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悖论的认知方式

孙彩文
更新于: 2016年2月24日 10:44

师者慈悲。

记得第一天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一个高个子男孩,迎面扑来,抱紧我,凉凉的口水洒在我的脖颈。我抱紧他,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吗?”男孩说:“你是妈妈,你是妈妈。”那一刻,我的心是柔软的,没有恐惧,没有排斥,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仁慈济物,博爱利生”——这是佛道之本,也是教道之根。女儿上学早,幼儿园大班开始写作业,到一年级下学期,右手中指前段骨节向右侧弯曲,发现时由于定型已无法矫正。我恨自己疏忽。那之后,我舍不得给我的学生布置作业,不仅担心他们的手指,也担心他们的眼睛和心理。

无奈,悖论的认知方式,渗入反省使我们受到伤害,失去与学生共舞的能力。班里有个男孩儿,三代单传的“宝”。上四年级了,还要妈妈背着上学,晚上,摸着妈妈的奶子才能入睡。一至三年级,从来没写过作业,经常把书包丢进柴堆里,逃学,玩游戏。分班时,老师们谁都不想要这个孩子。主管副校长塞给了我,告诉我:“使劲管,别过分就行!”我能听懂他的画外音,把孩子安排在最后一桌,派得力的班干部上课下课监督。不写作业,安排人给他抄上;不来上学,柴堆里找回书包,交给家长。一次、两次、三次……孩子能够坐下来了,每天躲在角角里,要么睡觉,要么望着大家开心玩耍时淡淡的傻笑。学校进行作业评比、纪律评比,我们班全“优”,校长让我在校会上交流班级管理经验:棍棒底下出“孝”子。

老校长和我谈心,语重心长:“等你做了妈妈,就懂教育了!”

做了母亲,常想:一个以慈悲教育为理想的我,为什么一边谈尊重孩子,一边毫无愧色地选择“棍棒”教育?

痛定思痛,是女儿高三那一年。女儿进入青春期,写给男孩子的“信”被我偶然发现。她说:我不漂亮、成绩也不好,不值得你爱……我内心一阵酸楚。

女儿是高二下学期开始发胖的,进入高三成绩逐渐下滑。原本,女儿是我的骄傲,不仅皮肤白嫩,身材又好,成绩也在年级领先。高二期末考试,她数学是年级第一。她的班主任说:“作为女孩子太不容易了。”

升入高三,学校重新分班。我靠关系给女儿挑了个高考成绩最高的班主任,据说,他十分严厉。女儿比其他同学晚入班一周。习惯了当班干部的她,不适应不是班委而被同学冷落、被老师白眼。后来得知,是女儿青春期敏感,那位班主任老师天生眼疾,看人斜视。女儿失“宠”,开始关注男生并频繁买衣服,每两周放假回来都要去买件新的,不用我陪,回来对着镜子照来照去。

期中考试,学校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说了女儿一堆的不是:爱说话,爱下座,和男生眉来眼去……我第一次因为学习和女儿发脾气:

“你好让我失望!”我把门重重地摔上。

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出来。

又一个月,也就是发现那封信的那一日,想坐下来和女儿谈,意外发现她的右手大拇指有一道嫩红的疤,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是自己咬的,为了记住“期中考试”。

我所有准备好的埋怨都咽了回去,把女儿的手攥在掌心。

“女儿,你是最棒的!永远是……”我和女儿对望着,眼里噙满泪花。

女儿输了一个月的液。我每天接送女儿,晚上陪她读书到子夜……

女儿高三后复读,离开了那位严厉的班主任。一年后,顺利考上重点!大学放假,女儿总要去看看复读时的班主任。班主任逢人便夸女儿聪明、懂事,又漂亮。女儿研究生毕业在大学任教,她是孩子们公认的美女姐姐,是学校宣传册的封面模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慈悲”是佛教的标志,按《无量寿经》的解说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妙法莲华经》里说:“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妈妈,懂得女儿;教师,懂得教育。师者如母,慈悲为怀。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