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孙彩文:生命内在之光是创造出来的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6年3月1日 23:15

在已逝的岁月里,曾独自一人面对自身的肉体和灵魂,目睹思想的水渗出、滴下、弥散、无形。当我把孤寂作为自我成长的一部分时,爱上了叙事。

叙事是教育的筋骨,是开掘自身生长源泉的“斧头”。

认识斧头,是入党宣誓的时候,那是劳动人民的象征。真正理解斧头,是在惠特曼的诗歌里:全部民主的形象,这是若干世纪所造成的结果/永远反映出别的形象的形象/扰攘的雄壮的城市的形象/全大地上好客者和朋友们的形象/拥抱大地被全大地拥抱着的形象。在这里。“斧头”是“创造力”。

创造、开拓是建立真正理想社会的途径。若以教育眼光观之,创造与教育本身内在关联。在“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追逐目标的今天,体制把教师成长视为主要由外界力量推动的产物,诸如讲座、报告、培训、研修,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无一不在借助外力推动。殊不知,教育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独自去面对,没有哪一项技术,能够解决活生生“人”的问题。

开掘自身生长的源泉——创造力,能使生命的根基获得自生自长的能量。

幸运,目睹了自生长在一夜间发生。今日的若水与昨日判若两人,她的斧头用于砍削,从自身下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但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却都在相互学习,独独是我,没有多少学识,却喳喳呼呼,对人指手画脚。一个壳封闭了自己,一身刺刺向了并无敌意的各位,亏得大家的海涵与宽容,包容了我的无知与无理。其实我在想,即使这些理论我不认同,但我依然可以静下心来去看,去想,去吸收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是全然否决。虚心竹有低头叶,成熟的稻穗总是会弯下自己的身躯,而我虽心知肚明,却屡屡犯错,学不会,此乃我的软肋。

若水砍下的、留下的分别是什么?“思想、经历、学识”?还是“一个壳、不认同、全然否决”?还是“竹、稻穗、我”?

仿佛看到托着腮的若水,那双凝视的眼神在探寻。问题!——“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想到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回想这个群走到一起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问题:“恐惧”“伟大事物”“自身认同”“整体悖论”;每个人也都带来问题:教育、体制、应试、文化;每个人又生成新的问题:徘徊、分离、评判。

每个人对“问题”有不尽相似的甚至是冲突的视角。有过火药味的“养心斋”,有过针尖对麦芒的“挑战”;有过离开、有过沉默。但我们知道,在这个团队里,任何高山或陷阱都是可以越过去的,这使我们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有一种非凡的勇气。

记得梅子刚入群,我用“问题”与她对话。她是个有心人,群里的角色,她在百度中一一查过。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她坦然回应我的哲学问题,在一问一答中确认自身完整,重构自我认同。梅子一个“弱弱地问”,解救了当时群的沉默。那一刻,斧头隐去锐利,留下一双“柔眼”。喜欢梅子那一句:没想到终点,勤奋在路上,享受在路上。

这两天的对话非昨日可比。大家直面内心,想什么说什么,语言跟着直觉走,心中最强烈的感觉被带出来。丽玲叙事,自我融于“家庭教育问题”切入,“从父亲到儿子,从个案到普遍,专注叙事,求得心里和笔下的突破。于是,个体的问题成为社会的问题,儿子的问题成为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成为政策的问题。如此层层深入,没有抽象的议论,一切观点都隐在故事之后,但给人的冲击却不可抗拒。”杨老师内心的感觉汩汩流淌。

大家一步步朝前走着,潜意识开始露头,昌军的灵动接连不断。不容想,心中的郁积强烈喷出,脱口成章。由捕捉词语到流注故事,故事激活故事,个体直觉在团队回应中扩散,像扔进水面一石头,激起涟漪,整个池塘都波动起来。

此刻,一种创造的氛围形成。创造,是把世界万物联系,是有意识地对世界进行探索。这是一条理性思维的的技术路线:从问题聚焦,凝结为意象,升华为象征。

创造,是女娲手里的树枝,每一个点,都是创造之源,彼此流动起来激活一池的水。

(孙彩文 共读《教学勇气》 二〇一六年三月一日星期二)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