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凤清于老凤声
刚刚听了一节新教师的“教坛新秀”评比课,挺好。我这些天一直在苦苦思考、苦苦寻找的好课,最终被一位初等讲台不到半年的年轻教师部分演绎。她也因此获得本届“教坛新秀”一等奖。看来“后生可畏”啊!
仔细回味这节课,确实很有味道,很有料。
一、教学设计逻辑清楚,层层推进。应该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这节课主题是“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圆锥摆模型”,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求向心力公式。并将这些重点公式直接书写在黑板上,以便解题时应用。然后教室运用多媒体导入,生活中圆周运动最常见的是旋转木马、球在漏斗中运动和火车转弯。今天这节课就解决这三个典型的圆周运动受力分析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最典型的圆周运动问题)。教师引领学生由简到繁的一个一个攻破,不断构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主体把握。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闪光点是:第一主题线索特别清晰,就是解决圆周运动受力分析问题,并选取了三个生活中且相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第二层层递进,逻辑关系严谨。三者之间由简到繁,层层包含,层层递进,最后用火车转弯这个案例全部概括。
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很有老教师风范。
张老师初等讲台,但是却没有新教师的怯生生,教态从容淡定,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展示完以后,她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点评,整个过程完整。有举手反馈的过程,随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小小的动作有大效果。第一个问题讲完以后,及时总结解题方法,并板书,归纳概括的及时有效。总结完以后,老师还给学生大约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回顾和总结,这太难能可贵了,我们很多老师早就为了追进度,一个问题讲完急匆匆进行下一个内容了。让学生自制模型,再讲小球在漏斗做圆锥运动时,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和乒乓球做道具,再讲火车转弯时,学生自制了车轨,体会转弯时受力问题。这让学生对课堂有了参与感,有了兴趣。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得当。
这节课没有通用的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学生上台板书,讲解,教师点评和归纳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参与和体验的。再讲火车转弯时,面对水平面的变化,学生找不到解题的关键点圆心,老师没有一下子否定或者肯定。认为是水平面圆心的上台画画受力图,说说原因。认为是斜面圆心的上台画画受力图,讲讲原因。最后学生们还是难辨真伪。老师没说什么,在学生作图的基础上,完善了整个受力图,把它完善成一个漏斗状和一个圆锥状,这回,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不就是前两个案例吗?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对学情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巧妙引导让我折服。这样的引导老教师又能做到几分?
四、板书设计和多媒体使用
有了多媒体,很多老师就不写板书了,因为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在投影片上,一张一张投影片的过,学生大脑也是一片一片空白,一节课下来,学生也许只是记得最后一张投影,甚至一张也没记住。部分教师会将学习目标或者课堂结构简单板书,效果也是打了折扣。张老师在板书设计上体现授课内容,体现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清楚工整,做图标准,不同颜色的粉笔又标注了重点,一节课下来,板书既是智慧结晶又是艺术作品。
多媒体的使用上,张老师没有为使用而使用,只是在导语时使用,再讲授火车转弯这个难点时反复播放火车转弯的录像,让学生找到受力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是动态的演示手段,而不是板书。我们很多老师很多时候是把多媒体当成了卷子,当成了板书。其实很多实验、影视都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目前高二年级多媒体功能全,展台、投影等使用都很方便,老师们也积极使用,真是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作为一名工作不到半年的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知识的理解等总还有不足,还是要等待成长的。
一、教材实质把握不到位。作为外行,我们听着形式、结构、课堂把控都很好。但是课下,我又与物理老师沟通,老教师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其实主要讲的是水平面圆周运动,三个例子的共性更主要在水平面圆周运动这个特点上,所以教学最后的着力点,或者点睛之笔应该放在“水平面圆周运动”这个核心问题上,而不仅仅是圆锥摆问题。这是新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对考纲不熟悉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教师成长的空间所在。这也是新老教师最大的差异。
二、内容详略把握有待考证。这节课内容多,很可能讲不完,或者匆匆讲完了,没有练习。实际上张老师最后真的是没有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虽然学案上有,但是没有实施。为什么?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第一个问题就是旋转木马的圆周运动最基础、最简单,那么就不用非得让学生上台板书讲解。显然难点是第三个火车转弯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涵盖了前两个问题的所以知识点,那就要浓墨重彩。学生演示讲解,老师引导点拨,怎么讲都不为过。但是老师没有时间了,学生讲解无力,老师引导欠了点睛。
三、利用课堂小结再提升就更好了。
张老师在讲完第一个问题时帮助学生总结了答题方法,很好,有利于学生回答接下来的问题。但是我特别希望老师在讲完火车转弯这个问题时,因为题目难了,能力提升了,老师更应该帮助学生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信息,进行解题技巧的再提升。如引导学生,这就是水平面圆周运动,如何判断这是水平面圆周运动,如何找到圆心等等。这既是对课堂的小结,教学过程保证了完整性,又是对课程内容的提炼升华,大大提高了课堂品质。当然这对新教师来讲有点难,也是努力的方向。
四、学生对自制教具的使用略显粗糙。拿着小瓶晃一晃,火车转弯老师演示,在座的学生基本没什么动作,有点资源浪费。当然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是有收获的,但是如果课堂上老师能真正把车轨受力问题让学生自己演示出来,就更好了。我假想,要是学生做一个转弯的轨道,在做一个车轮,是不是在演示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受力了,就知道是平面运动还是斜面运动了。这样教具也没有白做。通常讲这个问题时,物理老师没有教具就是用手臂比划,不形象,难理解,教具做到这个程度,稍加改进就完美了。这需要老师多指导。
作为一名新教师,能把课上到这种程度,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教育基本功,更得益于本人对教学工作的付出和钻研。不用心,不可能有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可能这么快成长。多少老教师教了这么多年还不如新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呢。所以,我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具备教学的基本素质,更要工作以后在实践中认真钻研,虚心尚学,才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秀。
- 所有评论(1)
-
边乔受益匪浅2018-04-17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