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香的日志

刘梅香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丰满人物形象有妙方(原创)

刘梅香
更新于: 2017年5月31日 21:47

   

丰满人物形象有妙方

笔者发现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常常因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而是文章缺乏感人的效果,要想使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生动可感,要学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人物描写的方法,精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尤其对农村学生来讲,能读到很好的课外书的机会较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开掘课本经典作品的写作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生只知道写人的记叙文的结构大多数是开头描写人物的外貌,中间详略得当地安排人物的两三件事,结尾点题,整体思路十分顺畅就行了。殊不知因为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而使文章缺乏感人力量和可读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可感呢?

一是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征,突出人物精神

例如鲁迅写《故乡》里的中年闰土,就抓住“身材、脸色、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粗笨而且开裂的手”进行生动刻画,几笔就刻画出中年闰土在贫困生活中经受煎熬的样子,其中也蕴含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再比如:杨绛在《老王》一文中写老王最后一次到“我”家来时的外貌描写:“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王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情非常严重时的样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到“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更有力地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品格。这些表达效果的取得,都来源于作者精准地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之功。

二、用特写镜头将刹那间的形象定格为永恒

运用这种写法的典型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橘”的情节。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的穿戴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远不止这些,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是父亲“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特定的镜头似一把刻刀,把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时的动作深深刻在读者心中,成为刹那间的永恒,定格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尽管这身穿戴行动不方便,父亲还是克服困难为儿子买橘,对儿子的祝福和浓浓的爱意都深深滴包含在父亲的动作之中,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同学们在写作中,应反复品读教材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体会这些精准感人的人物描写语句所带来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三、多角度选材,丰满人物形象

大部分同学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我们看,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成功塑造了阿长的形象。阿长作为“一个一向带领我的女工”,有她惹人生厌的一面,比如:和其他长工在一旁“切切察察”,说到激动处挤眉弄眼、唾沫横飞,睡觉时偏爱在床上摆“大”字,夏天那么热,直挤得“我”没余地翻身,又害了我的隐鼠。但作者也刻画了阿长可爱的一面,比如:为了让“我”一年顺溜,幸福,平安,非要我吃福橘。一个迷信、不识字没文化的人,真的能买来了《山海经》,真让“我”震惊之至。文章在写阿长的毛病缺点的同时,又为读者展示了她热心、能干的一面,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立体可感、真实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在塑造阿长这一形象时,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加上对阿长的惟妙惟肖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使阿长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光写一个人物的优点,而对缺点避而不谈,反倒使人物形象显得单薄而缺乏应有的真实感。

实践证明:教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课内名家经典之作,仔细体味作者在炼句、选材、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独具匠心及其表达妙处,汲取写作营养并尝试着在写作实践中精心运用,这样,学生笔下的人物就会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可感,给读者里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