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从“己”到“人”

孙彩文
更新于: 2016年4月16日 07:04


荐读:[〔李解万象〕从“己”到“人”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IyNjI5OQ==&mid=401867747&idx=1&sn=9d43e4aa5323c84e0c603c086a8e82da&scene=1&srcid=0110VP5u2jU2ntUmiTyvHMKg#rd]

五彩石竹 下午10:57
@李晓蓉 你是面向现实的好老师,我说的那就叫理想。是一份美好的期盼。

杨小洪 下午11:01
其实,我这幅图想提醒大家,我们自己对"慢"与“高效”的思考,是停留在信息的表层,还是下沉到更深的层面?如果是,是哪一层?但是,大家看了图,却忘了我们讨论的初衷。

晓蓉的叙事,有对恐惧的很好描述,但也如我们今天的讨论,忘了此时在读的《教学勇气》,感觉不到与文本的对接。

郑昌军:
昨晚我说的“考试分数”,可能更倾向于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单纯为分数而分数的考试分数,而非大学甚至更广范围的考试分数(比如美国大学入学的考试分数、雅思的考试分数等)。
如果涉及更广意义上的考试分数,与我今天反对的应试教育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做更广泛的引申。
其实,对于任何事情的理解,如果需要更广泛更全面的话,都是很难说清楚的,或者碍于时间,碍于篇幅,碍于知识面。
比如说到方法手段,高效课堂过于深挖细究的方法我认为必要性不大。但对“死记硬背”这种时常被批评的方法,倒是有必要做一些拓展。
“死记硬背”表面看是个贬义词,但我们不要光关注词语本身。这个词的最终意义,是要看内容而不是方式。如果死记硬背的是经典是由积累能上升至质变的内容,死记硬背不仅没有错,甚至是必须的。比如背诵古典诗词、散文,甚至一些非常难理解的东西,如《易经》、《心经》等,我都是支持的。这些东西背的时候可能不理解,但背熟了背多了,就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真会形成人的修养。
我反对的,是所背内容根本算不上知识,至少对学生未来发展没什么用处、只为考试挣分才背的“死记硬背”。
我们现在的课本,尤其是小学课本,上面的很多知识,不用说对学生未来的作用,甚至本身就是错的。让学生整体整天背诵这些东西,不光是浪费时间精力,甚至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014年我从北京回来,在进校为全区小学幼儿园教师做的《飞翔者——教师勇气更新培训讲座》中,举了好几个实例,说明课本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局限甚至谬误。这些东西,如果教师没有分辨能力,而只是强行让学生记住,连对学生的是非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错误引导。
小洪老师的示意图,我可能理解不深刻,但现在小学生的背诵中,也就是第一层次,第二层“僵化的概念体系”是肯定的,但对于信息,只能是死记,谈不上理解。这种死记硬背,不管能产生多高的分数,都是浪费时间精力,浪费生命。
由此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出题和判卷标准。出题出死题,判卷标准过高过死,也导致平时教学的死记硬背。作文不是教写作,而是让学生多背作文,到时候生搬硬套或干脆抄袭——注意,我们这里,只要不是考场上打小抄被当场捉住,所有雷同作文都不算抄袭,而是一类文或二类文。

去年,雅思曾取消中国北京上海357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理由是抄袭。中国学生感觉非常冤枉,因为他们真的没作弊。
后来才知道,雅思说的“抄袭”,就是雷同。而中国学生的高分,却都是反复训练标准答案得来的,只是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惊人的相似。而雅思认为,即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想到一块的。
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中国的考试分数与外国的考试分数为什么不一样了。

杨小洪 下午11:32
我作此图的目的,是让大家思考:如何将知识的学习引向第三、四、五层面。我们对“慢”与“高效”的思考,如何进入第三、四、五层面?

郑昌军:
这一点我明白。我的辩论,其实也停留在表面。我只是想先把表面的方向问题解决清楚了,再考虑深入。

要想“慢”与“高效”的思考,进入第三、四、五层面,这或许对高中尤其是大学讲会更合适,对小学阶段来说,后三个层次即使想深入,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且受到更多应试制度的阻碍和束缚。但我可以根据我的理解从总体上谈谈。
1、教师首先要对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究竟是不是有用,是不是长期有用。这时要努力不想它对考试是否有用,否则一下就会偏离方向。但我这里说的“有用”也未必是个准确词语,大家只要和“没用”对立理解就行,别细究。
2、对于有用的知识,教师要思考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接,哪怕开始只是粗浅的对接,都是有意义的。然后通过操作实践,让知识变成“与人生相关的具体应用”。从这一点来说,很多副科知识,反倒可能更有用,起码不低于数学语文。
3、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知识以及由知识引导形成的技能,要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甚至生命的一部分,让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生活能力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生活中是有用或有价值的。到这一步,就不仅是教学能促进教师自身认同,学生通过这种有价值的学习,也会增强自身认同。
4、相同技能的反复应用,或不同技能的叠加积累,会让学生成为越来越完整的人。在不断的践履中,通过自身能力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的人生态度。
我的理解,可能和小洪老师的本意不符。请指教。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