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我们真的都需要勇气(文/王璐)

孙彩文
分类: 读书叙事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07


仿佛是注定的缘分使我翻开了《教学勇气》。

坦率地讲,我们在平时阅读中,很少主动打开这样一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所谓不轻松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原著非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语言在表达上理解起来需要时间,显得枯燥。所以,能坚持把这本书阅读下去,真的需要勇气。

很多人推崇这本书,也看了扉页上大家推崇的理由,天生好奇的我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坚持读下去,去文字中弄懂到底大家为什么觉得这是一本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能受益的好书。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有一种走入桃源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才发现,原来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一)作者的教育智慧

帕尔默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从书后的简介中,可以略见一斑。他对教育的诸多思考给做教师的我们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教学中存在恐惧。

也许是语言的差异,“恐惧”一词,在我看来有些重,在中文环境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担心”或者“害怕”。对于像我这样教龄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很多时候,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面对很多欢乐与懊恼。我们更习惯于分享所谓的成功,而不愿意面对教学旅途中的漩涡。

作者带领我们剖析自己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教与学中的各种情形。读到这里,我觉得既真实又亲切,并忍不住频频点头,心里重复着一个声音: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由此,我联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去年的冬天,学校安排我参加两次赛课,时间相距很近,没有精力和时间准备两节课,两个比赛均为是指定课文,只有人教版三年级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符合这一要求,没有选择的余地。

读了课文后,我很沮丧,因为我常年在高段教学,对于中年级的要求不是很有把握,还有这篇课文本身并不是我有感觉的类型。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校长来到一所学校进行试验,即把三个拴着绳子的小球依次放到一个细脖子瓶中,假设瓶子是一口井,而三个球代表三个人,在井中倒水模拟突发灾害,大家如何逃生,把小球拽上来。在一个小姑娘的带领下,这个在别的学校从未成功的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让校长感动不已的小故事。我觉得故事并不难懂。甚至觉得不需要过多设计、指导。

在经过几天思考后,还是备好了课,试讲后,问题比较多,在学校两位主任的帮助下,进行了多处修改,再次试讲,效果不甚理想,于是又请特级教师给诊断,进行了若干次较大的修改,就这样,修改着,挣扎着,但是,最后的课堂已非我所最初的思考,承载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方法,以至于我好像沦落成一位演员,我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呈现背后一个备课导演团队的设计。我自认为能体现自身思考的环节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真是很有挫败感。

站在赛课的舞台上,我努力表现着自信的一面,但我的内心深处是担忧的,我害怕我融入不了看似完美的设计,我害怕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我试讲中从未发现的意外,结果在区里比赛中现场模拟课文情境的实验失败了,被淘汰出局,在全国赛场上,虽然波澜不惊,取得了一等奖,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想呈现的课堂。这次兵败麦城的经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现在,我尝试着用作者的观点来解读这次失败,我到底是谁?我一贯的教学风格是什么样?我的优势在哪里?

我给出的答案是:我的优势并没有在这节课上充分体现,我所本真的想法没有坚持,我对于领导和名师的修改没有更好地与自己的特点融合,我甚至不擅长扮演文中的校长,我迷失了自我。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给自己更多的空间,我可以拒绝某些修改,我可以用心思考我能改变多少,而非讲课的时候,头脑中存在着若干个试讲版本的影子,不断纠结与痛苦。

当然,现在我也能悦纳自己的失败了,因为每个教师,甚至名师也会遭遇担心和害怕,也会被恐惧打扰。想到这里,我从容了好多。

在剖析恐惧过后,我顿悟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就是一种恐惧常伴的领域,不要害怕,要想办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穿越恐惧的过程,就是发展壮大自己的过程。

(二)我们怎样认识自己?

作为教师,该如何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命题,对于我们的教与学至关重要。

我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当然应该好好思考。我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在课堂中,当然是常态课上,我总有愉快的体验产生,我的学生多数爱语文,爱语文课,他们在对文字、文化的敬畏和喜爱中,与我一起修炼着自己的生命。我的公开课赢得了多次的荣誉,我写的文章也多次受到肯定和奖项,甚至发表。我在同事眼中是个能干的,有悟性的优秀同事。在学生眼中,我是令他们尊敬而又喜爱的老师。对于这一切,我是满足的。

但不能回避我的劣势:粗枝大叶,不够细致;丢三落四,忘性大;做事慢,总认为慢工出细活;不够虚心,认为自己多数情况下是对的;读书少,且缺乏计划性,比较随性;不爱动笔,怕费脑子;对上级的要求,有时有自己的想法,有抵触的情绪,认为价值不大,耽误大家时间;总幻想改革,理想主义色彩浓等等。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有这么多问题,像个差生,就如作者所言我更像个“来自地狱的老师”。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能坦诚地罗列自己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是作者给了我这样的勇气,看清楚自己。把缺点转化为特点,把不足在工作中有意识地修整,使自己有勇气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当然,我们不是把课文当做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存在去看待,而是这个文本与我的认知,甚至我的生活能否关联。有了这样的思考,相信我的语文课堂会发生改变。它应该是文本与我,再与学生的精神场。而非我和学生冷眼地解读文章,那除了和考试有关系,其实与什么都没关系。

