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种子的力量

孙彩文
更新于: 2018年3月22日 08:17

种子,无需嫁衣

太阳下有泥土足矣

正如教育

爱,足矣

——王建彬


 

01 一粒种子(文/韩春英)

“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

——选自语文版第四册课文《一粒种子》

在2015年的初冬,我因参加福建国培有幸认识了唐山玉田县教育局的孙彩文老师,当时,我们被分在赴晋江实验小学跟岗交流第九组。在跟岗第三天,我们观摩了该学校的100多种校本课程之后,就与校领导坐在一起交流。她对学校教育独到的视点,深刻的探析,务实的态度,直面问题的勇气深深吸引了我。事后,我问她:“给学校提出的那些问题为啥你就敢直接提出来,要是我,我心里有也不会说。”孙老师坚定地说:“发现问题就要敢于直面问题。通过不断问询,敢于与问题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天呐,这种果敢的勇气我怎么就没有呢?是顾忌别人的面子不愿表达自己所想,还是发现了问题根本就不敢面对问题,不敢正视困惑?可是,我又非常羡慕彩文老师的学识和勇气,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我们彼此的“南方之缘”就这样开始了——我首先加入了2015年11月她发起的“河北名师微信群”,2015年12月25日,彩文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并成立“教学勇气村”,做为她的朋友,我成了较早进入勇气村的成员之一。我好似那粒种子,阳光让我感到很温暖。

“种子有点儿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又把身子挺一挺。”

——选自语文版第四册课文《一粒种子》

怀着“陌生又熟悉,好奇又恐惧”的心理,我走进“勇气村”这个博大开放、亦静亦动的空间。这是怎样一个地方?我在这个地方能做些什么呢?迷茫间,“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引发了我做为这个村的新成员的思考:教师与共同体在一起,一定是一个个体与其他个体组在一起变成了群体。那么共同体又是什么?为什么是共同体而不是集体或群体?既然“勇气村”来源于美国作家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何不从里面寻找答案?读《教学勇气》便从这里开始了——“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我通俗地理解为:“一些个体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的一个集体。”那么,教师共同体代表的就是一个圈子,也是一个平台,是为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实现建立或搭建的。每个个体的小“我”就是共同体这片土壤里的一员。哦,我感到好欣慰,这里有我陪我成长的伙伴!

春风轻轻地吹着。种子问蚯蚓:“外边是什么声音?”

蚯蚓说:“那是春风。春风在叫我们到外边去。”

“外边什么样儿?也这么黑吗?”

“不,外边亮得很。”蚯蚓一边说,一边往外钻,“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

种子听了很高兴,又把身子挺一挺。

——选自语文版第四册课文《一粒种子》

这个平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又是什么角色呢?这个问题答案在说之前还是先讲讲我的一个小故事吧:说实话,加入“河北名师微信群”群后,我认识了很多不曾谋面的充满正能量的教育者,他们的互问互话触动着我的思绪。可是,我不敢发表一句话,因为,我与群人对接不上一句话,怎么大家都这么有水平,还是只听不说的好。我每天关注着群里的动态,默默地关注各位老师的高论,羡慕着一个又一个的新人加入打招呼,和群人对话,有时候,话到嘴边了还是害怕自己的话平庸,自己就当“潜水员”吧!直到有一天,彩文老师发信息问我有没有读《教学勇气》这本书,鼓励我真心真言与群里人思维碰撞,发一篇感悟或叙事或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群里专家可以帮你做一次词语刺激,对话后再读书再融入工作会有不一样的境界的时候,我忐忑地答应彩文老师,先多学几天,再试着参与。几次在群里只是简单打过招呼之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在群里写了一段话——

《元旦思语》:2015的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在彩文大姐的帮助下,让我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你们这些具有正能量的朋友们。有人说,自己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我觉得跟你们在一起,我有了成长的引路人。自从跟随彩文老师走进这个群里,我每天都能享受到文字盛宴,那异样思维的碰撞,那心灵感悟的交融,都给我新奇,敬慕之感。我发现自己在读书叙事方面真的处于浅层次,跟大家比起来,我简直就是小学生。但是见贤思齐之心还是有的。我会努力向你们学习。祝大家元旦快乐!

