文实践,他说:“凡属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吕淑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两位前辈都强调了语文实践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怎样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呢?

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学生的内在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张志公先生说:“要把学生的头脑看成一个能动的、能思考的对象。”钱梦龙老师说:“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而事实上却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刚听完索然无味的注入式的讲学后,接踵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作业,弄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回味的余地,更别谈语文实践机会了,如此循环往复,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语文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从中体味到收获信心、收获成功的快乐,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创造语文活动实践的有利环境。课堂教学科学、民主,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崔老师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都安排学生演讲,分规定表现和自由表现两部分。规定表现就是按座次号轮流演讲,自由表现就是学生自愿演讲,其他学生就演讲的内容和水平发表评论,进行现场点评。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课下多读、多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这样的语文活动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必将是深远的。

       又如,王老师讲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羚羊木雕》一课,先安排6名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的故事,然后学生们展开现场辩论,一方是“重义者”代表,另一方是“重财者”代表。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辩,学生犀利的言辞,不容置疑的语气,缜密的思维,流畅的表达,令听课的老师们啧啧赞叹!让学生表演、辩论,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同学间互相协作、默契配合的意识。

      除了演讲、辩论、朗读等口语训练活动外,书法竞赛、日记评比、手抄报展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组成小记者团去厂矿、机关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将教学的空间延伸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并检查学生的实践,看其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活动。这些活动有序、有恒,指导得法,久而久之,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3.教师要转变行为方式,既重视组织引导,又切实当好参谋,搞好“优质服务”。重视能力培养,“授之以渔”固然重要,但不能仅限于“授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指导学生以“渔”获“鱼”,即做好学生的教练。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是学生的实践“服务者”。最终达到学生具有独立运用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培养提高教育主体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在充分的语文活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实践的过程,才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只要施教者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善于创造语文教学的有利活动环境,探索科学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希望广大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切实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才华、提高能力。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