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镜头表达情感
今天上经典的文章《穷人》,文章有很多教学触发点,今天我主要抓住了第一段。托尔斯泰不动声色的语言下其实暗含汹涌。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波涛汹涌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先写桑娜
2再写屋外
3接着写屋内
4最后写桑娜
孩子们很快能说出写作顺序,然后我说,能不能把这段话拍成电影?孩子说可以。
每句话就是镜头的转换。
于是,一个男生上台扛起量角器当做摄影机。
一个女生坐在中央扮演桑娜。
下面同学每读一句话,摄影师就不断调整机位。桑娜也开始表演。
先是半身镜头,桑娜织着破帆。
然后,是外面远景,波涛汹涌的大海。
近景,小屋的地面、炉子、隔板上的食具、熟睡的五个孩子。
五个同学趴在桌上演孩子。
接着是特写镜头,桑娜听着呼啸声心惊肉跳。
学生们觉得特别有意思,摄影师也走位特别准确。我接着问,能不能体会桑娜的心情?
每个镜头其实都是桑娜看到的,也是她心情的投射。
于是教师成了拍摄基地。孩子们一边演一边琢磨每个细节。
第一个镜头桑娜织破帆 心情是平静。
第二个镜头桑娜看室外大海心情是担心。
后面室内的镜头,这么干净的屋子打扫好了孩子也睡了就差丈夫回来了 。
心情是想念。
最后的特写当然是 心情 心惊肉跳。
学生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画面转换其实是桑娜情感的动态变化。
电影化的语言镜头让表达更加含蓄,同时能最经济最大化的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用语言塑造画面,用画面转换来表达信息。这是语言的高级用法。这节课孩子们体会到了快乐,也潜移默化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这节课还有一个训练点。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而舒适”
渔夫的家能算温暖而舒适吗?不是很穷的破房子吗?
我带着孩子们通过辩论总结四个角度谈这个问题,并让他们练习说一段话。
1、和屋外海上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2、和死去的西蒙一家比温暖而舒适的
3、和富人和我们自己比不是温暖舒适的
4、和心灵感受比、一家人的温馨和团聚是温暖的
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我抓住了它,因为它透露出一种解读文本最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学生欠缺的能力,那就是“联系”的思维方式
联系上文
联系下文
联系文外
联系心灵
四个角度,其实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
也是高级写作的能力。
中国管这种写法叫“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
当然这也是一种语言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那就是语言的语境论。汉语言的省略跳转、前后衔接、词语含义的变化、特意的模糊等等。越接触这种高级的文学现象,学生这种解读的能力就越需要。
荐书:
- 所有评论(2)
-
张惠锦这种多元化,信息化,真正让孩子们思考的课堂值得深入推广2016-11-03 15:02 回复
-
聂术江很深入,细致2016-11-03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