这段话发到群里之后,我及时收到了周路军、郑昌军,李小蓉等几位老师的回应和问候,心里安慰极了,我在群里有聊伴了。元旦第二天,彩文老师微信告诉我,说丽玲老师写了叙事,等着我回应。哎呀,我行不行呀,我能给人家什么回应呢?再一次抱着试试的态度,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感悟交流——《读丽玲叙事有感》,我将读书和叙事结合起来,进行了理论与故事的对接并引发思考。进而又对文佳老师的叙事进行了简单的回应,杨小洪老师、彩文老师、侯晓斌老师都从不同层面予以评价和引领,我感到很解渴,心里默默地说:认识你们真好!

原来,在这个“共同体”的平台里,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享,“我”在共同体的平台里,既是一个倾诉者,又是一个倾听者,还可以是评论者,更是一个学习者,从中体验那种表达与倾听的愉悦,然后收获成长。

当我看到“教师共同体”和“读书叙事”放在一起的时候,我想,彼此都有相似的观念、爱好、情感的一群人,自发地相互吸引、相互寻觅、相互交往、相互结合在一起,结成的条件就是读书叙事。

“我”需要读书。关于读书的好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有很多,我知道,作为教师的我们,读书是心与书的交流。没有读书就没有心灵的成长,读书是磨砺底气的特别好的方式,能让我们充盈着智慧和灵气,让我们的课堂因书香而美丽。毕淑敏说:读书使人优美。是呀,读书是一件优雅的事情,虽然不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但却直接关联教师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教师读书不能仅仅是为了上课,也不能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出自我们的本性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因为我们的灵魂需要文化浸润。

“我”也应该叙事。通过学习我知道,古往今来,人类经验充满了故事性,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人类文化史,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叙述”“故事”,以一种实践智慧的方式保存文化,然后一代代传承下来。教师写叙事可以提供大量的本土化的教育经验,为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大量的素材,并从中寻找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可能,从而促进教育理论的生成。这种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内容或蕴含的观点是一种底色或一种基石,里面蕴含的教育知识、思想信念,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所遭遇的教育问题中起着积极作用。于是,老师通过经验的教学便和学生一起重返古老的舞池里“共舞”,“老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能量,孩子们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教育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这样看来,当读书中收获的理论融入一个个小“我”的教育故事中的时候,里面生成的教育经验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可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最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        *       *

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孩  子也在唱歌。种子听见外边很热闹,连忙说:“啊,我要赶快出去!”“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眼前突然一亮,啊,好个光明的世界!”

——选自语文版第四册课文《一粒种子》

在不断地追问、读书、学习、理解、交流的过程中,“我”一开始不习惯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是因为缺乏勇气与保守矜持阻碍了我与他人的沟通。在我游离于共同体形式之外,未融入共同体之中的一段日子里,我经历了产生恐惧、茫然关注、受到激发、得到引领、认同自我、自身完整、表达自我、真诚交流的过程。真实的经历之后“教师共同体读书叙事”这个“勇气村”的主题思路便鲜明地展现在脑海里:“我”——相互吸引——组成共同体——专家引领;“我”读书——吸引个体读书——共同读书——分享交流——专家解读——心灵成长;“我”叙事——吸引个体叙事——共同叙事——专家评论——生成经验。其中的每一个小“我”,就好像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在水、空气、阳光、松软的土壤等适合条件下逐渐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需要自我地努力成长,我也需要“共同体”的温暖与鼓励。大家和谐地一起在读书中成长,汲取营养,同历风雨,共度难关,体验快乐,共享果实。而那智慧的结晶将成为培养下一代“花朵”所需要的营养,那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呀!“我”就是那粒种子,“我”不再睡在泥土里,我在成长的路上,看到了光明的世界!

【小洪点评】

读《一粒种子》,感受到韩老师内心的成长。

本周我们开始读第四章《认知在共同体》,《一粒种子》是本周阅读一个良好的开端。

韩老师的叙事,紧紧抓住触发事件、内心问题,赋予一粒种子的形象以具体的时空。

叙事里一共有三条线,体验与内心问题,课文的场景,《教学勇气》的启示,相互呼应,构思非常有趣。

课文的场景,为叙事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意象,如“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他醒过来,觉得很暖和,就把身子挺一挺”,其中“睡”“醒”‘暖“,”挺“,都可以作为关键节点,与自己与彩文老师的相遇对接,让故事更为生动而又情趣。

02 圣殿(文/韩春英)

神圣殿堂今犹在,文庙千年圣人风。

巍巍殿宇著天地,苍苍古树福新生。

百年老校雅和美,中华文化代代承。

喧嚣浮躁的城市里,这里是一片令人沉心静气的土地——

在我的心中有一座神圣的殿堂!

