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冬牧场》读后感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冬牧场》读后感
杨淑春
把我读书交流的题目定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因为这是我一拿到《冬牧场》这本书时在我头脑中首先蹦出来的第一句话,而且这也是我的一个人生追求,当然我还远没能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也只能说是“行千里路,读一本书”。
“千里路”得益于我今年暑假的一次旅行。八月初,我们一行15人体验了为期4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草原之行,由承德到内蒙再到张北张家口,最后取道北京回唐。我们在祖国母亲的后背上画了一个圈,也给我们的旅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路上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停留,在草原的公路上奔驰,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奇妙变幻的蓝天白云。还有风,空旷的原野上的风也是主角,疯狂肆意,无处不在。而且风云变幻莫测,草原上的风雨来得突然,去的干脆,我们此行的一大收获就是:亲历了暴风骤雨、目睹了三段彩虹,还看到了见证人品的双彩虹。当然,最美最有意境的画面还是满山坡的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人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牛、羊、马,他们成群的散布在的茫茫的草地上,白色,棕色、黄色点缀在各种的绿色上,从哪儿看上去都是一副绝美的画面,随着牛羊的缓慢移动,草地上又尽显生机,真的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美好。也不禁让人产生出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的热望。如果生活在草原,与牛羊为伴,世界将是何其简单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的“读一本书”了。从千里之外回来后我非常庆幸的从市图书馆发现了新作家李娟的这本《冬牧场》。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书中的主人公李娟,就实现了我的这一愿望。而且地点更偏僻,生活更原始。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荒野生活。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在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段。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
作为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灵气飞扬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冬牧场》的好看,并不是破天荒的,它不是天书,不是地书,不是冠以类似“奥斯卡”荣誉的百年经典,它的好,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可以这般说——“真诚的叙述,节制的表达。”
这也许是一片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去经历的土地,李娟用生活化的口吻、扎实的叙述风格,将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琐事写了出来。我非常喜欢她在文中时不时表现出来的一些小幽默,这种小幽默不是学究型的,是完全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的。比如李娟写到她和嫂子一起去挖雪、背雪的情景,人家都是快刀斩乱麻的风格,只有李娟还在挑三拣四地磨叽,当然这种磨叽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一个外来人初走进冬牧场的生活是无法预先体会艰苦的生活带给他们的智慧和坚韧。李娟背回来的雪虽然少,但是是最干净的,极少的粪球和浑浊体,这份结果遭到了居麻的赞赏,足可见其艰苦程度。
既然是冬天的游牧行为,自然离不开动物。在《冬牧场》里,李娟带着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动物和人的关系上。在这寒冷荒凉的牧场里,有骆驼、牛、羊、狗和李娟最爱的猫。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李娟在赋予这些动物生命的时候,都是在刻意地隐藏着我们在写文章中司空见惯的“理所当然”主意,她仿佛在用一个全新的眼光和爱的情怀在重新认识这些动物,比如骆驼经常走失,马时刻都要吃草,赶羊等等,都提及了它们的生理本质。从动物的生理本质出发,再赋予动物人的情感,这样的刻画思维,让人倍感亲切。至于还有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牧民们与这些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也许真像李娟说的——不是上大学就能学到的,甚至你研究生毕业了也未必学到。毫无疑问,李娟在这里强烈地表露出她对于哈萨克族这种传统生活的尊敬,抑或还可以扩展到她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听人家说牧民其实很有钱,算算那些羊那些牛不比我们的房子差多少。牧区也都开始买摩托车和汽车,牧民牛羊多的家产都有上百万,甚至更多。
看了李娟的《冬牧场》,才知道了牧民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牧民生活在牧场中,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电,只能够靠太阳能发一点点的电,牧民一般连邻居都没有,自己生活在草场上,所以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连一个小卖店都没有,这样的生活其实比农民还要困难还要艰苦很多很多倍。去冬牧场距离遥远,还要赶着牛羊马匹骆驼一起去,所以要带的东西很多,可是你带再多到了冬牧场,也会觉得带得实在太少了。因为在那茫茫的草原中,就只有你一户人家,只有你带来的这一点东西。
牧民有干不完的活,连孩子也一样,每天都要辛勤的劳作不然就没有饭吃,可是在冬牧场里面,半年的时间里,四周只有干枯的干草,你想吃青菜都吃不上,李娟和哈萨克牧民居麻家在一起三个月,只有一棵白菜二十个土豆,剩下只能吃牛羊肉,严重缺乏维生素。
冬天的新疆零下四十多度,而在冬牧场上一马平川没有一棵树来阻挡,所以他们都穴居在地下,出门就把自己武装成一个粽子,就这样每天都有永远也做不完的活,就这样腰弯了,背驼了,身体累垮了,在茫茫的牧场上想找一家医院都不可能,千百年来牧民们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当李娟得知这一年将是牧民们最后一次来到冬牧场,以后他们将要定居生活,还是为这样的传统丢失而感到惋惜,而居麻却说,难道哈萨克遭的罪还不够多吗?是啊!和定居相比,牧民的生活真的实在是太艰苦了,别的不说,光是那种与世隔绝的日子,就绝对让你无法想象。凭什么为了保留一种文化,就要让牧民们冬天在四十多度的寒风中住在冬窝子里面,过那种千百年来最古老的日子。
冬牧场终将消失,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李娟在这最后的时刻,给我们留下了这冬牧场的记忆。为了这段即将成为历史的生活,我们也值得看一看这本书,如果有机会在尽早地实地亲游一次,更是难能可贵的了。
- 所有评论(8)
-
杨淑春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荒野生活。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在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段。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2017-01-05 13:43 回复
-
杨淑春《冬牧场》的好看,并不是破天荒的,它不是天书,不是地书,不是冠以类似“奥斯卡”荣誉的百年经典,它的好,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可以这般说——“真诚的叙述,节制的表达。”2017-01-05 13:42 回复
-
杨淑春“千里路”得益于我今年暑假的一次旅行。八月初,我们一行15人体验了为期4天,行程近2000公里的草原之行,由承德到内蒙再到张北张家口,最后取道北京回唐。我们在祖国母亲的后背上画了一个圈,也给我们的旅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路上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停留,在草原的公路上奔驰,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奇妙变幻的蓝天白云。2017-01-05 13:41 回复
-
杨淑春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荒野生活。那里是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场,在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段。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不久的将来,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也将被放弃。2017-01-05 13:40 回复
-
杨淑春牧民有干不完的活,连孩子也一样,每天都要辛勤的劳作不然就没有饭吃,可是在冬牧场里面,半年的时间里,四周只有干枯的干草,你想吃青菜都吃不上,李娟和哈萨克牧民居麻家在一起三个月,只有一棵白菜二十个土豆,剩下只能吃牛羊肉,严重缺乏维生素。2017-01-05 13:40 回复
-
杨淑春冬牧场终将消失,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李娟在这最后的时刻,给我们留下了这冬牧场的记忆。为了这段即将成为历史的生活,我们也值得看一看这本书,如果有机会在尽早地实地亲游一次,更是难能可贵的了。2017-01-05 13:39 回复
-
杨淑春去草原,看看《懂牧场》2017-01-05 13:39 回复
-
杨淑春有机会都去看看吧2017-01-05 13:38 回复