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文/吴国珍)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05


一位年轻教师问询:班上学生纷纷表示受不了新调来的一位老教师,我作为班主任这么年轻,怎么去和这位教师沟通呢?

吴老师直觉回应:不用说你这么年轻,即使是校长和年长者直接沟通也未必效果好。如果这位教师有机缘身处开放坦诚的叙事氛围中,有机会聆听到种种师生默契相处的智慧和快乐,或许会有触动自行转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一位骨干教师原本很优秀,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护理和治疗受拖累,工作无法进入状态,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吴老师也直觉回应:从这位老师身上,感到我们真的需要死亡教育,需要教育芸芸众生如何举重若轻面对生老病死。试着邀请她进入叙事探究活动,一种真诚安全无恐惧的分享氛围可能会帮她自我突围,尤其是当有人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痛苦,曾经读过什么书让内心敞亮,重获力量。

吴老师认为,这并非把教师叙事探究作为灵丹妙方如法炮制,而是相信一切实质的转变都意味着复归真正的自我,或回归心灵,即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一种自信与平和的生命内核。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转变需要开放内在空间,需要尊重聆听安全无恐惧氛围的滋养。

教师叙事探究旨在回归心灵。

开放内在空间是相当了不起的内在革命。陷入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心灵,正在经历被支离分裂扭曲,力量难以汇聚。不能接受师生关系紧张是自己的原因,难以启齿正经历的不幸,意味着感受到外部的恐惧不安全,还没有机缘在新调入环境把真实的自我和力量展现出来,还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恐惧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当没有勇气接纳不幸,没有力量拥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恐惧穿越它,在封闭地承受支离的心灵面前,除了尊重与等待,可选择的援助之一,是让当事人有机缘亲临一种彼此分享“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体验的场中,意识到要重获力量,必须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而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真谛,是尊重直面生命经历的一切,有定力让所有力量汇聚不分离。抽身静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悦纳悲喜宠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重新汇聚力量获得勇气更新的密匙。

一种开放真诚的叙事探究氛围,用鲜活的体验领悟心灵成长原理,就在自然建立安全无恐惧的信任关系,彼此散发和接收心灵被尊重的温暖,也就自然助益当事人穿越恐惧回归心灵,重获自我更新的勇气。因此,教师叙事探究中呵护尊重聆听的氛围,唤醒回归心灵,这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是绝对第一位的,远远超出它的一些附加价值,如叙事的分享或写作满足了外部标准(发表或获奖)、归纳锤炼叙事素材获得专题性研究成果等。这些附加价值不需刻意追求,而是获得心灵成长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附加价值的质量是取决于叙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价值——助益教师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自身认同让内心力量汇聚不分离,有定力如其所是进行选择,获得自身完整,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归心灵需要安全自在的叙事氛围。

由此,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是教师叙事探究的灵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对话的基本规则”中强调,焦点人物能够开放分享正遭遇的纠结困顿,其前提是分享小组能绝对尊重聆听或诚实问询,集中精力,忘掉自己,自然生成滋养心灵复归自在的氛围。不打断,不评判,不热心提建议,一切只是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到他(或她)的内心,悄然化纷导滞,重获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相遇自己的心灵导师,以最佳的自己应对挑战。而且,聆听者在陪伴他人进入内心中,也神奇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并把这种接纳和开放内心空间的常态,带入和学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1]这样,聆听者和分享者是同样受益,当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但聆听的机缘助益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因此,叙事探究氛围的熏陶,帮助每位参与者悦纳一切,无论外力如何扭曲支离心灵,内在力量都能重新汇聚,活出最好的人生。

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困难在于无形的氛围聚散微妙。除了多数人习惯迷失自我,狂躁之心泛滥,稍不尊重就足于让开放的氛围瞬间消失。此外还必须澄清某些似是而非的混淆。比如,分享了自己的困惑,不会很想听听合理的建议吗?不满足于展示性叙事,不热心提建议而中断聆听,会有损叙事探究的“集智”价值吗?会妨碍凝聚正能量吗?本文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也是在提建议吗?

教师叙事探究确实承担“集智”的重要价值,“集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显然。展示性的叙事分享对于“集智”确实有重要贡献,但是对于参与者的实质成长却存在阻隔。静听者倾向于对外归因,觉得自己没有遇上生命中的重要贵人,学生和家长又不配合,平时已经竭尽全力了,哪有时间读书和尝试改变,等等。因此,许多教师培训会知行分离,听者往往当场深受震撼,做起来却可能一筹莫展。

探究性生命叙事的微妙在于,成功喜悦是心灵成长的自然回报。真诚分享常人都经历着的困顿,穿越多元、冲突、被支离的恐惧,柳暗花明,为赢而输,不断被分离又不断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内生实质转化,尊重不同阶段每位教师复归心灵的节奏和层次,进入良性循环。这种分享引人共鸣,触动自身转变。

显然,开篇对两个问询的回应,不是具体建议,而只是为引向无形的自我更新,叙事探究只是有形的中介桥梁。精神转化自然获得本体喜悦回报,教育正能量也必然更自然地凝聚。

叙事探究打开联结创造性“源头”的空间。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内心深处真实流露心灵的一再支离又一再重生,其情境和旅程一定是独一无二的。煎熬挣扎后的宁静自信,日常意识向心灵深处敞开,打开相遇自己心灵导师的空间,不期而遇智慧灵感,人我相融物我同频,产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这些体验一定是原创的,刻骨铭心,引人共鸣。这也是探究性叙事超越于展示性叙事的内在魅力。

假如置身叙事场域或多或少有重复感平常感,这也很正常,因为分享的每一位都正在心灵成长的旅程上。重要的是必须清醒觉知,只有从心底流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才能有更多共鸣触动,这需要理解心灵成长的深层本质,尤其要直面一种似是而非的指责,强调叙事探究复归个体心灵,是否会妨碍团队合作精神?

夏莫的《U型理论》对此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按照U型理论,可见的社会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知觉盲点中的不可见场域的质量,链接可见和不可见两个领域的中间部分是注意力场结构。“集体观察我们注意力的场结构,即在展开行动时集体觉察我们实时的内在状况,可能是21世纪及未来社会场域发生转变时最重要的支点,因为它代表了我们共同意识中唯一能完全控制的部分。”优秀领导者应该致力于维护和增强社会场域的质量。而且,作为创造机制的活性社会场域,最重要的社会维度却容易成为盲点的,是U底“源头”,这是个人和集体注意力场结构发源地上的动力源。社会场域的变迁,指注意力场结构超越过去的模式、感受到自己真我的力量、敏于触及这个“盲点”,即创造力“源头”。这一社会场域变迁,会带来个人和集体能量和觉察的提升,感悟当下,更明确方向感,带来职业和生活的显著成就。[2] 

教师叙事探究营造安全无恐惧的氛围,对暂悬习性反应,对开启一个深微、纯净、舒缓的场域空间,意义重大。因此,促使注意力场结构趋向U底“源头”变迁,个体和集体触及直觉、洞察创造力“源头”,是叙事探究唤醒心灵回归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终极意义。

叙事分享如果带给人重复乏味感,主要是因为滞留在“下载”层面。而现实中人们很容易滞留在“下载”层面激烈竞争,专家中的绝大多数是专业领域的“下载”冠军。因为专家也是人,也容易迷失于习性反应。这就是为什么“认识自我”会成为所有伟大智慧传统的精髓所在。要挣脱盲目的“下载”竞争,暂悬习性反应,需要安适自在的叙事探究氛围,滋养回归心灵,联结上“源头”,认识自我相遇真我,生成知行合一的教育行动力。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