小时候的我,在定兴县实验小学上学。

当时在我眼中,母校是那么博大:高高的石阶、粗壮的古槐,宽阔的操场,长长的甬道,还有不能一下数清的教室,印象最深的要数那座庄严的圣人殿了。金碧辉煌的殿顶有六个向上飞扬的角,仰头可见六角上还雕刻着飞禽走兽,这还成了我与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你们学校有那么高那么宽的房子吗?我们就有!”

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书法手工展览会,我也积极准备参加,由于那时候特别喜欢家中的小花猫,于是我用挖来的胶泥,模仿着花猫的样子,认真地捏了一个。嘿,还真被美术老师选中了,被她放到大殿里的展台上准备展览。

第二天,学校各班学生都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依次到大殿里参观艺术节书法绘画手工展览。我的心激动地怦怦地跳,那心呀,无法专注地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一直想大声地炫耀:快看!那个在中间的就是我捏的小花猫!幸好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把我的泥塑小花猫指给他们看,大声地说:春英同学心灵手巧,她制作的泥塑花猫被评为一等奖,给全班争得了荣誉,我们一起鼓掌为她祝贺……那时,我的心里涌出一股的甘泉,那种甜意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记得那天,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大殿的,只知道同学们那羡慕的眼光在我身上打转,当我回头看见那座高大的房子时,我自信地笑了。

1990年,18岁的我从保定师范学校毕业了。

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热爱,走进了城关镇南关小学。那个时候,青春的热血尽情的燃烧在三尺讲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唤醒了我的童真,于是回归童趣,和孩子们相拥在一起,我热爱的课堂教学,吸引着我成长,于是做课示范,和教改相交在一起;那时的天空总是那么蓝,空气总是那么鲜。我乐此不疲的实践着当个好老师的梦想。

有一天,校长找到我说:教研室要举行全县优质课评选,城关镇教育中心决定让你去参赛。当时,恐惧占据了整个脑海,“我不是代表学校,而是要代表整个教育中心,这要讲不好多丢人,我能担起重任吗”?校长语重心长地嘱咐:“年轻人就要多多磨练,这次参赛地点是在实验小学,好好准备”。“真的,我的母校?”这个消息倒一下子让我镇定了许多。

比赛的那天,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实验小学才得知,是在圣人殿里讲课!嘿,我感觉自己顺极了,看着眼前这座能带给我自信的殿堂,我踏实地笑了。

记得当时我讲的是中央教科所吕敬先教授主持的课题《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一种课型,三年级写作指导课,观察静物写描写文。在熟悉的大殿里,在全县教师代表众目睽睽之下,我却镇定自若。指导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后,我临场发挥给孩子们讲起我小时候制作“泥塑小花猫”获奖的故事,引领孩子们自己观察静物不光要看外表,还要由表及里发掘这个静物背后隐藏着的故事。那次的写作指导也因此与众不同,于是,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便收获囊中。临走时,我蓦然回首,心中那座高大的殿堂啊,你再一次地见证了我的成长!

1997年,我正好有机会调到实验小学任教,我如愿以偿的享受到了县财政局直接按月发放工资的待遇。

记得8月的一天,我穿着特地定做的粉色小西装来到实验,再次见到了心中那座神圣的殿堂,真想高喊:母校,我回来啦!这时候,我才听新同事介绍,圣人殿始建于金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过去是存放孔子牌位的地方,学子们都在大殿后求学。它是文庙的主体部分,文革期间,周围的配殿都被损坏,只剩下这座主体建筑,目前是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大殿前的高台是孩子们演节目,领导老师们讲话的地方。哦,这座古老殿堂已经饱经沧桑,静看世事,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世人如何对它,它依然默默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实验人。想到这里,心底油生一种敬畏!我在南关小学的《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成果被我很好的运用,接手四年级的三年后,我的班以全县第一的语文成绩亮相,但我并不是有多兴奋,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考试机器。从中也随波逐流的适应着应试教育,虽然我收获了成绩和荣誉,可是内心并不平静。

