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慈悲”而“愧怍”
为“慈悲”而“愧怍”
王术春
《只是一个普通人》是篇小小说。
大雪纷飞的圣诞节,一位光着脚的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与老妇人相遇,便出现了一下几类人。
雪地里。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没有注意到老妇人。领着两个孩子母亲,没注意到老妇人。拿着《圣经》的牧师,也没有留意老妇人。 ——这是一群沉浸在自己的幸福和信仰中的冷漠者。
车站上。绅士不敢靠近老妇人。十几岁模样的女孩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没有吱声。 ——这是两个毫不掩饰自己冷漠的冷漠者。
公交车上。穿着皮毛大衣的女士,坐在汽车中部的老师,年轻大学生,她们用精辟的分析来表达他们对老妇人的“同情”。 ——这是一群冷漠的假善人。
那个商人取出崭新的20美元钞票,塞进老妇人手中。他为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而满意。——这是一个有意证明自己不冷漠的善良者。
“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个普遍人。”——说这话的小男孩应该就是人性的裁判者。
那个脱掉了自己的新鞋子和袜子,并把它们穿在老人脚上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真正的慈悲者。
“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说明他那一刻对老妇人的“苦”是感同身受的;“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未加思索毫无迟疑;“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说一句“夫人……”,他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真正地给予弱者以平等的尊严和快乐;“慢慢地,轻轻地”“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那一刻,他毫无嫌恶之心……
每次读这篇文章,我都会热泪盈眶!为谁落泪呢?为那个在雪中赤脚行走的老妇人,为那个毅然脱下自己的鞋袜并亲自给老妇人穿好的青年,还有对那老妇的担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会遇到这样的好人吗?
九六年的四月底,我去唐山参加自学考试。春意正浓,满眼的绿。因为下午才考试,我便坐在广场边树荫下的长凳上,背书。一个没了右腿,拄着拐杖,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乞丐向我走来,到了我的近前,他没有说话,只是慢慢的伸出右手……
我迟疑了片刻,起身,摆手,红着脸,离他而去,擦肩而过的瞬间我看见了他无助和羞愧的眼神……
我的衣兜里没零钱,只有两张五十元的纸币。说实话,我当时的生活也很拮据,工资由乡里发,原本极少的一点钱,常常半年半年地拖欠。考完试后,身装零钱的我又去了一次广场,然而上天没有给我补救的机会!于是,那年春天的绿荫里,留下了我永久的愧怍。
我常常想,如果把我放到《只是一个普通人》里去衡量,我应该是两种人吧。当我起身摆手而去的时候,我是一个“毫不掩饰自己冷漠的冷漠者”;当我装着零钱再回广场的时候,我是一个“有意证明自己不冷漠的善良者”。
之前,我一直以为与那个“脱鞋”的青年相比,我缺少的是“无我”和“舍得”。后来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我有了新的理解。杨先生一家对老王一直关爱有加,在文末却写到,“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先生愧怍的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老王钱物方面的愧怍,而是对他精神方面的愧怍。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帮助和抚慰,没有让不幸者得到真正的尊严,没有让不幸者得到那种没有丝毫的嫌恶,没有丝毫距离的尊重。这才是杨先生真正愧怍的原因。也可以说杨先生真正愧怍的是自己没有做她自己心中的“慈悲”。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慈悲”,列举三条,以助说明。
1、慈悲是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
2、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出其苦,称为悲。
3、因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一生慈悲的杨先生,在《老王》的文末提到“愧怍”。什么叫愧怍?就是惭愧;什么叫惭愧?《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在与老王相处的过程中,杨先生有缺点吗?如果有,就是没有真正的“同感”老王的精神之苦。杨先生有错误吗?如果有,就是她所给予“朋友”老王的是“同情”而不是“慈悲”。杨先生有未尽的职责吗?如果有,就是在老王临终的时候,没有给老王想要的快乐;在老王身处绝境的时候,没有帮助他“拔出”其心中之苦。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冯翠红喜欢你的朴厚深沉!2017-04-05 14: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