(三)学习共同体的奥秘

这本书第四到第六章都是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对于这样一个热词,我不是第一次听到,在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在我的师傅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的讲座中,在当下很多培训中都对这一词汇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

我对这一学习形式比较感兴趣,早在十几年前,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就阅读过相关书籍,并写过系列论文,而且在自己的班级进行试验,感到益处多多。

当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相对于小组学习,表述显得更为严谨,更为全面,当然其中有很多技巧,我个人很喜欢,一定再次阅读,整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行的方式能折射在我的共同体生活中。

包括现在的项目组的研究形式,我也是越来越喜欢,它为了一个小课题,大家走到一起来,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情,并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并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很实在,很有干劲!

(四)译者的用心解读

对译者的好奇与猜测:

要感谢吴国珍教授的翻译工作,否则,我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与这本好书结缘。

对于阅读中文,我们仍然觉得不那么容易,我猜想吴教授在翻译时是否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呢?她是否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呢?她是否要侧重让中国读者通晓帕尔默的本意和神韵呢?

有幸在201211月16日下午的《教学勇气》沙龙上遇见了大名鼎鼎的吴教授,那么平和的面孔,平静的眼神,儒雅的气质,哪里有一点学者的架子,也许越是大家越那样低调。

吴教授是第一个到场的,幽静的“大家阅读屋”里,只有我们两人,内心既兴奋又激动,便迫不及待地询问了诸多个人在阅读中的问题。吴教授一一解答,原来翻译一本书也需要缘分,不是刻意为之。

吴教授的水平有目共睹,她背后的朋友和研究团队更是敬业出众。集取大家的智慧,浓缩在文字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对未来的教师群体的期许

未来的教师是需要勇气的,能够面对自己,并能穿越层层恐惧,直达内心深处,倾听自己的真实的心声。

《教学勇气》一书甚至可以作为处于任何水平的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慢慢地读进去,也会慢慢地沉淀出你所需要的精髓。每个人获益点可以不同,但相对而言,我们都能站的高一些,要知道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我们的内心世界,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

大家一起阅读,这样志同道合的教师群体,让因阅读而激起的对于教育工作的真心在同伴间激荡。

(六)诗歌的隐喻

也许是教语文的缘由,我特别对每个章节前面附的诗歌情有独钟。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云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起飞,

乘风,驾云,

齐归。

作为一首翻译过来的诗歌,令人拍案叫绝!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是语言似乎说不明白的,但它就在那里,撼动着我的心。我似乎感受到了诗人里尔克的心灵,感受到了帕尔默的心灵,感受到了吴国珍老师的心灵,大家对于美好心灵的向往,对于教育美好境界的高远追求,对于未来义无反顾的决心,向上的力量与姿态。

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让我爱不释手。

由此,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名字:杨秀玲博士,翻译一整本书在我们看来是一项较为艰苦的脑力劳动,更何况她所面对的是一首首非汉语诗歌,如果没有超水准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怎能做到把诗歌翻译得如此出神入化!

恰好听到吴国珍教授娓娓道来杨秀玲博士的生活学习背景,似乎证实了我最初的猜测。原来杨博士在澳门学界就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她系出名门,秉承家族的良好传统,凭借自身深厚学养,加之她对语言的敏感性,将诗歌的书面词汇转码成中国人适合的语言。

当然翻译诗歌是需要高超的功力的,我虽看不到诗歌原文,但我深信,杨博士捕捉到了最核心的诗歌的灵魂,在我等凡人看来,杨博士有一双慧眼,有一种敏锐,她甚至可以并化平常为奇绝,化腐朽为神奇吧!这绝不是恭维之词,因为我们都知道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所以这一首首诗歌跑着、跳着,来到我们面前,触动我们的心灵,让这本书变得诗意和温暖。

她的翻译契合本书的情境,契合汉语诗歌的情境,让每个读者浸润在广阔的空间,无限冥想,掩卷长思,欲罢不能。

(七)大家的勇气汇集在一起

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追求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激发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贵潜能。只有大家的勇气汇集在一起,才能改变现状,使教育改革成为可能,让这种力量因大家的勇气而如破竹之势,在教育沃土中茁壮。 

与一本好书相遇,需要缘分,如今,我有幸遇到了心灵的导师,让我的教育视界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开阔丰盈,我能够理解教与学中的一些之前我所极大的困惑,我曾经努力回避的东西,我似乎寻找到答案,看见了黎明破晓前的一丝曙光……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