2000年的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前夕,校长找到我说:今年联欢会你负责主持,原来负责主持的老师调走了,好好准备。“我的天呐,我会讲课,哪会主持?”可是校长的好意我怎么能辜负?硬着头皮上吧。肩负不能搞砸的压力,我写主持词,串联节目,演员彩排,安排台上台下互动,另外我教着的毕业班也不能丢呀!忙的我不亦乐乎。想闹情绪的时候,我会在别人都走后,静静地看着圣人殿,心里忆起小时候曾在殿前的高台下默默羡慕在台上发言、表演的那些同学们,也曾在校会时闪过一丝念头:如果有一天我能站在上面给同学们讲话就好了!现在有机会让你站到台上,你倒想退缩了?身后的殿堂就那样静静的陪着我,忙碌浮躁的心随着她的深沉慢慢变得平静。新世纪第一个六一庆祝,我成功的担当了有两千人参加的联欢会主持人,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当庆祝结束时,心情随之踏实了,当人们赞许的话语响在耳边的时候,我欣慰地笑了。圣人殿呀,你深邃的眼睛鼓励我努力付出,你博大的胸襟赋予我坚强的力量,感谢你,鼓励我成长!

送走这届毕业班后,我走进学校德育处,致力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不懈地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工作,我开始关注小学生良好思想与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引领班主任带好班级,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那时候,感觉自己从带好一个班发展到努力带好三十个班,而且是师生灵魂的引领教育,神圣而且自豪。

2005年我转换角色为抓教学工作,当我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课堂,走进引领教师备讲批辅测,提升全校教学质量的工作中的时候,我发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校并存,1—4年级抓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到了5、6年级就提高学科分数,来应对全县的统考排名。如此的矛盾使得自己真的好无奈。但是六年级考试分数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家长们也以此论学校的好坏,于是我还是随波逐流的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努力抓着应试教育。

几年后,我站在了校长这个岗位上。

记得就任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我走的很晚。从南楼下来,走在大操场上,这个小时候宽阔无比的操场,现在的面积却在2000多孩子的校园里明显狭小,那沥青路面已经出现的大小粗细不一的裂痕,证明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印记;那操场北面的绿篱中“从小会尝试,长大能创新”几个花草组成的大字依旧散发着生机;绿篱前面的单片教学楼里的容纳着1—4年级的学生,文化布置虽然每年换新,但是因风吹雨淋日晒而显得色彩陈旧;楼后面的中院里,砖铺的地面映衬出时间的悠长;大殿两侧的红墙平房因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已用粗粗的钢槽进行四周加固;大殿北墙顶端出现裂缝;中院的七棵百年古槐默默地坚韧地生长……苍老的校容让我油生一种心疼。我不由想起学校教师每年自然退休减员后,没有正规新生力量的补充,代课老师越来越多,素养令人担忧的现状……人事调动左右不了,教师工资左右不了,各类让学校不能静心教书的因素还左右不了——职业倦怠的阴影逐年扩散——学校辉煌成绩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地处老城,校舍陈旧,改造迟迟,班容量增,工资低下,教师断层等等。饱经沧桑的圣殿呀,你可知我带着面具,内心彷徨,可知我时而无奈,时而迷茫。愿意奉献小教的人才呀,你们在哪里?教育的春天又在何方? 如此的困境又让我油生一种伤感。眼前的圣殿啊,你除了文化底蕴还有什么呢?我苦苦地追寻……

文革期间,盛行打砸抢,文庙也被列入破坏之中。在周围的配殿被严重损坏之后,当时学校的一位老刘教师挺身而出,多次恳求革委会保留圣人殿——这个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古老的圣人殿除了角上的小兽被破坏几个之外,整体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是怎样一位老教师呀!虽然现在已无法考究那个老教师当时是怎样极力劝阻红卫兵的,但是,从他的挺身而出,足以让人心生敬意,那难道不是一种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坚守吗?

另一个关于圣人殿的故事是发生在2009年,老校长从县里开会回来,充满惆怅地对我们说:“县里规划老城区改造,要把实验小学搬迁到别处”。当时,老师们议论纷纷,“实验小学要搬走了,这怎办呢?”“学校就地扩建不行吗?”“学校建校这么多年了,说搬就搬呀!”“咱们学校搬走了,虽然会有高楼大院,但好像会缺少什么?”“嗯,少了圣人殿呗,那学校还有什么底蕴呢?”“没了大殿,那育人的灵气也就没喽”……

沉思,都在沉思……怎么办?

