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彩文的日志

孙彩文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孙彩文
分类: 创意写作
更新于: 2018年4月3日 08:36

 

回应陈林:

陈特昨日发文《及时点评,是一种叫作“教育”的影响》,我摘录了一段走进我内心的语句:

摘陈林——及时点评,能看出你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认可度。因为及时点评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发言,而这发言如果不是建基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则课堂的行走会发生偏差,而造成课堂推进的顿挫。

那一刻,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中,一眼扫过,聚焦的是“顿挫”。

随后我又@陈林:有些空洞。停留在浅表呢。恕我直言!

今日再读文,寻到了“顿挫”的支撑理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文中是写着的,我略过了。

道,放在儒家语境解读,“弘”是廓大,“道”是仁道。从字面理解,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恍然大悟,可以称作教育影响的“点评”,反过来,“点评”能影响教育,是有深意的。

想起《朱子语类》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有学生问朱熹怎样理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便用扇子作喻,说:“道如扇,人如手。手能摇扇,扇如何摇手?”朱熹的解释有些牵强,但点出了一点,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影响,是也:

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回过头来思考课堂的“顿挫”,与教师“不假思索的发言”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白了,与教师这个“人”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定“标”常常思考两个点,“道”的层面的,“术”的层面的。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然则道由技生。往往“技”的定位寻不到底,别小看它,这是需要语文智力来发现的。“标”的“偏差”,造成课堂“顿挫”是必然的了。

“道由人兴,亦由人行。”这是钱穆的认知,也是我解构、重构认知策略的获得,这与《中庸》说的“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同一个“道”,说法不一而已。陈林这样说,“发言如果不是建基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则课堂的行走会发生偏差,而造成课堂推进的顿挫。”就是在“弘道”。

之前,我看到“顿挫”,想到我经历过的课堂的崩溃,所以,一眼捕捉到它。现在我的觉知是,“目标”的达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首先在于教师的“及时点评”,要顺应学生的必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贴个”标签——“你真棒!”之类的,会把学生引出课堂场域之外的“激励”性的评价。

教师的“点评”看似“不假思索”,实际上是自我修行。

教育是这样的,自有人类始,学思益积益进,渐渐地就有了大才、小才的区别。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

“点评”,弘道之术也,叫作“教育”的影响,的确恰切。

是我——肤浅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