几位老师代表向校长陈述了心中意愿,张方老师代表全校教师写出了请愿书,提出圣人殿在古代就是学子求学的地方,它是实验小学的灵气所在,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象征,它是凝聚人心的源泉,它是实验人的精神丰碑!恳求政府不要改建实验小学,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让圣人殿依然矗立在校园……这种真诚地恳求,最终实现了,学校留了下来,又和圣殿紧紧相拥在一起……老校长深情地说:“在圣人殿下教书,是我们的缘。我们要珍惜这份缘。要传承孔子的为人求学之道,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美好的人格魅力,恪尽职守,积极进取,甘于奉献,努力营造人文底蕴浓厚的育人氛围。以人为本,以德为首,不断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孩子们在实验小学迈出人生最精彩的第一步!”于是,“相聚圣人殿,创建幸福园”这个实验人的共同愿景就从那时开始了——

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选择了“少人踏足的小径”——带领教师走进内在心灵的旅程,把教师的自我、学生和同事重新连结,日趋唤醒教师的职业激情。少人踏足、走进心灵、重新连接、唤醒激情,这样的关键词竟然如此的入我的眼,进我的心!这让我也充满了好奇:少人踏足的小径到底是什么?教师自我是什么样的?教师、学生、同事甚至家长怎样联结唤醒教师职业激情呢?重新联结又要改变的是什么?一股脑的问题在脑海里交替闪现……最终让我安静下来的是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人的心灵,如果学校不支持教师内心世界的生活,又如何教育学生呢?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世界的更真实途径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明察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他们的使命呢?

我是谁?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父母赋予了我生命,我在顺境中长大,我遇到了好老师,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我感恩帮助我的人,为了不能忘却的那份责任,我努力发展自我,投身教育教学,那些幸福的体验以及生活或工作艰辛的体验我都经历着,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纯净和朴素……这是我对自身的认同。我知道我是谁,我完成了教师——校长的角色转换。那么我全部的身心放回的本位是什么?我又该有怎样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小洪点评】

读春英改稿,大为惊喜。一篇教育叙事,紧紧围绕文庙展开,既有个体成长的故事,也有中国文化的底蕴,让每一个场景都浸透着当下的生命和历史的回声。

在春英的叙事中,圣殿的意象在反复运用中获得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这使她的文字具有内敛而欲爆发的力量。开篇的第一句,我心中有一座圣殿,由于有了具体意象而变得有如历史的回声,刹那间穿透人心。

在春英的故事中,人生每一个关键性的成长,都与圣殿密切相关,儿时的你,第一次教学比赛,第一次当主持人,当校长后的思考。喜悦,自信,激励,承担,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圣殿对自己的陶冶。

春英关于圣殿的描写,随叙事逐渐展开,在孩童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物理的外观,在她返校任教的时候,它是文庙的遗存。在这寓意的转变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自我认同的拓展。

春英关于校长的思考,展示了她的自我承担,并且与教学勇气有很好的对接。我在想,如果作者你能把校长的思考与圣殿在文革中的破坏联系起来,一定会有更强的穿透力,其诗歌也会因此摆脱当下现实的一维空间而获得贯穿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永恒的语言。

03 啊,别分离(文/韩春英)

百岁老槐倒下了,那棵离我办公室最近的老槐,在2016年7月20日这天倒下了,安详地躺在静静的校园里。它那重重的身躯还连着那丝丝缕缕的根系,那需要两人手臂连着才能围过来的宽阔的胸襟敞开在天空下,它平时给大家遮风挡雨的枝叉被摔得折成两截,那绿叶也七零八落的躺在泥水中……

突然,我的心好疼,被人揪着的感觉。尽管人们都在说,这是天灾,不可抗拒,这是暴风雨太猛~这是树太老啦……那些声音响在耳旁,却觉得远在天际。我默默无语,老槐,你真的受苦了!这么多年与暴风雨搏斗的你都顽强的挺过,怎么这次就服输了呢?你不再喜欢这里了,你不再愿意守护我们了吗?……此时,我的嗓子好像被什么堵住,努力忍住,将眼泪了流进心里。

你还记得孩子们在你的大伞下嬉戏玩耍吗?还记得小导游讲述你的抗战故事吗?还记得参观的人们仰慕你的话语吗?还记得一代代实验学子取得骄人成绩吗,还记得我倚在你的怀抱抹去委屈的泪水?还记得我无助时凝望你的双眼吗?……我知道再怎么呼唤,也回不到从前了……就像离世的奶奶,再也回不到我的身边了……留给我们太多太多,却毫无所求的走了……

老槐,请你不要走的那么快,救你,我一定想办法救你,请顽强的你再坚持,你一定要坚持!

7月21日,我的电话奔走于文广新局,教育局,县政府……为倒下的老槐争取救助时间。局长,县长的电话坚定了我的信心:这不是普通的树,这是一棵见证历史的树,要想尽一切办法救它。领导们带领工人陆续赶到现场看望,观察伤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商量救助策略……我的老槐,不要难过,大家都在关注你,你要坚持再坚持。

7月22日晨间,我早早来到学校,陪伴老槐。外露的根系开始显得干燥,树叶失去水润。我轻轻抚摸他那饱经沧桑黝黑的皲裂的皮肤,老槐,你是否疼得差些了?手指轻柔他打蔫的叶片,老槐,一会儿工人们就来给你手术了,还要为你美容,不用怕,我陪你!

技术熟练的老师傅们来了,他们得知这是一棵百年老树,便郑重的烧了一柱香,告慰老树。然后小心翼翼的熟练的为老树修整摔断的枝干和叶片。当电锯划过老槐的躯体时,它流泪了,汁水滴在泥土里,一阵阵的心酸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老槐,你要忍住,只有这样才能救你!

手术结束了,较小的枝干截面处被师傅们抹上了黑色的油漆,主要枝干的截面处用塑胶包裹起来,老槐只剩下了大的骨架,平日造型的绿色发辫没有了,心再次被刺痛,但嘴里却安慰着,好了老槐,不哭了,整容结束,这样才精神嘛!

7月23日午间,就在昨天中午,一辆吊车驶进校园。老槐,今天就不用躺在地上了那么累了,马上你就能站起来!吊车开始工作,工人们开始忙碌,捆绑树干,挂上吊钩,升降吊臂,树坑填土,掩埋树根,砸实土地,铁棍支撑,穿线输液……一切谨慎小心,一切顺利完成。老槐在摔倒两天后,终于重新耸立在中院,尽管他还尚未痊愈,但它坚定地俯视它爱着的土地,守望深爱的这片祥和的校园。

驱车回家,车内的钢琴曲委婉动听,脑海里重新站立的老槐开始生根,长叶,开花……

孩子们依旧在它的呵护下快乐的玩耍,慢慢长大。

【小洪点评】

写得真好,感动了自己,也自然感动了别人。这是我近来读到的最好叙事,而不是之一。

你的沉默与坚持,获得了最好的回报。落后是最好的资源,只要我们给当事人足够的时空和等待。

赞同若水的直觉,新娟的洞察,还有密哲的建议。

先读认知与神圣一章,抓住与你文章和共鸣的句子,从中提取关键词,主要是关于心灵世界、神圣、认知和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对照你的文字,根据关键词的提示理出原文的内在逻辑。

再根据这种内在逻辑回归内心,用它唤醒的内在语言来丰满原文内在的魅力。如“老槐如同自己家里的老人,软肋呀,不能触及,一触及就揪心似的痛”,可以加在“老槐”一段之前。其他亦如此。

切记,不可引用句子,但可以将关键词融入自己新的感悟中。这就是读而思而悟而行的功夫。

04 写在水上的文字(文/孙彩文)

三月的湖面映着月光,晃人眼目。写在水上的字倒映心的真相,惊起涟漪。疼痛,温暖,或者其它,一字一字,还原生命本相。

倒数,杨老师入院一月有余:

2月初,病情诊断出结果。6日回江西老家过年,探望健在的老母和岳母。初二消化道大出血,入院抢救。15日稍稳定,返杭住院。3月6日,介入治疗,昨夜第一次入睡,5个小时。梦中行走在罗马古城,并在菜场买菜,黄瓜,空心菜。梦醒,盘算今日食谱,晨,肉包稀饭,午及晚,均改为烂饭二两,午黄瓜炒蛋,晚排骨冬瓜汤。盘算好,信心满满,食欲随增。6点,护士巡床,中烧已退,神清气爽。只因用了退烧的药。前天夜半4点,因困煎熬太久,便尝试着用药,烧一推,自然睡着。所以昨夜心中有底,在点滴时与诸位聊,11:30,点滴一完,便立刻用药,药一用,立马睡着。

计算一下时间,春英发《三月里的小语》是7:40,杨老师跟语是8:22:

读春英,感到了她内心的那种纠结,有点与丽玲关于期末复习叙事的纠结相同。丽玲是分数与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之间的冲突,春英是制度与教师学校生命状态之间的冲突。丽玲在教学勇气中找到了直面冲突的勇气和办法,春英看到了办法,但勇气似乎不足。春英说,副校长没有深入调查,所以没有说明具体情况。我个人的感觉,一个学校能否真正成为共同体,关键还在于是否有让教师感觉到内心安全和开放的文化。一旦有了这种文化,每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所说之话能够得到回应,自然就会有表达的冲动。如果一个单位,只有制度文化,没有共同分享共同承担的情感文化的滋养,制度文化就会僵化为一具骷髅。春英关于圣殿那篇叙事,迟迟不能完成临门一脚,我想是否与她对教师之生命状态的理解有关。儒家的文化传统,既有礼教的一面,更有乐教的一面。礼是制度是骨骼,乐是情感是血肉。把与这两位教师及与对密哲和若水的对话融入你的圣殿,相信叙事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春英是幸运的,能够听到杨老师病榻上的生命回声。

枝头新绿,分别雪鬓尘容,再读春英,多了一份沉重:

周一例会撒播希望的种子——雅风行动之首:阅读悦心,雅正未来,走在塑造优雅之师的路上。

周二,分年级涉及五个学科教师基地研训倒计时,紧张的筹备井然有序。

周三,今年第一次基地研训在我校举行,来自四个成员校的代表相聚我校,打造高效课堂从集体备课开始~各组教师发言踊跃,深究教材,收获满满。

周三下午的我校的信息化校本培训,先进的电子白板和新配置笔记本电脑如何应用,更是让老师们解渴。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认真,手拎笔记本电脑自信地走在雅致的校园里,突然感觉,古老的雅和园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欣慰的笑了……

周四,迎市运会千人大型团体操启动训练,轮滑队,皮筋队,乒乓球队的分项训练初具端倪。

周五,雅真高效课堂人秀一课活动安排到位,校园信息化建设和赛课活动将推动教师向着更高层次成长……

和春英相识,是在全国骨干校长国培班上。春英是用心的校长,她的干练、精致无可挑剔。然而,她回避不了人与人感情的苍白在繁忙的工作中加剧着……

昨天骨干校长研修成绩单发群,才知一个月的学习任务自己只剩三天了。拴在电脑上一宿零半天,好在下午停电,看小说《岛》学习叙事和白描放松身心。

陈林发群文章,与以往的风格不同,没有了两段论的拘谨,也没有了旁观者的评判。杨老师一直嘱咐我要学陈林。他的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博古通今,东西文化信手拈来。杨老师与德龙读后有同感:

君子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阴阳相互为用。没有厚德,自强不息失之过刚;没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是乡愿。一路行走,走的越远,经历的越多,担负的越多,对行在路上的人,不论远近,也就能够理解,能够承载多物乃至万物了。

陈林也是校长,是全国卓越教师培训班相识的。他的叙事基于“理”,理路分析通透,渗入日常生活。

陈林校长的叙事与春英校长显然不同,没有故事情节,当然读不出校长与教师亲密关系的疏离。

直到午夜,校长网络培训500分钟,13篇日志,3个活动方案,1份总结,还有18篇随堂笔记,8篇建议,全部完成。此时,静下心来,思考:校长和

原来,当你不再人为而是顺应,亲密关系会顺畅,自己读书学习和网络培训也感受到爱的滋味,像花开一样自然芬芳。

原来,上天最宠爱的是无所求的赤子之心!

原来,理,在神性的那一边。

尾声

把几米的漫画送给杨老师,夜痛无眠时读一读这一句:“那一夜,繁星满天,我确定你并没有喊我。你为什么不喊我?再远我都听得见。”一步之遥,一步是百年。

一夜来风,繁星在树叶间摇晃。

老师沐浴在学生的世界。

学生的作业层层叠叠,像涌动的繁星,细密深情。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